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初探“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4-09-23 00:00:00于陆陆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7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上,应注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的改进,将教、学、评进行整合,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笔者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就“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展开讨论,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立足课标,单元建构,确立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三者进行协调、整合的过程。教师的教应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载体,以适合学生的方式讲述,从而突出主线,明确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学应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提升学习效率;课堂评价则应实时跟进,及时反馈,实现以评促教、促学。

“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课程思维,需以教学目标作为最终指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立足课标,并注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的渗透。《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单元设计视角来看,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中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是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后续,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新命运与新抉择。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节课共分为四个子项目,包括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了解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认识到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重两个要领,一是重点关注学生的能力表现,促使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迁移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借助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资料,了解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中各战役的开展情况,注重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2)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进行客观评价,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结合东方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与中共七大等事件,深刻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在认识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战任务艰巨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实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评价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具体如下:

(1)能够自主分析图表等史料资源,结合历史背景知识阐述战役情况,注重对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

(2)科学评价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对重要战役的爆发原因、经过与意义进行分析,基于时空观念的培养展开评CHdVJZlNbWKjpAGuC4IMig==价。

(3)以自主探究的形式梳理东方主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与中共七大等事件的时间线,阐述抗战胜利的意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4)在“互联网+”背景下,自主搜集抗战胜利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培养查找、分析资料的能力,注重自评与互评。

二、基于素养,设计流程,落实目标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创设情境,借助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教师播放视频:1937年9月,林彪率领部下埋伏于山西平型关一带,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重创日军。经过将近一天的激战,歼灭敌方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画面与声音带来的冲击较为震撼,能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想象成不怕牺牲、勇敢杀敌的战士,进而可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基于上述情境,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结合目标(1),组织学习活动1】出示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的重要言论: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都对战争有所尽力。从而提出问题:有哪些群体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学生会想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此外,有学生从史料中获取答案,工人、农民等也参与到了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可加深他们对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的理解。

【结合目标(2),组织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将战役名称、发生时间、战争意义等补全。(示例如下)

由于是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关注组内成员的互评,毕竟学生相互之间更为了解,对彼此的语言表达、参与程度等能给予更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关键力量。

【结合目标(3),组织学习活动3】教师继续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4年抗战胜利的意义有哪些?在和平年代,我们能从战争中汲取哪些前行的力量?获取哪些精神上的感触?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抵抗敌人的故事,总是带给学生太多的触动,在影视化资源与课堂氛围的渲染下,他们能发自内心地表达自我,进而可将历史教学落到实处。

【结合目标(4),组织学习活动4】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借助互联网或者询问老一辈革命家等形式,以《我所了解的抗战小故事》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并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在演绎中,他们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实现知识的升华与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制定量表,合理评价,及时反思

传统课堂教学借助作业、考试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以死记硬背为主,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核心素养等均难以提升。为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情况等,教师针对各教学环节,制定了如下形成性评价量表。

综上,为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课程理念,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标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情境为契机,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以多样化评价为线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力争达到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的相互促进、彼此制约与相互影响的局面,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