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文本研究

2024-09-20 00:00:00唐瑗彬窦以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政策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层面政策体系的支撑。使用Nvivo软件对来自国家和桂滇黔各地的443份政策文件进行编码,运用政策工具理论及注意力配置理论进行政策文献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从发文数量、教育类型、发文时间、文本类型等方面开展政策计量分析,对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进行内容解析,总结职教推进非遗传承政策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滇黔桂职教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注意力配置;政策工具;非遗传承

[作者简介]唐瑗彬(1988-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窦以霞(1989- ),女,安徽合肥人,广西经济职业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XMZ012,项目主持人:唐瑗彬)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8-0013-08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期非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非遗文化,是人类非遗文化宝库里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丧失,正加速其走向衰亡[1]。滇黔桂地区作为西南多民族地区,因其自然环境及文化背景等独特性带来的传播隔阂、地域封闭性、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2]。

学校教育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遗进校园”作为一项非遗教育普及措施,频繁出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遗发展在技艺传承、工匠精神、审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耦合性。2013年5月,《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任务,以职业教育推动非遗传承,成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学界对于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方兴未艾。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对推进非遗传承的意义和作用、职校与非遗相互赋能的实践路径、非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存在困境与发展建议等,但对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在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鲜有提及。有鉴于此,基于注意力配置理论,从政策发布时间、教育主体类型、涉及非遗主题、政策文本类型等政策文献计量分析维度,以及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内容分析维度,对国家层面以及滇黔桂地区的非遗职教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探索当前中央以及滇黔桂地区政府注意力配置差异,以期为西南民族地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推进非遗文化发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政策文本的选择

本着权威性与全面性原则,将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限定在国家层面、滇黔桂及其下辖的各地级市层面,中央层面的政策文件主要源自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官方网站、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权威平台;省级层面的文件则通过各省及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网站获取;而地级市层面的文件则来源于滇黔桂区域内各地级市政府官网、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官方网站。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关键词与“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业院校”等教育关键词互相组合进行检索,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政策文本的选取遵循以下标准:一是仅纳入由中央、省和自治区、各地级市行政单位正式发布的政策文件,以确保政策的权威性;二是选取聚焦于法律法规、发展纲要、战略规划、实施计划、指导意见及通知等具有明确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文本,而批复、答复、公报等不计入政策来源。经过梳理与筛选,收集了自2004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中央及滇黔桂地区发布的与非遗教育紧密相关的政策文件共计443份。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本研究秉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政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政策文献计量法是融合文献计量学、社会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政策内容与外部结构进行量化分析[3];内容分析法是通过提出研究问题、抽取文献样本、确定分析单元、制定类目系统、内容编码与统计、解释与检验六个基本步骤[4],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变化的定量内容分析以及主题观点的定性内容分析[5],并使用NVivo 11 plus软件工具,将政策文本内容通过编码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数据。

在理论基础方面,使用政策工具理论与注意力配置理论。政策工具反映了政府对某一领域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政策的科学性。目前,学界广泛运用的是Rothwell等人提出的政策工具理论,将政策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种类别[6]。本研究依此理论对非遗教育政策样本进行分类编码,分析非遗职教政策工具变量的均衡性。注意力配置在政府决策角度中,表现为决策者对特定事务投入的关注度,而注意力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有效性[7]。通过对比分析非遗教育政策在教育类型、发布时间、文本类型、发文机构、非遗主题等多个维度的内外部结构特征,以及剖析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阐释各地政府在非遗教育领域注意力配置的差异及其潜在影响。

三、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政策的量化比较

(一)各区域政策数量与教育主体类型的比较

在滇黔桂三地政府发文数量上,云南省及其下辖州市发布的非遗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总量最高,共计147份,领先于贵州省的130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06份。这一现象显示出云南省在非遗教育政策制定层面的积极态度与高度关注,也映射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非遗教育政策方面相对滞后,其省级层面的非遗教育政策数量略显不足,体现了在非遗教育领域的政策注意力分配相较于云南与贵州两省有所偏低。但这一差异可能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数量少于云南(145项)与贵州(159项),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为70项[8]。

在中央及滇黔桂三地政府发文所涉教育类型的数量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教育主体(全国38.58%,广西壮族自治区42.19%,云南省36.37%,贵州省40.1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不同教育类型的注意力分配上,各省、自治区及其下辖地级市与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仍存在一定的执行偏差。例如,在普通义务教育领域,云南省与贵州省的注意力分配比例分别为12%和15.57%,显著低于中央层面的22.05%;而在职业教育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其下属地市的注意力配置分别为42.19%、34.03%,贵州省与其下属各地市的注意力配置分别为40.16%、34.57%,虽然整体重视度较高,但内部间的注意力配置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地方政府在贯彻上级政策时可能存在执行偏差与调整空间。

(二)各区域非遗职教政策发布时间的比较分析

各区域对于通过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关注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以2015年为转折点,其政策发布量较2014年激增228.57%。这一增长态势主要归因于国家层面政策导向的强化,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这些政策文件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此外,2017年再次出现的显著增长(涨幅达50%),则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原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德育、戏曲进校园等非遗融入教育教学创新政策的密集出台密切相关,进一步推动了各省市对国家层面政策的贯彻落实。

然而,在2012年以前,滇黔桂各省市的非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发布呈现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自2012年起,随着国家政策环境的逐步优化与地方政府认知的提升,非遗职业教育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托《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针对民族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强调了卫生类职业教育在壮瑶医药传承中的作用。云南则是在《西双版纳州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主体框架,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教育结合模式”;相比之下,贵州虽在少数民族文化相关政策中有提及职业教育,但缺乏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方面的专门性阐述。

另外,在贯彻中央非遗职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各省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脱节现象。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滇黔桂等地至今尚未出台针对性的地方贯彻政策,地方政府在政策响应与注意力配置上明显滞后,可能对本地区非遗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政策文本类型的比较分析

将中央及滇黔桂地区的非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可以将文件类型分为法律法规、规划、办法、方案、意见、通知、计划、决定等11类,其中,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决定、意见、标准、纲要等具有一定的规划指导性质,而办法、方案、通知则以具体实施措施为主,是对相关工作的落实、部署。经比较分析,本研究得出:

在中央政策层面,规划指导类文件与具体实施类文件分布相对均衡,分别为47.82%和52.18%,这表明中央政府在非遗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既关注顶层设计,也关注具体实施细节,且在具体实施措施政策中,以具有明确指令性的通知类文件占据主导地位(43.48%)。

在省、自治区级政策层面,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策文件在规划指导类与具体举措类之间实现了较为均衡的分配,分别为52.17%、47.83%,且具体举措类文件兼顾办法(8.7%)、方案(21.74%)与通知(17.39%)。相比之下,云南省与贵州省在规划指导类政策上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分别为75%、75.86%,在具体实施措施方面相对较弱。

在市级政策层面,相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具体措施类文件上的较高关注度(51.26%),云南省各市(州)与贵州省各市(州)的注意力配置偏低,分别为36.36%与42.37%。这一差异表明,作为地方政府,云南省和贵州省各市(州)在非遗职业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环节上可能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上级政策精神在地方层面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四)政策发文机构的比较分析

对非遗教育政策的发文机构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第一,在中央层面,教育部在非遗教育政策的发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发文量占总体的60%。第二,在省、自治区层面,发文机构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为主,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为辅。第三,在地级市层面,市政府及政府办公室是发文的主要机构,特别是在贵州省各州市,市政府及办公室参与发文的比例高达78.89%,云南省各州市更是达到了95%。这表明在滇黔桂及其下辖市域,非遗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主要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主管,同时辅以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此外,在发文机构数量方面,呈现出由单一部门发文向多部门联合发文的趋势,尤其是在全国、云南省、贵州省层面的政策文件中,多部门联合发文数占比分别为38.33%、27.66%、25%,表明随着非遗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区域愈发重视发挥多部门协同作用,希望通过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多元创新与发展。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部门联合发文比例明显偏低,仅为3.5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推动多部门协作开展教育促进非遗传承方面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需在未来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加以强化与改进。

(五)政策涉及非遗主题的比较分析

中央及滇黔桂各地区非遗职业教育政策在非遗主题的注意力配置上各有差异。第一,从宏观视角审视,政策对传统技艺(20.07%)、传统医药(12.9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9.18%)、传统戏剧(8.5%)等技术技能型非遗主题更关注,对传统舞蹈(4.76%)、传统音乐(4.42%)、传统美术(3.40%)、民间文学(2.04%)、民俗(2.72%)、曲艺(1.02%)等文化型非遗主题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这种不平衡的注意力配置既源于各地区非遗资源类型的自然分布不均,也受制于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关系的传统认知框架,导致职业教育政策在技能传承与文化传承之间出现注意力失配现象。第二,从行政层级角度分析,地级市对非遗技术技能类主题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省、自治区。以贵州省为例,省级与地级市(州)级在技术技能型非遗主题上的关注度分别为47.37%和60%,主要原因是地级市在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文件中,具体的实践性措施更丰富。第三,从政策文本的主题分类来看,政策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较多,分别为20.7%、10.88%。此类宽泛的主题设定虽有助于构建宏观的政策框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对非遗具体类型发展的精细化指导能力,影响了政策在促进非遗全面、均衡发展中的统筹兼顾能力。因此,未来政策制定时应更加注重主题分类的细化与精准,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入发展。

四、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工具比较

对政策文本中涉及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内容进行政策工具分类,分为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其中,供给型政策主要指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为非遗教育提供直接支持的政策;环境型政策主要指通过制定目标规划、强化法律法规、调整招生政策等为非遗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的政策;需求型政策主要指政府购买、示范校及示范基地评选、展演活动、竞赛机制、宣传引导等激发非遗教育需求的政策。

为进一步分析各级政府在上述三类政策工具上的注意力分配情况,本文使用参考点数值来体现各级政府在各类政策工具中的注意力配置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及滇黔桂各区域在非遗职业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有所差异。在全国层面,供给型(38%)及环境型(36%)政策工具较受关注,而需求型政策工具相对较少(26%)。在地方层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下辖市区倾向于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47.62%),而环境型(28.57%)及需求型(23.81%)政策的注意力分配则较为有限;云南省及其各州市则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分别为45.88%、55.76%),对环境型(22.42%)与供给型(21.82%)政策工具的关注度相对偏低;贵州省及其各州市在政策工具配置上较为均衡,但存在对供给型政策工具关注度不足的问题。

(一)供给型政策工具分析: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牵引合力不强

第一,在运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促进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对学科与专业建设(31.31%)、学习实践基地建设(21.21%)、师资队伍建设(19.70%)、课程资源建设(12.63%)、传承机构设立(10.10%)等方面的注意力配置较高。第二,供给型政策在各地区公共服务(1.01%)、设施设备完善(1.01%)及资金支持(3.03%)等方面的注意力配置不足。对公共服务与设施设备的低关注度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对职业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应扮演角色的认知局限,也反映了当前非遗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至于资金支持,其低效配置主要源于政策文本中资金用途的模糊表述,未明确表明用于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项目,从而影响政策执行力度。第三,在对中央文件的贯彻执行方面,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的注意力配置失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其供给政策显著偏向于学科专业建设(52.38%),而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不够(9.52%);云南省在课程资源建设(10.71%)方面的注意力分配偏低,而贵州省则在师资队伍建设(14.29%)方面注意力分配偏低,这些区域差异凸显了政策执行过程中注意力配置的差异化挑战。

(二)环境型政策工具分析: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空间塑造不足

第一,各地区普遍更关注宣传推广(42.31%)与指导纲要(39.74%)等方面的政策。其中,宣传推广是通过非遗进校园展演展示、宣讲体验等措施,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指导纲要主要是对中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非遗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指导要求。第二,各地区在法律法规(2.24%)、目标规划(4.17%)、学历提升(3.85%)、招生政策倾斜(4.17%)、职位职称奖励(3.53%)等方面的注意力配置不足。法律法规与目标规划的缺失意味着职业教育在推动非遗传承方面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也削弱了政策执行的权威性与稳定性;学历提升机制的匮乏,不能有效激励职业院校学生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招生政策倾斜与职位职称奖励的缺失,则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及管理人员参与非遗传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需求型政策工具分析: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拉动效应不够

第一,各地区在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中,普遍更关注产教研融合(47.00%)、展演展示(23.96%)、竞赛机制(11.06%)、示范校或示范基地评选(10.60%)等政策。第二,各地区在政府购买(3.69%)、对外交流(3.69%)方面的注意力配置有待提高。政府购买是拉动需求的有力措施,其项目范围相对狭窄且支持力度有限,主要集中于戏曲表演及非遗传承人研究培训计划等少数领域,难以全面覆盖并深度促进职业院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多样化探索与实践。此外,对外交流活动的匮乏也限制了职业院校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减少了国际视野的拓宽机会,也阻碍了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保护。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政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依托NVivo软件平台,对全国范围内及滇黔桂地区,自2004年1月至2024年2月间长达二十年的非遗教育政策进行编码。通过量化描述性分析与政策工具内容分析,比较各区域政策注意力配置差异,分析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政策情况,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发展政策的成就显著。一方面,政策实施深度与广度显著增强。一是发文数量增长。自2017年起,职业教育领域针对非遗传承的政策发布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至2021年后趋于稳定发展。职业教育在非遗政策中的注意力分配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类型,体现出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助推非遗传承的重视与肯定。二是政策的专门化与连续性。政策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升,部分地区对非遗传承类目进行了细化规定,增强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政策的连续性得到加强,以形成持续性常态化发展机制,为非遗文化的长期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政策创新性持续加强。一是创新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滇黔桂地区在非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中,积极探索并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教学”等创新培养机制,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提升非遗技艺的传承效率与质量。二是非遗进校园方式多元化。在“非遗三进”的传统框架下,政策不断丰富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开辟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各类竞赛、展演、研学旅游等活动,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三是进行非遗文化资源库数字化建设。部分政策强调加快非遗文化资源库的数字化进程,提出建设“基础理论数据库”“产品资源数据库”等举措,并开发新型教材资源,以适应信息时代下非遗传承的需求与挑战。

然而,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政策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政策工具类型的注意力配置存在明显失衡,限制了政策效果的全面发挥。第二,政策文本类型的注意力分配亟须优化,当前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多集中于指导性意见,而缺乏具体实施性文件,导致下级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面临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第三,非遗主题的注意力配置不均衡,政策过度聚焦于技术技能类非遗项目,忽视了文化素养类非遗项目,如此不利于非遗文化均衡发展。第四,政策贯彻落实不力,各地区在执行中央政策文件时存在滞后、脱节等问题,且地级市之间对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政策的注意力分配不均。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效推进非遗传承政策的优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配置政策工具,发挥最优政策合力

第一,合理分配政策工具注意力,优化供给型、环境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组合与应用。基于各区域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过程中政策工具配置失衡问题,全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需着重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比重,激发职业教育对非遗传承的推动作用;云南省则需强化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布局,营造有利于非遗传承的外部环境;贵州省则需适当增加对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关注,为非遗职业传承提供发展动力。此外,广西各市需适当增加对环境型与需求型政策的关注,云南省各市则需加大对供给型与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关注,贵州省各市则需加大供给型政策的注意力分配。

第二,优化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提升政策工具效能。在供给型政策层面,需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资金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包括增设非遗教育基地、建设非遗教育专业教室、学习实践基地等;明确资金支持政策,设立非遗职教专项资金并配套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扶持标准等;整合非遗教学资源,联合相关部门修订非遗特色教材,并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确保非遗传承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在环境型政策方面,应强化正向激励措施。例如,在招生政策上,明确非遗传承生在入学、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及考核标准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在学历提升上,开发专本贯通衔接式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在职称评审上,推行非遗领域职称互认与评审加分机制,对非遗传承工作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加分或优先推荐等荣誉激励。在需求型政策方面,需强化政府购买服务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导向作用,丰富政策购买项目,增加社区、工会等对非遗培训服务的需求频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体验消费市场,规范职业院校对非遗从业人员的培训等。

(二)推进非遗文化内涵的挖掘,实现非遗文化的全面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滇黔桂三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非遗文化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维护是非遗传承的根本要求。当前,职业教育助推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偏重非遗技艺传授而忽视文化内涵教育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非遗的深层次理解与认同,也制约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亟须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推动非遗传承主题的均衡发展,通过细化非遗主题分类,增强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地、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及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协同的非遗传承与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应强化职业教育体系中非遗文化内涵的教学比重,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等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提升师生群体的非遗文化素养与传承意识。例如,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职业院校可编制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教材与课程体系,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深入挖掘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技艺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髓,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非遗文化展览、传承基地建设等系列活动,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社团活动、竞赛与节日庆典,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双赢。此外,还应重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应用,构建集教学、实践、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为非遗文化的全面、深入传承与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政策协调,确保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的落地实施

基于上述政策发文机构数据分析可知,中央对跨部门政策协同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地方政府,滇黔桂下辖各市(州)的政策协调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为推动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政策的落地实施,相关政府需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发展统筹监管部门,对相关政策发布进行统筹规划,对各地区政策落实进行管理督促,形成各地区职业教育推进非遗传承发展的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指标。这一评估指标体系需横跨国家、西南民族地区省(自治区)、地区内各市三个维度,监督检查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和响应效率;在跨部门协同参与方面,监督考核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主导效能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效果;在政策工具类型方面,需评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政策文本类型方面,则监督考核地方性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

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主体,地方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通过创设“非遗传承研究中心”等机构,汇聚研究与实践力量,深化非遗传承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融合,推动非遗相关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多元治理格局中的政策协调与促进作用。此外,尽管当前已有少量政策展现出专业化与持续性的良好态势,但此类政策的深度与广度仍需进一步拓展。相关部门应在统筹监管部门的协调下,针对具体非遗项目量身定制可操作性强的专门化政策,并配套以持续性的监督评估机制与政策动态调整优化策略,以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一直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路径[9],不断出台专业化、持续性政策,强化非遗的国际交流,向世界贡献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与经验。

[参考文献]

[1]巫达.物质的“文化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J].贵州社会科学,2023(12):87-94.

[2]苏黄菲菲.融入与融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21(6):164-171.

[3]黄萃,任弢,张剑.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2):129-137+158-159.

[4]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2):14-19.

[5]赵蓉英,邹菲.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5(6):14-18+23.

[6]ROTHWELL R,ZEGVELD W.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1990s[M].London:Frances Printer,1981:83-104.

[7]习勇生.“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配置——基于30项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软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1):31-38.

[8]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1-06-10)[2024-06-09].https://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

[9]高艳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3):157-168.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政策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教论坛(2017年23期)2017-11-15 21:19:00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05:28
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研究
高教探索(2015年12期)2016-01-11 04:29:07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视角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评价?
软科学(2015年9期)2015-10-27 02: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