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李白诗歌更是唐诗的艺术顶峰,在中华文化的外宣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作之一,是其流放被赦返程时的乘兴之作。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基础,对唐诗《早发白帝城》的俄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文中“三美”的展现与得失。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早发白帝城》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11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30
在当今世界,文明互鉴,开放包容已经成为趋势。中华文化外宣是我们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这离不开翻译。唐诗是中国文化璀璨的明珠,而李白诗歌作为唐诗的艺术巅峰,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成了中国文化外宣的典范,被各国汉学家一直研究。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多部经典的唐诗俄译本进行再版。
在文学翻译领域,诗歌翻译一直是个难题。许渊冲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诗歌翻译,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总结提出了“三美论”——主张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在音、形、意三个层面上对原诗的神韵进行传递和保存,力求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的境界。本文以“三美论”为理论基础,从音美、形美、意美的角度对《早发白帝城》的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或许可以为唐诗的俄译提供新的角度,促进唐诗外宣。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
许渊冲是我国近代的翻译巨匠,从事文学翻译工作长达80余年。许多中外文化因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才得以交流和联系,其译作涵盖中、英、法等多种语言,包括《诗经》《李白诗选》《红与黑》《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诗歌翻译,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称。
许渊冲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诗歌翻译实践,并依据鲁迅提出的“三美说”,将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总结提出了“三美论”。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首次提到“三美”,指出“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嶙峋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1978年,许渊冲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的翻译中首次应用“三美说”,提出了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可能地传递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三美理论。
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3]意美是指再现原诗的意境之美,读者能体会到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音美即再现原诗的音韵之美,使读者体会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形美是指达到与原诗诗句整齐,对仗工整对等的效果,使读者体会到工整美观的观感。在“三美”中,尤以意美最为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这就指出,在诗歌翻译时,我们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还要进而努力再现原文的形美,最终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2]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李白与《早发白帝城》
(一)李白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个性狂傲不羁、豪爽潇洒,因其独特的个性也造就了独特的诗歌艺术,他的诗风飘逸豪放,不拘一格,令人惊叹不已。他弱冠之后,便辞亲远游,广交朋友,望得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著名诗数篇,却壮志难酬。后来唐玄宗被李白的才学折服,留他于宫中。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使其不久便回归山野。再到安史之乱爆发,他再次踏入政治这趟浑水,满腔热血地投靠永王,但最后永王被讨伐,李白入狱,不久之后,李白被流放。虽在途中被赦免,但其晚年依旧凄凉。他这一生既有桀骜不驯,也有壮志难酬。
他的诗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情感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诗风豪迈奔放,艺术造诣极高。其诗作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典范。
(二)《早发白帝城》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流放被赦返程时所作,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其广为流传的名作之一。安史之乱后,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被赦,他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下江陵。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诗,这是诗人在遇赦后心情愉悦借江水奔流,行舟轻快所作的写景抒情诗。全文如下: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诗可译为:清晨我离开满天彩霞环绕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当江岸两边猿猴的啼叫声还在耳边回荡时,轻快的小船已不知不觉驶过绵延不绝的高山。
首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朝”“白帝城”。“彩云间”三字展现了白帝城地势高的特点,这样船才能顺势而下,行速快,为下面几句写舟行快、行期短、耳目不暇做了铺垫。此外“彩云间”也是写景色,描写清晨日出时彩霞满天的好天气,诗人便在这美好的时刻,满怀喜悦之情离开白帝城。“彩云间”的“间”还有“隔断”的意思,诗人回望云霞环绕的白帝城,往昔遭遇恍若隔世。第二句描写舟行迅速。“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船行速度之快的特点。此句还有一个巧妙之处——“还”字的选用。“还”是归来的意思,既表现出诗人“一日”行“千里”的畅快心情,又流露出诗人被赦的快意。江陵不是诗人的故乡,但“还”字的使用有一种亲切之感,如同回乡一样,意味深长。第三句的境界非常神妙。诗人之行要经过素有“常有高猿长啸”之景的长江三峡。“啼不住”一词,点出诗人途中听到两岸猿啼声,又看见两旁山影,由于舟行迅速,使得耳目在猿啼和山影之间“应接不暇”。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添上了一个“轻”字。这个“轻”字,别有一番意蕴,既能表现江水湍急,船行迅疾的特点,又能展现出诗人遇赦后如释重负,心情愉悦的状态。
夸张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两大特征,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这两个特征在其诗作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诗四句,一实三虚,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一日”“千里”是夸张,“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也是夸张。[4]全诗诗人借景抒情,借轻快之景,抒愉悦之情。同时此诗一、二、四句押“an”韵,韵脚为“间”“还”“山”,读起来悠扬、轻快,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愉悦畅快的心情。
三、《早发白帝城》俄译对比
李白诗歌在俄罗斯最早是由汉学家阿理克和楚紫气翻译的,至今差不多有一百年了。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频繁,李白诗歌的俄译发展到了新阶段。本文选了三位俄罗斯译者(阿列克谢耶夫、托罗普采夫、吉多维奇)对《早发白帝城》的翻译,以“三美论”为基础,对译文进行比较分析。
(一)译者介绍
阿列克谢耶夫(В. М. Алексеев,1881—1951)是俄罗斯汉学家,他的中文名是阿理克,他被郭沫若亲切地称为“阿翰林”。阿列克谢耶夫不仅精通汉语,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值得每一个热爱学术和文化的人去发掘和研究。而在诸多中华文化瑰宝中,他对李白诗歌情有独钟。作为俄罗斯最早对李白诗歌文化进行研究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对李白的评价极高。他在自己的作品《1907年中国纪行》中写道:“李白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是预言诗人,卓越的语言大师,民族的巨人。李白期待着俄国文学的承认,等候着具备力量和知识、期待直视伟大诗人灵魂的译者,就像有人能够直视拜伦和歌德的灵魂一样。”(Ли Бо — зенит китайской поэзии,поэт-пророк,величайший мастер слова,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лосс.Ли Бо ждет своего признания и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ждет переводчика,который найдет в себе силы и знания,чтобы посмотреть великому поэту Китая прямо в глаза, как умели иногда смотреть в глаза Байрону и Гете.)为了更好地让俄罗斯读者了解和欣赏李白诗歌的韵味和魅力,阿列克谢耶夫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李白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准的翻译。正是阿列克谢耶夫的不懈努力,让李白的诗歌作品在俄罗斯广大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为中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托罗普采夫(С.А.Торопцев,1940—)是一位东方学家,中国名为谢公。他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和电影,也从事文学翻译,尤其是对我国伟大诗人李白诗歌的翻译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2001年,正值李白诞辰1300周年,托罗普采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便开始专注于李白诗歌的翻译和研究,希望借此机会将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更广泛地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连续出版了多本书。然而,在出版过程中,托罗普采夫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他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精心翻译了《李白五百首诗集》,然而当他将这部心血之作投寄给各大出版社时,却屡遭拒绝。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了自费出版。最终,这部书在俄罗斯汉学界和作家界都获得了积极的反响,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读者的认可与喜爱。托罗普采夫的执着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06年,中国教育部授予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这是对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的表彰与鼓励。2015年12月,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的颁奖活动中授予了他“终身成就奖”,这无疑是对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研究翻译李白诗作的最大肯定。
亚历山大·伊里依奇·吉托维奇(А. И. Гитович,1909—1966),是俄罗斯诗人。他以其对中国诗歌的热爱,成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尽管吉托维奇本人并不懂汉语,但这并未阻挡他对中国诗歌研究的脚步。他深知要想真正理解和翻译中国诗歌,必须寻求专业的帮助。因此,他与汉学家蒙泽勒进行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他们共同翻译了许多中国诗歌,其中包括李白、杜甫和王维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出版了《李白诗选》《杜甫诗选》和《王维诗选》等诸多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版在俄罗斯文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为俄罗斯读者提供了欣赏中国诗歌的机会,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户。吉托维奇持续了20多年的翻译工作,他翻译的唐诗简洁,非常注重节奏和音韵。这种独特的翻译风格,使得他的译本在俄罗斯广大读者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喜爱,在俄罗斯形成了争读唐诗的热潮。在俄罗斯的文化界,很多评论家和诗人对吉托维奇的诗歌译本都给予了赞美和好评。吉托维奇的翻译工作为中国诗歌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二)译文对比分析
下面来看第一篇译文:
Рано утром отправляюсь из города Боди
Перевод: Алексеев В.М.
Утром расстался с Боди, погруженным
в пестроцветные облака:
Тысячи верст по реке до Цзянлина
в день единый промчусь.
По берегам обезьяньи крики
еще не успели стихнуть,
Как легкий челнок позади оставил
сотни горных вершин.
这是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文。首先来看意美的体现,诗的第一小句整体意思都大致译出。“朝辞白帝彩云间”中最重要的表达就是“彩云间”,既形容清晨朝霞笼罩白帝城,又侧面烘托出白帝城地势高的特点。译文中将其译“погруженным в пестроцветные облака”,意为浸没在五光十色的云彩中,能够体现原诗朝霞笼罩的意境。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中主要是“千里”和“一日”形成对比,突出舟行疾速,译者译为“тысячи верст”(数千俄里)、“в день единый”(一整天),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里”译为“верст”(俄里),这样更有助于俄罗斯读者理解。这里的“千里”是虚指,译者也将其翻译出来了。但在这句中“还”字也具有特别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日行千里的痛快,也透露出诗人遇赦的喜悦。但在译文中只用了“до”(到达),没有将诗人遇赦后满怀喜悦前往江陵的意境表达出来,减少了原诗的意蕴。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为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有停息,轻快的小船不知不觉已驶过连绵不绝的高山。译文这两句的意思和原作大致相同。在这两句中最关键的是“轻”字,有了“轻”字的修饰,既能展现江水湍急,舟行迅疾的意境,又能表达出诗人遇赦后如释重负,心情愉悦的状态。译者译为“легкий”,意思是“敏捷的;轻快的;轻松的”,将原诗表达的船行敏捷,人轻松愉悦的意境很好地展现出来了。“万重山”是诗人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译者译为“сотни горных вершин”,意思是“数百座山峰”,这里译文没有充分体现原诗中“万重山”渲染的舟行疾速的夸张意境。
从“音美”的角度来看,译文没有很讲究押韵,但读起来依旧朗朗上口。译文为八行阶梯诗,结构较为整齐,在“形美”角度来看还算合格。总体而言,这篇译文将原诗的意境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了,只是有个别细节没有翻译到位,在音美方面没有将原诗的节奏韵律再现出来。
现在看第二篇译文:
Спозаранку выезжаю из города Боди
Перевод: Торопцев С.А.
Покинул поутру заоблачный Боди,
К Цзянлину сотни ли челн мигом пролетит,
Макаки с берегов галдят на всем пути,
Но тяжесть тысяч гор осталась позади.
这是托罗普采夫的译文。同样,先从“意美”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句译者用“заоблачный”表达“彩云间”,该词的意思是云霄外的,极高的,在这里可以凸显出白帝城地势高的特点,但没有将清晨白帝城被朝霞笼罩的意境表达出来。在第二句中,“сотни ли”对应原诗中的“千里”,这里有相应的注释“...сотни ли...-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 гипербола,образ неудержимого стремления к родным местам”,这里解释是一种心理夸张的用法,表示对家乡不可抑制的渴望,这里译者意识到了原诗中“还”的含义。诗人因遇赦而下江陵,这里想表达的是诗人下江陵时如同返回故乡时的满怀轻松愉悦之情。“мигом”对应原诗中的“一日”,“мигом”的意思是刹那间,虽然译者意识到诗人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刹那间”与原文的“一日”相差过大,过于意译。第三句,译者将其译为全程岸边的猴子一直叫着。原诗中“啼不住”是借猿猴声音的不停息,彰显船的行驶速度之快,而译文只是将两岸猿猴鸣叫的情景刻画出来了,没有再现原文的意蕴。第四句中“тяжесть тысяч гор”添加了注释“...тяжесть тысяч гор...-образ освобождения,тем более противопоставленный‘легкому’челну,который везет поэта к родным местам”,这里译者意识到了“万重山”是和“轻舟”相对照的,但直接译成“тяжесть тысяч гор”,千山的重量,并不恰当,并且在这一句中译者减译了“轻舟”,虽然在注释中有提到,但这不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原诗的意境。
从音美的角度来看,这篇译文一、三、四句押韵,译者有意保持原诗的韵律,再现原诗的音韵美。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诗句相对整齐,篇幅短小,符合唐朝绝句的特点。总体来说,这篇译文在“音美”和“形美”方面做到了充分地再现原诗韵律和形式,但在“意美”角度来说,基本的意境也表现出来了,但译者对于原诗过于意译,不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原诗的意境和内涵。
下面看第三篇译文:
Рано утром выезжаю из города Боди
Перевод: Гитович А.И.
Я покинул Боди,
что стоит средь цветных облаков,
Проплывем по реке мы
до вечера тысячу ли.
Не успел отзвучать еще
крик обезьян с берегов –
А уж челн миновал
сотни гор, что темнели вдали.
这是吉托维奇的译文。同样,也先从“意美”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句“стоит средь цветных облаков”对应原诗中的“彩云间”,“стоит средь”意思为坐落在……中,这里译者描绘了白帝城坐落在高处的情景,但减译了“朝”,没有指出时间。虽然在题目中提到了“рано утром”,但第一句翻译处理得不太恰当。第二句译者译为我们沿着河流航行千里直到夜晚。这一句译者虽然也传达了原诗的内容,但感情色彩不如原诗强烈,也减少了原诗的意蕴。原诗中的“千里”是虚指,“一日”也是夸张的艺术手法,诗人借此表达船顺势而下的疾速和自己被赦免后的愉悦心情。译者却是陈述事实,“до вечера”“тысячу ли”,处理得不太恰当。三四句中“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分别译为“Не успел отзвучать еще крик обезьян” “миновал сотни гор, что темнели вдали”,“啼不住”是指猿猴的声音还未停息,“отзвучать”意为响完,不再响,这里与“啼不住”表达的意境相同。“万重山”是指层层叠叠的山,是形容山的数量,借此凸显轻舟的“快”。译文中的“темнели вдали”是译者增译的,译者可能想描绘远处山随着船渐行渐远,颜色逐渐变深的画面,但这与原文所表达的意境有所出入,原文旨在通过数量的多突出船行得快。同时在第四句中的“轻”字是关键,但译者减译了“轻”,没有将原文的意蕴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从“音美”的角度来看,译文非常符合俄语诗歌的韵律,采用了俄语诗歌音韵中的交叉韵,第一、三句的词尾是“ов”,第二、四句的词尾是“ли”,译者成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美重新构建,促成了唐诗的音韵美在俄罗斯文化中的“重生”[5]。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译者采用了俄语诗歌中的阶梯诗的形式,较为工整。总体而言,这篇译文对“意美”的体现并不充分,但在“音美”和“形美”方面做到了再现。
通过对三篇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文中意美重于音美和形美,而托罗普采夫和吉托维奇的译文则是音美和形美体现的比意美好。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早发白帝城》的三个俄语译本均为俄罗斯汉学家和诗人翻译,缺少中国译者的参与。相对中国学者来说,俄罗斯译者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中国古典诗歌在俄罗斯的传播,或许可以通过两国学者合作推进。
四、结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载,经久不衰。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目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文化外宣的关键便在于翻译。诗歌翻译不是易事。唐诗在内容、音韵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这无异于难上加难。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对于我国诗歌翻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诗歌就是集内容、音韵和形式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三美论”就是要求译诗要能重现原诗意境和情感,这是意美;要能再现原诗的韵律之美,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将“三美论”应用于唐诗翻译,译者应当尽可能再现原诗的意蕴、音韵和形式,让译语读者能充分理解原诗,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推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尹乐丰.度尽劫波精神爽: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J].成才之路,2014,(16):96.
[5]张娟.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俄译对比——以《独坐敬亭山》为例[J].品位·经典,2023,(02):54-56+115.
作者简介:
蔡景美,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