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维度,科学精神的培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本文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为例,探究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优化情境,设计序列活动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教师要以议题为统领,立足客观实际,优化情境选择,将序列化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立足于改革开放46周年的大背景,我将小岗村的两次转变作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通过整合文字、数据、图片、影音等多元形式的素材形成了真实复杂的情境,以“破局”“新路”“源泉”三个环节开展了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
在环节一“破局”中,我选取了1978年之前关于小岗村发展情况的几句俗语,如“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种二十,收十八,不用镰刀上手拔”“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等,配以“村民要饭”和“红手印”的图片,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改革开放前后小岗村的分配方式”的活动;在环节二“新路”中,我展示了1978—2003年间小岗村人均收入和1978—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折线图,并精心选取了2004—2014年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典型事件形成了复杂情境。在此情境下设计了“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书写并展示小岗村的幸福账本”的活动。在环节三“源泉”中,我播放了与劳动相关的视频,开展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眼中劳动的颜色”的活动。
三个环节相互关联,依托一以贯之的真实复杂情境,开展了序列化的活动,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强化辨析,遵循价值引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出了三个辨析式的问题。
(1)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认为小岗村的改革打破了实际的平均,是一种历史的退步。你赞同该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会拉大贫富差距,应该取消。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崇尚劳动的观念是否背道而驰呢?
课堂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相互交流,逐渐厘清观点逻辑。展示环节中,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首先尝试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去阐释什么是历史的进步与退步,然后采用路径图的方式展示“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的作用路径,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补充构建起辩证的思维模型,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并水到渠成地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对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普遍基于个人的生活阅历,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阐明了观点。
在三个辨析式问题的统领下,同学们通过比较、鉴别以提高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为何改革”“何为改革”“如何改革”,从而进一步认同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细化评价,搭建多维体系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更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需要细化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基于不同经验,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从不同视角表达不同见解,并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设置组长统筹组内任务分配协调等,从“活动参与度”“相互配合度”“见解独特度”三个维度去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的过程性表现,评价主体由学生自己、本小组成员、其他组别成员、教师等组成。评价方式包括量化指标A、B、C、D和具体描述类非量化指标。
“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来自多方主体的多维度评价最终形成了丰满立体的学生形象。学生的多样性得到更多的尊重,内在潜力得到更多的激发,评价的教学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每一个思政教师都应把培育科学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努力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