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反法西斯影视作品中的美学研究

2024-09-20 00:00:00陆沁怡徐莉莉杨柳
今古文创 2024年37期

【摘要】《战火中的芭蕾》是中俄合拍的,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电影,影片着重表现战争阴影下小家庭的命运变迁,残酷战争给一个个家庭造成的伤害,从而彰显人性的光辉与爱的力量。本文旨在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中俄反法西斯影视作品的美学特征,探讨战争片中人性的多维与反法西斯主题中的英雄主义,反思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不足与前景,进一步理解两国反法西斯艺术作品交流互鉴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战火中的芭蕾》;反法西斯影片;中俄合作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08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24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中俄反法西斯影视作品中的美学研究——以《战火中的芭蕾》为例”。

一、反战影视作品的悲剧魅力

《战火中的芭蕾》讲述的是日本法西斯投降前期,一位负伤的苏联情报员滞留东北,与小镇里的一位学芭蕾的女孩发生的凄美爱情故事[4]。这段短暂而真挚的爱情在战争环境中被扼杀。在战争这块试金石上,所有感情都被磨砺得异常锋利[2]。将备受磨难的爱情融化在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历史背景里,展现了反法西斯战争中青年所彰显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影片《战火中的芭蕾》以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作为衡量爱情的试金石。“战火中的恋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永远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东北边陲小镇的中国姑娘与苏联情报员安德烈在战争中的遭遇,成了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普通恋人的悲剧命运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传达了中苏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热爱和平、乐观积极、坚强勇敢。尽管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磨难,但他们始终拥有在废墟中挖掘良心与果敢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的灵魂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他们与所有幸存下来的人共同分担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的光辉也能穿透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

《战火中的芭蕾》相对完整地讲述了战争题材故事,将战争、艺术、普通百姓的生活、国际友谊、白桦林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总会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最爱的人的牺牲,没有欢呼雀跃,永远都是擦干眼泪再去迎接胜利。这也体现出中国和苏联人民的坚毅品格与时代洪流中的国家命运,他们共同承载着对和平的深切期盼,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主人公们的悲剧命运往往可以加深影片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力量,它闪烁着影视艺术天才的光芒和对人类和平的热爱,绘出了为祖国献出青春的一代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图谱。同时也更有利于使现代观众发自内心地表达对反人类的侵略战争的谴责,强调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必然性。战争的道德经验与当代观众的道德实践的交织中渲染出战争的悲剧气氛,从而使当代观众感情上更贴近主人公。战争,往往具有一种冷酷、悲壮的审美色彩,而影视作品将其与人性的脆弱、温暖相融合,从而引发人们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可谓是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5]。

电影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所经历的巨大痛苦,人物的死亡lcQP9RNLVeYOGZEIlOUWsgPkzUEmoaLrACyF+S2qwzU=”这一深邃的悲剧力量和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直指战争、人性、情感等宏大主题,凸显了影视创作所具有的严肃的历史责任感[5]。在刻画战争的过程中,电影创作者没有回避,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无数普通百姓在战争阴霾下的恐惧、痛苦、失望和泪水。这种对战争的真实描绘,不仅体现了电影对真实、真诚、真心这一艺术创作灵魂的坚守,也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和对和平的深切渴望。电影不仅成了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成了一种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载体。

影片运用诗意的摄影手段在银幕上展现出白桦林中芭蕾舞姿的优雅和恋人情感的真挚动人,与战争的烟熏火燎和生活的饥寒交迫相对比,深刻探讨了“情感与战争的冲突”“青春岁月下的毁灭悲剧”以及“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等反思性主题。中俄两国的制片团队在艺术创作手法与思想深度层面均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创新精神,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与独到的人文关怀。合拍的影视作品不仅延续了反法西斯题材的传统,更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对既有框架的超越,为观众创造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影片以这对中苏恋人为贯穿战争的线索,见证了中苏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进程。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使电影更具广度和深度,让观众在感受爱情美好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影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凡百姓的视角切入,深刻展现出民众作为个体、家庭成员以及卫国战士所具有的崇高道德品质与革命献身精神,着重表明千万平凡的中苏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是促成伟大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些普通百姓是捍卫家国荣耀的英雄,但也无奈成了残酷战争下的牺牲者。影片通过其杰出的艺术表现力,颂扬了主角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同时,以强烈且鲜明的立场,对日本法西斯在无辜群众中犯下的暴行进行了无情的谴责与批判。

同法西斯的殊死斗争深深植根于中苏人民的历史血脉和天性。类似于《战火中的芭蕾》这样含有悲情色彩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的浪漫主义影片,为当代人提供了新的视角再次审视反法西斯战争。影片深刻反映了战争阴霾笼罩下的人性扭曲现象,同时提出了关于人类命运走向的创新议题,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探讨的深层内核。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这类主旋律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严酷、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饱尝的苦难,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加深了观众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伟大且悲壮的史实的理解[1]。通过这些影片,人们不仅能够更加珍视和平,更能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智慧。

二、战争片的人文关怀

战争片主要表现战争,但战斗场景只是战争片的一方面,影视创作者不能视野过窄。战争片远远不止有战争,涵盖的范围应该再广泛些。影片侧重点并不是战斗场面的表现,而是对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战争和和平问题的理解,应强调“与人民共命运”的核心立意,应当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做出正确且全面的阐释。

中俄两国在影视创作领域,针对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国家叙事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改变了传统框架中单一的英雄主义视角,减弱了对壮阔战争场面的依赖,转而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这种转变体现了对崇高的人道主义艺术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实践。中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战争与人”这一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深入剖析,比如“战争与告别”揭示离别之痛,“战争与家庭”表达战争对家庭的巨大影响,“战争与书信”通过书信这一载体表达对亲人、爱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战争与死亡”直面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而“战争与归来”则寄托人们对和平的祝愿与期盼。

在中俄两国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始终作为重要的美学坐标贯穿其间。战争主题,尤其凸显了现实主义中崇高的审美价值。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生动描绘了普通民众对美好和谐生活的真诚向往,展现了朴实无华的情感纽带,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与罪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这类影片的核心聚焦于人,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或许战争的具体进程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但战争对人性造成的深刻影响却会长久留存下来。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创作战争片时应追求更加客观和思辨的态度,特别是要更加关注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冲击以及对人类精神状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大命题下,“青年与战争”“青春与毁灭”作为哲学和道德问题介入电影创作之中[2]。这也有助于后人珍惜父辈的英雄主义精神,感悟胜利的代价,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幸福以及和平的意义。

三、反法西斯战争是影视创作的永恒题材

在影视创作领域,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已然成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们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展现出了斑斓多彩的艺术图景与广阔的历史维度。战争与和平,作为中俄电影创作中恒久流传的精髓,其内涵之深广,叙事之多元,成了两国电影艺术中永恒探讨的主题。

在众多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采用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将战争的壮阔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则倾向于纪录片式的真实记录,力求还原战争的每一个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此外,这些影片在主题上也各有侧重,有的深刻反思战争带来的创伤,展现千万普通人在战火中的命运波折与生死抉择;有的则着力赞扬两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还有作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深入剖析战争与人性的复杂关系。这些影片在讲述战争主题时,各自采取了独特的视角,其剧情构建与审美表达都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影片大多折射出战争中无数家庭面临生离死别时的深刻悲痛和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绝望。战争,总是伴随着分离与破碎,迫使每一个人直面那些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它告诉人们,无论战争以何种名义发动,其最终的结果都将是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在影片《战火中的芭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日军在白桦林中看了场天鹅舞,放下了枪,让观众以为这是侵略者人性的回归,不曾想接下来日军的台词是:今天放过一个,明天杀他一窝。这句话不仅是对人性的极端蔑视,更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俄电影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开拓、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两个世界的截然对立”“处于历史转折点的普通人”“战争——青春的毁灭”“浓墨重彩描绘恢宏的历史画卷”“逝去岁月的警告”这几个方面[2],以时间为大线索进行创作,各式各样的电影各具特色,但英雄主义和悲壮主题永远是相通的。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对民众的深厚关怀与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深切憎恨,构成了贯穿多代影片的核心脉络,成了连接不同时代观众的情感桥梁。

反法西斯战争的深远影响已跨越时间的长河,深深镌刻在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让人们对来之不易的和平愈发珍视。反法西斯电影越来越敢于彻底地揭露法西斯分子犯下的罪行,这说明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不可让法西斯的任何表现形式在这个世界上有其立足之地[7]。

四、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的时代价值

通过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在银幕上的呈现,人们得以触及那几十年间世界风云变幻的壮阔历史,直观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冲突与碰撞[3]。这些影片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将那段人类遭受的深重灾难永久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由此,观众更加坚定了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的信念,愿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影片,是人类发出的强烈呐喊,观众必须铭记于心,绝不可以让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这些影片让处在和平年代的人看到战争岁月里普通人民、普通战士身上的崇高精神,看到那焕发着美丽光彩的不凡人生。

世界电影的一百年,反法西斯题材电影是其中重要的一页。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历史不能说完全属于过去,特别是现在,不能让它以任何形式卷土重来。中俄应该不断深化反法西斯题材影片的主题,使人们从这场牺牲了千万生命的浩劫中,真正有所觉醒。所有人都应该以不加回避、不加掩饰的态度直接对准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当代人应该具有的历史责任。全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绝不容许任何法西斯主义反人性的行为存在。

反法西斯电影对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卷土重来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品可以在银幕上深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热情讴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胜利。人们如今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就是为了世世代代不忘记这段历史,也为了今后不再重复这段历史。中俄的电影艺术继续深耕反法西斯题材,正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电影艺术以史为鉴,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让观众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是对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最好纪念。

新时代的反法西斯电影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叙述这场斗争,而在不断深化这一题材,并且表现出一种反思精神,让人们真正理解进行这场反法西斯斗争的目的,理解战争时期的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将局部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范畴去理解,在宏观的国际背景下,展现二战期间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环境,展现中俄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展现大国风云的同时立足人文关怀。

五、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不足之处

题材狭窄,内容零散。这是战争电影的宿疾之一。叙述模式缺乏创新,机械重复着主题[6],创新性视角的增加显得十分僵硬突兀。而艺术最忌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缺乏能熟练掌握和成功拍摄大场面的导演,电影缺少摄人魂魄的大场面,特效的制作不够精良,银屏的震撼力大幅削弱,剪辑技术有待提高,观众难以沉浸式体验战争岁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巨片。

导演们普遍把配乐当成一种机械的情感强调与宣泄,用大而空的强刺激性旋律弥补视觉场面与剧本内核的情感匮乏,强行使观众产生共鸣,导致最终反响不佳。导演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的上限。

六、新时代反法西斯影片的发展方向

丰富的历史生活为电影创作开辟了可供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要开阔眼界,发掘题材,不断丰富影片的表现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题材和内容,从各个不同方面来真实再现历史风貌。比如,可以更多地描写和表现中日双方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从而深刻揭露和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和法西斯的暴行。

电影应当更多地表现和歌颂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和友谊。将中国的抗日战争融入世界反法西斯的大环境中,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把影视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使影视作品更加国际化,更具国际影响力。

以当代观众的感受为依据,通过艺术化的银幕叙事,以及最新的特效制作技术,极大地提升观众对于战争残酷性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战争的硝烟与炮火,更能让观众在内心深处激起对战争前线军民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感激,同时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理解并传承先辈们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人类对于和平与幸福的永恒追求。影视创作应着重对战争进行哲学思考,要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从战争与人的角度,以现代人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战争,探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强调对生命的尊重。

影片在历史场景描绘和民众的生活细节方面要力求还原真实,找寻最广大的普通百姓的视角。

电影创作应致力于极致的镜头美学,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画面震撼观众的心灵,同时谨慎选择电影的配乐,注重音乐与画面的和谐统一,达到声入人心的最佳效果,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七、中俄反法西斯艺术作品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

和影响

影片弘扬了中俄两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俄两国在艺术文化领域的深入合作,一方面为中国观众近距离欣赏中俄电影艺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另一方面能够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卓越贡献。影片用艺术的语言再现了两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交织着悲剧与英雄主义的尘封记忆和岁月,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八、结语

反法西斯类影视作品是连接中俄两国历史记忆与共同价值观的重要纽带,它以深刻挖掘悲剧美学和人文情怀为宗旨,向世人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与重大的社会意义,是增进两国民众情感交流的有效载体,是中俄友好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俄反法西斯影片的交流和互鉴,既有利于增进两国文化的相互认识与交流,又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正面效应,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重温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又能起到唤起全球和平与合作意识的作用,为应对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挑战推波助澜。

然而,中俄反法西斯题材影片还存在叙事手法单一、作品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为提升影片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动更多反法西斯题材优秀影片的问世,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挖掘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资源,创新表达方式,探讨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白嗣宏,胡榕.俄罗斯电影的永恒题材[J].世界电影, 2005,(04):4-10.

[2]胡榕.重温那遥远的悲放——苏联反法西斯优秀影片评述[J].世界电影,1995,(02):6-28.

[3]少年月刊编辑室.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策划[J].少年月刊,2015,(Z3):4-9.

[4]苗春,张东.反法西斯新片:开拓新角度 体现新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8-10(007).

[5]日青.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凸显的崇高美学精神[J].美术,2015,(09):131-137.

[6]郦苏元.关于中国反法西斯影片的回顾与思考[J].电影创作,1995,(04):74-76.

[7]梅朵.略论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电影[J].文艺理论研究,1995,(05):79-82.

作者简介:

陆沁怡,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俄语本科生。

徐莉莉,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江苏师范大学俄语本科生。

杨柳,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