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谱活动赋能生命课堂构建

2024-09-23 00:00葛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7期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则是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生命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是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一步。

本节课围绕“生命有时尽”和“生命有接续”两个层次展开,涵盖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大主题,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回答“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问题。本活动设计充分利用本框“拓展空间:制作家族图谱”和第十课第二框的“拓展空间:听老人话人生”,同时链接“运用你的经验:‘最长的生命’”“探究与分享: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等多个栏目,以家谱制作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探问生命。

一、筹备序幕:生命课堂的前提条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将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问生命。

【课前准备】

1.了解家族,包括家族历史、家族传统、家族文化等。建议学生收集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地、职业、教育背景等详细信息;调查并记录家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祝活动、家族口头传承的故事等;寻找家族的文物,如老照片、家谱册、古老的器物等。

2.“听老人话人生”,请家族中的长辈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对生命的见解和体验,并记录下来。(提示:学生制作访谈提纲,并用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记录访谈过程)

3.制作家谱,将简单的人物关系绘制成图,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关系、重要事件等。

4.整理访谈内容,记录家族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让自己有所触动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想,为课堂分享做好准备。

本活动将“拓展空间”的任务前置,以家谱制作承接第七课《亲情之爱》,在家庭采访过程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与父母长辈沟通的技巧、理解“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家庭采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体味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更加学会倾听、理解和表达。此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家族历史和传承有更深的思考,也帮助他们形成对生命和自我身份的初步认知,为回答“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问题奠定基础。

二、互动探索:生命课堂的精彩呈现

(一)展示家族图谱——探问自然生命

面对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个体的自然生命,家谱可以直观地呈现自然生命的时尽与延续。

【教学片段1】

环节一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相互展示自己绘制的家谱,并进行比较,看看各自的家谱有什么特点,谁的家谱涵盖的范围最广,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

环节二 展示材料——“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某中学生的奶奶病重难以医治。请同学们结合家庭访谈经历,回忆家族中是否有人曾遇到过生命健康的挑战,以及家庭成员是如何应对和支持的。

环节三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1)自己绘制的家谱追溯到什么年代?在这之前还有前人吗?(2)自己的家谱会向下延续吗?(要求:结合“探究与分享”活动——“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

在家谱展示环节,以纵向视角来看待家谱,世代是不断更迭的,生命一直在生长,没有人可以返老还童,生命是不可逆的;以横向的视角看待家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在同样环境下成长,却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比较同学之间的家谱,不难发现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结合“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某中学生的奶奶病重难以医治的材料,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家族中亲人离去的场景,和家庭访谈中的某些部分产生联结和共鸣,明白生命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升华学生对死亡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哀伤情绪,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进行积极的引导,调控课堂气氛。

在环节三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向过去追问,似乎与先人在历史的河流中隔空对话,先人与“我”同在。向后追溯,“我”则以“先人”的身份被拉伸到无限远处。“后人”的“倾诉”与“先人”的“慰藉”穿越时空,激荡共鸣,代代不已。家谱在“前”与“后”两个时间维度上延续了“我”的生命存在,体现着人类生命的接续。

(二)传承家风家训——探问精神生命

家谱除了可以展现简单的人物关系,还有许多深刻意蕴可以挖掘。家族不仅延续自然意义上的个体生命,其在精神上也不断影响着后人,家训和家风则是表现。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教学片段2】

环节一 展示张謇的家谱和家训。《通州张氏宗谱》由张謇组织修撰,记载了通州张氏家族自第一世张建于元末明初迁至通州以来至清末第十九世孙约600年间的延续情况。张謇的《家诫》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子书,其中包含修身、治学、做事、为人、交友等人生修为的多个方面。

环节二 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家族的家训、家风,并开展小组讨论:(1)家族家训对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有何影响?(2)家训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和价值观?(3)为什么有些家训可以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活动首先以张謇的家谱和家训展示张氏家族的传承之久。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够看到生命的延续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自然生命方面,也在家族精神的传承中得以实现。通过对家训和家风意义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家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到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和传承的责任感。

在分享和讨论中,学生会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很多家庭都教导孩子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等,这既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全社会对下一代的期望。家训不仅在纵向的家族繁衍中规范家庭成员的道德操守,同时也在横向的社会交往中促进价值取向的形成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塑造培养,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一种体现。

(三)构建社会网络——探问社会生命

家庭是天然的社会基本单元,人总是由家庭关系逐渐步入社会关系之中,担任特定社会角色。家的范围因时因地可伸缩,天下可成一家。

【教学片段3】

环节一 请学生试着将家谱拓展为社会图谱,在图上增添家族成员的社会关系,如朋友、同学、同事等,通过线的粗细和颜色表达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环节二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享各自的社会图谱,并开展小组讨论:

(1)各自的社会图谱有哪些特点?是否有意想不到的联系或交叉?

(2)形成的社会网络大小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3)在社会图谱中,是否存在一些核心人物或关键链接?这些人或关系对整个社会网络有何影响?

在绘制和分享社会图谱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生命是关系性的共在,产生对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新认识,从而对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此外,通过观察社会图谱,我们也能够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影响的范围也会越广,从而与更大的群体产生联系,延续社会生命。

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整体观,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反思总结:生命课堂的深度思考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遵循生命之道,开发生命潜能,关爱生命”的教育原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生命陶冶生命”的教育方式。以家谱制作活动开展生命教育,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生命,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打造生命化的课堂。

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对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根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自己家族家风家训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家训的学习中,可以激发情感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奠定坚实的认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