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指明方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白政治学习的重要价值,并领悟到其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夯实思维的根基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一些知识点非常抽象,即便是基础知识,也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麻烦,记忆难度也较大。不过,高中政治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系统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对比、分析、联想、讨论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助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改变简单说教、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注意基础知识教学的开放性、层次性、艺术性,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方式、从不同层面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以发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时,教师可以先借助课件、视频等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形式,使学生对此形成整体认识。然后,借助表格,再将各种形式进行对比,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形式可以分为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种分配形式进行对比,找到两者的共同点:都体现了公平性。不同的地方在于:按劳分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而按劳动要素分配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其次,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收入来源。作为高中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沉浸在学习中,对于父母的收入情况以及收入方式了解得很少。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个人的收入除了通过劳动获得,还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以及出租房屋的租金等。最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说一说应该如何致富。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的价值。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21世纪,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学校肩负着育人的光荣使命,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是思考的开端,问题也是创新的原动力。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反问、质疑、探索、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意义,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时,通过课文内容我们知道,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组成。在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保障人民的生活、调节分配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重要,它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了能够真正解除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满足人们美好的生活需求,最终实现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还需要制定哪些完善措施。通过此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思考,并积极进行问题的解读。同时,在针对问题的解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不断的加强,长此以往,其创新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三、借助自主学习,培养认知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会学”,知道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这一切,与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分不开的。提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个体认知思维的根本。不过,长期以来,高中政治教师习惯了知识点讲解模式,习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去学知识。结果导致学生形成了惯性思维,缺乏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改变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引入自主预习机制,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堂上、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深度思考明辨是非,构建起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时,教师就可以制作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预习任务,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解答导学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预习了解法治社会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记下自己的疑惑,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对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并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法治社会的相关问题,如依法治校问题、校园霸凌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深化对法治社会的理解。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聆听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决问题。针对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巩固知识,提升思维”为目的,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梳理知识点,巩固知识,建立知识联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反思总结,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打通课堂内外,培养实践思维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让学生具有生活必备的本领和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脱不开关系。从生活实践入手,从生活的角度进行知识讲解,联系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去反思、解决政治问题,能激发学生内心对政治的认同。在政治教学中,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到政治教学中,贴近生活选取真实的案例,挖掘生活中的政治元素,丰富政治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真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时,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究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实施主体、领导者以及依据分别是什么。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学生明白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最后,教师再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题分析,让学生对依法治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给未成年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治理网络乱象成为目前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以及结合生活实际,明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好好地利用它才能够发挥其真正作用。同时,也知道了依法治国的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科学立法,关键要严格执法,但是最基础的还是要全民守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社会活动中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然后,教师再通过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对问题的练习和实践进而产生创新思想。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政治知识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但是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和科学的指导,相信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