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23 00:00唐雪敏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7期

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非简单的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育人观。将高中历史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开发历史知识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一、结合唯物史观素养,形成科学意识形态

以高中历史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核心素养目标,从根本上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高中历史课程,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历史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等特征。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教师承担着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和意识的重要职责,必须深刻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精神内涵,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将唯物史观理论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资料介绍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历程,让学生通过浏览文字信息和观看影像资料,初步认识到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在讲解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工业革命的本质或者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进而引出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他们理解生产工具推进生产力发展这个深刻道理。

二、结合家国情怀素养,增强民族使命感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价值趋向、政治信仰以及社会责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通过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此,教师要全方位地梳理教材,深度挖掘其中的相关内容,或者开展相关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详细讲述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两位人物的爱国之情。“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是康有为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身上高贵的品质。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史料,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三、结合历史解释素养,学会客观看待问题

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意识形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历史资料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事物,慢慢地形成客观的态度。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背景,选择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作用、影响以及地位,正确理解这段历史。学生通过整理资料、解读史料、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理解和评价,通过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渗透尊重客观史实的观念,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针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通过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而构建以高中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在高中阶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