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4-09-23 00:00:00付宽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7期

在“三新”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能力,能够自主提出问题、主动表达质疑。问题意识,对于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广大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按照课标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利用不同的方式灵活提出问题,多角度为学生搭建问题场域,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推理与探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经历“质疑—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与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历史是一门发展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基础性学科,富含丰富的人文资源与人类智慧,如果教师能利用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则学生能够很快投入到问题探索中,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发展相应的历史核心素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直观感悟;要教会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养成独特个性。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背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作为巩固措施”这一史实,并且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之后又建立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呢?这样做如何起到巩固作用呢?教师采用“真实历史背景+相关图文资料+问题”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投入情境中,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与各地区发展情况,并且通过思考问题整合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提供真实、直观的场域,更能够让学生在思考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进而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认知。

二、精心设计问题,支持学生问题意识形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落实,在教学中插入问题已经成为历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形式。问题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互动,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意识。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应当牢牢把握“为什么要问”“问什么”“怎么问”这三个关键。一般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同时,教师设计问题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倾向确定问题角度,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还要让问题与社会热点、热门事件相结合,以便于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来,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的教学为例。在讲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等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及其后续影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设计问题:(1)除了“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能够体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还有哪些事情可以体现?(2)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能够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呢?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哪些条件是必不可少的?(3)导致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没有改革开放我国就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了吗?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背景思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具备必然性还是偶然性?(这个问题分为三个层面,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倾向的学生可以选择性思考与回答)(4)根据中共二十大后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与相关事件,思考外交关系形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必要性因素是什么。教师按照上述思路设计问题,既可以丰富课堂问题情境,持续深化学生思考深度,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思考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将历史资料与课程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发展问题意识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合史料教学,自主推理发展问题意识

史料实证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素养,也是学生探究推理问题的主要手段。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探索与解决问题,以史料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发展,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价,从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历史学习与问题探究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点,引入相关史实资料,促使学生可以利用史料探索相关问题,开展一系列自主推理,解答历史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讲解秦汉与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重点讲cb0a8dcbec4cb89e3069ab208f889a21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政治制度变化。在讲解教材知识点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则史料,分别为:(1)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国气候发生变化,北方地区草原民族向南迁徙,汉族核心区人口增加逐渐南迁,南北方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2)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兵车勿用,民不外劳……盖东西之极盛也;(3)据考古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普遍偏低。之后,教师设计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古代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人口迁移、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3)结合三个材料,简单分析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对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会产生影响呢?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进一步分析了教材中提及的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政治制度发展的内在因素与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不仅仅是借助史料对问题进行思考,更利用史料验证了自己对政治制度发展的猜想。

四、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主动质疑强化问题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形成亲身体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结合相关资料与教材知识点证明自己的质疑,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中的“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历史资料(资料内容包括:这一时期政治制度,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特点,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之后提出要求:自主阅读资料,说说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说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学生纷纷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这些资料,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发现问题,如:西周时期主要是分封制,其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挂钩,这与后续秦汉、隋唐时期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颠覆性的变化呢?小组内部纷纷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并且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阅读资料时自然地发现了“不符合自己认知”的部分,认知矛盾冲突促使其质疑,主动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历史知识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关键问题。学生通过质疑、结合已学知识与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持续强化问题意识。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能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更应当具备自主质疑与提问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深入探究问题。问题意识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与关键能力,也是其自主探究落实的基本条件,是其核心素养发展的驱动性素质。在今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提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成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