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教材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提供了开展教学的基本材料。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呢?笔者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教学为例,谈谈新课标视域下对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
一、立足教材研读课标,提炼大概念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通过提炼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建构起子目与子目之间、课与课之间、不同单元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单元主题以及单课内容中的核心素养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历史学科大概念在知识层级上从大到小。大概念涵盖整个学习板块的核心概念,统领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学习板块大概念的指导下,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把握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在纵向上表现为从并立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在横向上表现为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民族交融趋势。从《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单课出发,该课下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目内容,主要介绍了元朝的历史,纵向上包括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金、灭西夏、灭南宋后统一全国。从横向角度观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具有划时代意义。元朝前,政权分裂,各地区、民族间政治实体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这种分裂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然而元朝的建立,打破了这一僵局,实现了空前统一。因此,对课标内容进一步分析后(见下表),我将本课的大概念定为“从草原到中原,从碰撞到交融”。
二、开展导向素养目标的教材文本阅读
2022年版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历史,以及在了解、认识历史之后,应该掌握的能力和价值观念。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开展教材的文本阅读,有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在《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例中,明确“从草原到中原,从碰撞到交融”这一大概念后,笔者将本课的素养目标确立为:1.阅读教材,识读地图,以时间轴方式梳理蒙古族的兴起和统一、元朝建立及统一的过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阅读教材,观察《元大都平面图》,分析忽必烈统治措施的特点和影响,体会元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阅读教材,在认识元统一全国的积极影响基础上感受文天祥代表的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明确素养目标后,教师从单元视角对本课进行文本解读。本课位于第二单元第5课,无论是目录还是单元导言,都可体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长期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统一又为下一课元统治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继续研读本课教材文本结构,前两目的政权表述为“蒙古”,第三目改为“元朝”,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政权,那是什么促使了“蒙古”到“元朝”的转变呢?一是通过地图呈现统治疆域的变化,元朝的统一过程始于成吉思汗,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领导能力,成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在成吉思汗领导下,蒙古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其中,蒙古先后灭亡西夏和金朝,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二要引导学生对第三目文本加以分析,在元朝建立过程中,忽必烈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注重农桑,文化上崇儒尊孔的统治措施将之前的蒙古式管理变成了中原式管理,是从少数民族统治方式向中原王朝统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用好辅读材料,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的挖掘和运用。我们在选择史料的过Qah7Vy8wwhqlQgNjlw55kzpkDQXCGWjO5X9DNDQxLAA=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依教学目标确定史料内容和形式。其次,史料的使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情的差异。最后,要优化问题设计,除了直白地问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等基本要素外,还要进行归纳和分析的设问。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与作业设计、考试命题中的设问形式保持一致性。因此,在常态化教学活动中,对教材辅读材料的进一步整理挖掘,有助于阐释教材的未尽之意,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例中,基于辅读材料展开的设问,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在讲授时常常会使用时间轴梳理元朝的发展过程,但学生容易将“蒙古”等同于“元朝”,造成认知的不清晰。如果配合地图册中的地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开展自我探究活动就会更直观和印象深刻。先让学生指出序号代表的政权名称,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综合地理位置、实力和政权关系为成吉思汗设计一份扩张方案。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同步演示蒙古从草原到中原的军事扩张过程,强调在军事扩张时,我国的南宋经济、军事也在发展,增加学生对南宋发展的整体认知。最后观察地图图例指出“蒙古”与“元”的区别。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一统,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意义这一难点呢?其实教材中的“问题思考”和《元大都平面图》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忽必烈采纳了汉族大臣的意见,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
教材既是学生的“学本”又是教师的“教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应基于教材的文本阅读,立足课程标准确定大概念,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并借助辅读材料优化问题设计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笔者在目前常态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初步经验。当然教材资源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提升历史课程的实施水平,教材资源要和图书馆、网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其他各种共享资源综合运用,多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