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技术已成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重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升级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环保化转型,降低文化交流的时空隔阂,带动农业产业多元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地区数字技术人才较为匮乏、数字技术支撑环境不够理想、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注重数字技术人才的引导和培养,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元保障,提升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衔接水平,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市场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完善了产业结构和农业经营方式,升级了农业生产智能水平,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于推动“三农”全面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数字技术重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
目前,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链涉及上游的农业技术研发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的研发等;中游的农贸生产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等;下游的农产品的深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相关产品的零售和批发等。整个农业产业链较长,产业效益相对较低,伴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后劲不足,虽然近些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但是发展进程仍然缓慢。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产业链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依托数字技术,农村电商、农产品直播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小农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等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间的隔阂。同时,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标准化的数字农业基地、智能供应体系、数字化仓储配送网络、农产品全渠道的营销,通过融入农业产业的全链条来服务农业现代化。
(二)数字技术升级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近几十年,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土壤环境检测技术、全自动化滴灌技术、智慧农场等新型数字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扭转了传统农业粗放发展、劳动密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精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可对农作物、牲畜的生长、病患进行检测,从而合理用肥、用药,对农畜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机燃料消耗所带来的土地、空气等方面的环境污染。
(三)数字技术消除文化交流的时空隔阂,带动农业产业多元发展
数字技术的转型升级,消除了城市与乡村间文化交流的时空隔阂,打破了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乡村美食产业和乡村文化产业等之间的不平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互联网+”的即时互动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为现代乡村构建了展示乡村文化、乡村体验、乡村娱乐的舞台,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乡村体验民族文化、采摘、垂钓和享用美食,消费者能够在“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中接受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服务。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带动了现代农业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单一化发展向以传统农业产业为主,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和“农业+美食”等新兴农业产业为辅的多元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转型,丰富了农民提高收入的方式,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乡村地区数字技术人才较为匮乏
高层次技术人才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地区数字技术人才的数量和数字化素养决定着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离农化”“空心化”问题相对突出,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人大多数选择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城市生活,乡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中老年人群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学习能力较差,很难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同时,优秀的技术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局限性比较大,更多的是参与“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工程,而真正投入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人才还比较少。
(二)乡村数字技术支撑环境不够理想
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出现,这对于乡村高速、便捷、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差异化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村庄存在着宽带信号不稳定、资费较高和宽带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善提供充足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受此影响,部分乡村地区传统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数据资源很难高效地联通和优化整合,农业产业各主体间的数据存在时效性差、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阻碍了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和数字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影响。
(三)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高效融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保障。一方面,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当前,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供给能力有限,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投入,资金渠道较为单一,在项目规划和管理上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一些好的项目在经营几年后被市场淘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高效融合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数字技术发展迅速,适应农业发展数字技术的法律法规及相配套的各类实施细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杜绝破坏数字信息安全的犯罪行为。
三、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数字技术人才的引导和培养,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充分重视数字技术人才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多个维度加强数字技术人才的引导和培养。首先,对于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相关经营的数字技术人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完善他们在就近县域及城镇的住房待遇以及下一代教育等社会保障。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文环境,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途径,加大力度宣传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和优势,让更多青年人才树立到乡村建功立业的意识。最后,注重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融合本土高校、农业职业院校、企业的实践资源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多方力量,打造“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培养体系,培养生产技术、现代机械维修和使用、大数据、绿色农业、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管理和数字电商等数字技术人才,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二)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数字化生产服务模式
乡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而首先要解决的是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快数字化转型,要推动实现乡村宽带“户户通”、5G信号覆盖“村村通”,特别是推进农村水利、交通、物流的数字现代化改革,提升数字化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组织数字化管理、信息服务数字化转型、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重点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卫星传感、物联网、大数据和环境检测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逐步在乡村地区实现智能乡村养老、智能乡村医疗和智能乡村治理。政策上引导各类区块链企业、金融科技企业和云计算企业等数字技术领航企业“下乡”发展,在乡村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的力量,利用数字技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带动农民提升经济收入,奔向共同富裕。
(三)强化多元保障,提升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衔接水平
构建多元化的保障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的高效发展,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衔接水平,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相关部门应给予资金扶持,对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给予财政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水平,为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政府还需推动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形成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的衔接和配套,为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完善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权益和责任,并加强对数字技术相关知识产权和农业数据的保护,防止不法分子的侵权行为。最后,加强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宣传,提升公众的认知,充分展示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带来的效益和价值,鼓励公众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
四、结语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考虑到不同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居民素质、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数字技术链和乡村农业产业链的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封莎.数字经济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3.
[2]崔慧霞.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的需求、机制及路径[J].农业经济,2022(4):6-8.
[3]鲁钊阳,杜雨潼.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1):3-14.
[4]丁春福,姜雨晴.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7):117-119.
[5]郭昱.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150-152.
[6]文丰安,卢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耦合性、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3):104-112.
[7]赵宝国.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2):56-58.
[8]任晓聪,王疏影.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23(4):44-46.
[9]刘婧元,刘洪银.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西南金融,2023(6):82-94.
[10]陈珏颖,潘启龙.加快数字化转型 建设数字农业强国[J].中国农村科技,2023(4):38-39.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