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表现出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成为现阶段我国最为重视的教学课题。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反映着学生的思想水平,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拓宽学习领域,提升学生、教师的整体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教师作为青春期阶段学生的传道、授业者,要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基于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学习状态进行积极疏导。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更需具备较丰富的知识构成,要在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并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到用宽容的心关爱每位学生。无论是在教书过程中,还是在育人过程中,教师都应做学生的榜样,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巧妙结合学生生活案例,深化案例
实践表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一些驾驶员开情绪车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主人公在某种情绪状态下的驾驶表现,以进行课程的导入。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以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当时的情绪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关于情绪的表现?如果主人公是你,你如何考量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合理宣泄等方法的运用,从而让学生知道影响情绪的根本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必须调整自身的情绪。
三、联系社会热点,促进健康心理素质养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热点的传播更加迅速。了解国家情况、关注时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让学生形成国际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在服务社会中促进自身成长,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提升自身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参加过的公益活动,还原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分组联动教学,剖析心理观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小组联动的方式,从而形成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探究的模式。事实证明,该模式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然参与小组讨论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对自身情绪的审视,然后结合教学主题,表达自身的情绪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的情绪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多样且复杂的情绪。有了这一认识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的生活进行分析,然后以小组联动的模式去分析、了解、判断他人的情绪。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特点,进而能够在辨析情绪的基础上意识到情绪双面性的特点。由此展开进一步讨论,就能够让学生掌握激发正面情绪、调控负面情绪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不少学生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正确认识,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生理上都较为敏感,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自卑、不安、暴躁等不良情绪。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疏导,以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身,悦纳自己。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师生自身的整体素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联系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并在课堂上建设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等,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教学理念,进而促进每位学生走出心灵的孤岛,从而用友善的心灵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