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底” 的来源探讨

2024-09-20 00:00:00杨向梅
今古文创 2024年37期

【摘要】“底”是近代汉语中十分重要且使用频繁的词汇,其来源值得探究。本文主要运用语料对比法、文献考证法,从历时角度,以同时代虚词“然”“馨”“许”由指示代词发展出结构助词义的演变过程为线索,考究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间的渊源。“然”“馨”“许”与“底”字的句式结构在意义上具有对应关系,“X+然\馨\许\底”均可以表示指代,由此论证同时代的“底”基于自身的指示代词义,具备与“然”“馨”“许”等虚词相同语法功能,即能够自如用在词或者短语的词尾,从而受到类化沾染,产生结构助词义。

【关键词】底;助词;指示代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12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32

一、引言

关于“底”的来源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疑问代词“底”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助词“底”的研究。前者,一有冯春田先生认为“底”是由“何等”省缩为“等”发生音变形成的;二有高名凯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那”字的来源,证明疑问代词“底”是由指示代词用法发展而来。吕叔湘先生则推测“底”可能是“者”的另外一种形式。后者,一有王力先生认为“底”是由“之”发展而来,梅祖麟先生从语音演变和语法功能两个角度说明“之”发展为“底”;二有吕叔湘先生从用法功能上考察,“者”很早便兼有“之”的用法,而后发展为“底”;三有江蓝生先生认为助词“底”来自方位词“底”,并用“所、许”作为处所词具有相类似的发展经历来进行论证;四有冯春田先生认为助词“底”来源于指代词“底”。而后李讷、石毓智从语法化的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助词“的”与“者”“之”之间没有源流关系,而是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发展而来,指出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间的可替代性。“之”“底”“个”都曾经是指代词,后来它们又发展出助词的用法,所以推测“底”是从指代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旨在沿用江蓝生先生的论证方法,从其有类似用法且处在同一时代的词身上出发,加强论证助词“底”来源于指示意义的“底”。

二、“然、馨、许”作指示代词

(一)然

在王力《汉语史稿》中,“然”在成为形容词词尾之前,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

①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诗经·小雅·常棣》

②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

③子贡蹙蹙然立不安。—— 《庄子·天运》

同时期的还有“然而、然则、虽然”,这三个词中的“然”都是指示代词,翻译为“这样”。随着“然”的使用逐渐广泛,发展成词尾、副词、形容词词尾,王力先生认为这是语言词汇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体现了词汇的能产性和普适性。到了战国时代,“然”位于叠词之后,组成词组用来修饰前后的名词。因为叠音词的使用,“蹙蹙然”使得害怕不立的情绪表达得更加强烈,或是为了配合音节的协调性,这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法,叠词用法与“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早在《诗经》中,不加“然”的叠音词也常常使用。如:

④曾西蹙然曰。—— 《孟子·公孙丑上》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小雅·鹿鸣》

⑥蹙蹙靡所骋。—— 《诗经·小雅·节南山》

“然”首先是成为可单独使用,作指示代词“吾何为独不然”,其并没有在单用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而是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或者成为短语或者词,短语有连词“然而”“虽然”,词有“忽然、惠然”,由一个组合体变为融合的个体,这是逐渐词汇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发现形容词后的指示代词“然”,也可以说是词尾逐渐发展成了助词,过程是:AA>AA然>如AA然,其中的“然”逐渐担当了助词的角色。类似的例子还有“若然”“若不然”到“若……然”句式的形成。

⑦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春秋·国语》

⑧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西汉·淮南子》

⑨今言王若易然。—— 《孟子·公孙丑》

(二)馨

有类似演变经历或者说受到类推的还有“馨”,据冯春田先生《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证,“馨”原本是一个实词,用作指示代词,如:

⑩螭拨其手曰: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 《六朝·世说新语》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六朝·世说新语》

从例句中可以得出“如……馨”的句式,其与“若(如)……然”句式意义相同,如:

⑪上之所兴,其程攻而不当者,如县然。—— 《秦墓竹简》

“然”和“馨”在用法和语义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馨”同“然”发展也一样,其没有成为指示代词的代表词,而是和其他词组合,形成许多复合指示代词“如馨”“尔馨”“宁馨”,冯春田先生认为“馨”的指示代词义是用在形容词后形成的。

而原本“馨”没有助词的用法,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馨”作为助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如“婀娜腰支细细许,䁠䀨眼子长长馨。—— 《游仙窟》”,所以笔者认为它同“然”一样,在指示代词意义的基础上,因用于词尾,而逐渐虚化为结构助词。AA>如AA然>如AA馨>AA馨,这个演变过程也很好地证明了结构助词是可以受到类推作用所形成的。

(三)许

江蓝生先生认为“许”有领格助词的用法,而且领格助词的用法是由处所义发展而来。其中提到“许”的领格助词用法来由: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许”没有实义,因其所处为领格位置而重新分析为助词,如:

⑫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书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 《世说新语·规箴》(“许”的意思是“那个”)

二是因为“许”为领格助词,就可以将“如+N+许+比”和“如+N+之+比”分析为一个结构,“许”便是相当于“之”的领格助词。

⑬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南北朝·刘义庆《石崇与王恺争豪》

冯春田先生的书中认为“许”是助词的用法,即代词+等类,相当于“般、样”。江蓝生先生根据“胜我许人”的后文“胜公人”,推测“我许”就是“我”,“许”没有意义,又其刚好处在领格位置,所以便重新分析为领格助词。不过笔者认为结合上文中的问句“何似人”,下文中的应该回答,用“许”作远指代词指代“仁祖”更加符合语境,“许”并非没有意义。又“胜公人”和“胜我许人”并不等同,因为“胜公人”后还有下文“而行非者”,明显“胜公人”是和“行非者”对应的内容。从以上两点来看“许”能重新分析为领格助词的关键所在就是“许”在句中失去了意义,“许”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处所义,“既已成矣,曰:‘吾江恶许用之?’——《墨子·非乐》”,魏晋南北朝时期“许”表处所义尤为兴盛,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据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直到唐五代时期,仍然保有这种用法,也就是说“许”的处所意义由来已久,地位不容易撼动,并不容易受到替换、虚化。所以关于“许”的助词用法来源,还值得进一步讨论。笔者认为“许”后来的助词义不是由处所义而来,而是由其指代义发展而来。论证如下:

大约在六朝时期,“许”发展出指示代词的用法,如:

⑭都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 《乐府诗集·丁督护歌》

⑮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 《乐府诗集·懊侬歌》

⑯许处胜人多,何时肯相厌?—— 《徐陵·鸳鸯赋》

与“馨”“然”的发展轨迹类似,没有单独发展,而是不断和其他复合成词,有修饰形容词“许多、许大”,如:

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 《隋书·裴蕴传》

⑱犹之有许大形象,然后为太山; 许多水,然后为海。—— 《二程集》

而“许”有助词意义是在南北朝时期,见于《世说新语》中,例⑬所示“如恺许比甚众”。“如……许”与“如……然”结构类似,体现了两者语法地位的同类性,而后“许”真正发展为助词,是同“馨”一样用于形容词词尾,之后又发展成结构助词,由“形+X”的结构类推而来。另一个例子是“婀娜腰支细细许,䁠䀨眼子长长馨。—— 《游仙窟》”,很明显“许”和“馨”是对仗出现,两者的意义相当,都是助词,而“馨”刚好也是受“形+然”的结构类化而来。

三、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之间的渊源

通过对“然”“馨”“许”等虚词进行对比考察,可以探究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之间的渊源:“然”字是较早具有指示代词意义,大约是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所创作的《诗经》中便发现有指代义,而后逐渐发展出结构助词的句法功能。而“馨”字的指代意义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发现,不过其指代意义是伴随着句式“如……X”出现的,也就是说其指代义极有可能是受到“然”类推作用产生的。冯春田先生认为“馨”和“然”语法地位相同,意义类似,而且“馨”的助词形式同样是从用在形容词后发展而来的,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助词“馨”是助词“然”的替换形式,也更加验证这一点。而后的“许”的指代意义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所创作的乐府诗歌中,然后大概在南北朝所著的《世说新语》中助词意义开始显现,与同时期的“如……馨”“如……然”“如……许”是同一句式,也是指代意义向助词意义的过渡阶段。

一个虚词在历史发展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虚词的影响,受到沾染与类化,“然”“馨”“许”等词就是如此。“如……X”结构体现了“然、馨、许”这些词之间的语法位置和功能共性,而“形+X”的结构是类化作用形成的来源。

四、结构助词“底”来源于指示义的“底”

(一)指代词“底”的来源

1.X+底具有指代意义

唐:

⑲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 《隋唐嘉话》

⑳怜底众生病,餐常略不厌。—— 《寒山诗》

㉑师带刀行次,道吾问: 背后底是什摩?—— 《祖堂集·云岩和尚》

宋:

㉒春生时,全见是生;到夏长时,也只是这底。—— 《北宋·朱子语类》

㉓至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小大,这底是可以如何使,那底是可以如何用,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所当理会。—— 《北宋·朱子语类》

㉔监拊几曰:这底岂不是活祖师意?——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2.底+X都具有指代意义

㉕眼前须底物,座右任他铭。—— 《元慎·神曲酒》

㉖会得底人意,须知月色寒。—— 《五灯会元》

㉗憍梵钵提长吐舌,底事分明向谁说?—— 《偈四首其三》

㉘惟愿世尊愍四众,解说昨夜见底光。—— 《敦煌变文新书集》

㉙约山僧见处,勿嫌底法。—— 《唐·佛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㉚已满今生发底愿,并无魔难及诸灾。—— 《敦煌变文集新书》

对于冯春田先生所提出的疑问,结构助词“底”源自指示代词“底”是转化还是演化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逐渐演化的过程,“底”没有纯粹指代词的过程,即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是指代词,而是在特定的位置具有指代意义,这是受到同时代指示代词“然、馨、许”等的类化影响,或者是受到与其结构相似的“者”的类化,不过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在“形+X、X+形”两个句式中具有指代意义,同时这一阶段也正是这些具有指代意义的词演变结构助词的过程,“底”在类化下也加入其中,成为结构助词的一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祖堂集》中,“底”多和短语等非词搭配使用,直到后来才发展成为成熟的结构助词“蓦底、忽底、恬恬底”等。笔者受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启发,在“底”有指代义的后起例子中,有宋代的“这底”“那底”,由此往前推导,冯春田先生既然认为“这+底”是明显的指示代词,那么名词、动词、形容词所组成的“X+底”也可以表示指代,考证前文确是如此,不过“底”更多是表示指代意义,而非纯粹的指代词。

(二)助词“底”的来源

江蓝生先生认为“底”字助词结构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底”指的是姓张的,“帷帽底”指的是戴帷帽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帷帽底”的“底”翻译为方位词“底下”也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能较为合理表明“底”是助词,在当时有可能有且仅有一例,就是“张底”,然后通过这一例,论证助词“底”来源于方位词“底”,难免让人不太认可其合理性。

又“底”之所以认为是助词,冯春田先生认为“张底”是姓张的,似乎省略了动词,江蓝生先生也说“也许在当时是正常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并没有肯定是如此。一般来说,名词加助词“的”可以表示一类人或者事物,在“崔湜之为中书令,张嘉真为舍人,湜轻之,常呼为张底。后曾量数事,意皆出人右。湜惊美久之,谓同列曰:‘知否?张底乃我辈一般人,此终是其坐处。’湜死后十余年,河东竟为中书令。(出《国史纂异》,据谈氏初本附录)”中,“张底”指的是张嘉真,而非代指一类人,所以笔者认为“底”也可以解释为指代词,“张底”可以翻译为“姓张的那个人”。

助词“底”较多的是出现在晚唐时期,《敦煌变文集》可以很显然地将“底”看作助词,但是笔者认为其中也有许多可以是指示代词义,如有人问:“大业底人,为什摩阎罗天子觅不得?《祖堂集·云居和尚》”,曹广顺先生的文章认为这里是将“作大业”省略了“作”而成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底”应该是个指示代词,意思是“成就大业的那个人”。

类似的还有“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敦煌变文校注》”,这句话中的“大慈悲底人”和“大业底人”结构一样,意思是“有大慈悲的那个人”。一些是助词的词还可以看作指代词,另外一个证据是:“我等摆头嫌底事,他家心愿不忙掠;若言上段慈悲重,喜见还应独得名——变文补编《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这句话中的“忙掠”是表示惧怕的心理动词,是一个整体,所以句子的划分应该是“我等摆头嫌|底事,他家心愿不|忙掠”,这里的“底”是指示代词,指“这件事”。或者至少可以说“V+底+N”位置的“底”可以担当除助词外的其他角色,这个角色就是指示代词,又在“是以世尊怜者事《敦煌变文集》”,评注者注明:“者”字原卷亦从走之旁,“者”指示代词,今作“这”。这里的“怜者事”和上文的“嫌底事”结构一致,中间的词都可以有指示代词意义。

又如:“……生忉利天,今还下界,来供养我,是彼光耳。佛道:‘汝等昨夜见底光,非是释梵四天王,乃是王功德意,先命佛堂’”,笔者认为根据前文的“是彼光”,后文的“见底光”的“底”应该是指示代词,意思是“那个”。

类似的例子:“就师乞眼睛,未审还得也无。岩曰:汝底与阿谁去也……岩曰:乞眼睛底是眼否?师曰:非眼。《洞山大师语录》”,因为“乞眼睛”在上文已经出现过,所以下文再提时需要用指示代词,“底”便是那个指示词。

由以上可知,在《敦煌变文集》中,“底”在“X+底”和“底+X”的结构中还保留着指示代词的意义,而到了五代的《祖堂集》时期中所出现的助词,可以说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助词,其在形容词、动词后失去了“底”的指代意义,已经虚化为结构助词,这一点同“然、馨、许”一样。

㉛举措悉皆索索底,时长恬恬底。—— 《五代·祖堂集》

㉜所以道:“如对尊严长,须得兢兢底。” —— 《五代·祖堂集》

㉝如(洞山)颜色变异,呵呵底笑。—— 《祖堂集·云岩和尚》

㉞裴相公有一日微微底不安,非久之间便死。—— 《本寂禅师语录》

㉟三度来和尚身边侍立,第三度来,和尚蓦底失声便唾。—— 《祖堂集》

综上所述,唐时期“底”无法在助词用法上独当一面,而是存在一种两可的情况,即“底”因其处在结构助词的用法上,有时候可以看作助词,但是也可以翻译为指示代词意义,如上文的“张底”和“帷帽底”,并不能说此时发展出成熟的助词用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唐代的诗歌中的“底”多为指代词的用法,而非助词用法。由第二节可知,“然、馨、许”这三个词都恰好由其指示代词义发展出结构助词的用法,不是偶然,而应当是当时时代发展的趋势,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是文白之分逐渐分明的时期,汉语的发展由中古走向近古,语言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而此时出现一批词语发展出助词用法,这说明唐代前后的汉语表达需要借助结构助词。而这些词的共同之处在于,之所以可以发展出结构助词用法,这是基于它们的指示代词意义。“底”的指示代词意义的出现正好是同时代产生,所以此时类推“底”产生结构助词用法。

五、结论

本研究从“然、馨、许”作为指示代词如何演变为结构助词的角度出发,发现“然”首先是成为可单独使用,作指示代词“吾何为独不然”,后来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或者成为短语或者成词,短语又融合为词。而位于形容词后的指示代词“然”,使用位置固化发展成词尾,后又成为助词,其过程是:AA>AA然>如AA然。由此发现有类似演变经历或者说受到类推的还有“馨”和“许”。在这一时期由词尾发展成结构助词的语法演变历程不断类化在同时代的其他词身上,指示意义的“底”也深受影响。文章从“X+底”和“底+X”两个语法结构出发,发现在唐五代时期“底”或多或少都有指代意义,但是可以说处于中间地带,不能完全是指示代词,不过也刚好与指示代词“然”等逐渐词尾化,最终发展成为结构助词的演变历程相契合,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直到五代时期“底”在形容词或者叠词之后,受到“AA然、AA许、XX馨”等词的类化作用,成了结构助词。

参考文献:

[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1:309-313.

[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吕叔湘.论底、地之变及底字的由来[A]//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梅祖麟.词尾“底” “的”的来源[A]//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国语文,1999,(02):83-93.

[7]刘敏芝.宋代结构助词“底”的新兴用法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6,(01):59-64+96.

[8]梁银峰.汉语结构助词“底”来源考论[J].语言研究集刊,2011,(00):229-240+326.

[9]严宝刚.从《祖堂集》看唐五代时期的名词化标记“底”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8):163-165.

[10]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8,(06):165-180.

[11]冯春田.疑问代词“底”的形成问题[J].历史语言学研究,2008,(01).

[12]吴福祥.敦煌变文的近指代词[J].语文研究,1996,(03):30-36.

作者简介:

杨向梅,女,汉族,湖南娄底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