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幻电影行业迅速发展,大量优质科幻电影不断涌现。其中,中美科幻电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制作精良,叙事丰富,均引发了国际广泛关注。影片作为硬核科幻电影,用影像体现民族价值理念,创新了叙事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为例,在跨文化语境下,从影片叙事主题、叙事空间、叙事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中美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及所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幻电影;民族化叙事;空间叙事;中国航天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08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23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浅析跨文化语境下中美科幻电影叙事方式的特征与效果”(项目编号:BKJJ2023025)。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后,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在科幻电影领域,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2023年新上映的《流浪地球2》运用更宏大的叙事,提出面对人类共同灾难时的中国方案,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美国电影行业发展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美国的科幻电影行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涌现了《2001:太空漫游》(1968)、《黑客帝国》系列、《地心引力》(2013)及《星际穿越》(2014)等优秀科幻电影。通过科幻电影叙事,美国不仅展示了美国在世界电影行业的优势地位,也传播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叙事题材多元,一改传统叙事角度,表现形式多样,在刻画灾难、塑造英雄形象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了国际救援与民族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科幻电影叙事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作为自主学科首先在文学领域发展起来。1980年以来,叙事研究蓬勃发展。[1]电影叙事学作为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电影界引起关注。[2]学者黄德泉提出,电影的叙事空间应该在影像空间叙事和表意上进行开拓。[3]近年来,科幻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取得巨大成就,科幻电影叙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科幻电影通过对空间的再造、叙事、想象、隐喻等实践,实现空间意义的再生产,最终创造出影片的“表征空间”[4]。科幻电影中“向外”的空间想象在不断拓展,“向内”的空间想象也在不断深入。[5]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激起科幻电影叙事研究热潮。学者通过对电影叙事分析,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6],实现视域跨文化融合。[7]《流浪地球2》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多元化诠释。[8]《火星救援》以叙事表现美国个人主义与协作的主题[9],通过空间叙事反映了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感和面对人类脆弱时的无力感。[10]
现阶段,科幻电影叙事研究主要聚焦于电影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空间叙事等多个方面,能够较全面分析电影要素,促进电影叙事学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科幻电影叙事研究缺少电影叙事学和跨文化知识的交叉分析。本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法,以跨文化方向为切入点,结合跨文化研究、电影叙事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丰富科幻电影叙事研究角度,促进中国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
二、丰富多元的叙事主题
为展现文化特色和价值内涵,电影常采用多元的叙事主题,以增加叙事深度,增添电影特色。科幻电影为使叙事严密、科学严谨,常在生存环境、数字生命等主题下展开叙事。《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采用丰富的叙事,科学性、民族性、灾难性并存,分别体现中美文化价值内涵,为叙事增添了人文主义色彩,同时也使电影引人入胜,丰富观众的观影体验。
(一)民族化叙事主题。《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均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叙事主题。面对太阳危机和恶劣的地表环境,人类选择建造地下城,“带着地球去流浪”,而不愿离开地球,探索、开辟新家园,这蕴含着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同时,人类愿意在灾难中“流浪”,其动力来源于“回家”的希望,体现了人类对地球家园的依恋之情。电影也有许多充满特色的民族元素。在电影开头,刘启带着韩朵朵在地下城借衣服时,灯笼、彩灯等装饰,打麻将、舞狮等年俗活动,“吃饺子”“大过年的”等人物台词,均表现了中华民族喜庆欢快的春节氛围。另外,电影中的代际亲情线也具有传统的民族色彩。除了祖孙三代感人至深的亲情,《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给女儿丫丫“完整的一生”的执念也引发了对伦理、亲情的思考,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同样,《火星救援》也反映出西方文明的民族化叙事主题。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奥德修斯回家的故事相似,《火星救援》本质上也是“英雄”凭借勇气与智慧,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回家”的故事,其中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于命运、荣誉等价值观的诠释。在《火星救援》中,也有殖民主义和宗教的民族色彩。马克的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邮件中打趣:“一旦在哪个地方种上了庄稼,就意味着你对那儿开始了殖民统治。”马克也认同自己种植土豆就是统治了火星,这暗含了美国的殖民主义思想。此外,马克用十字架的木屑得到了火种,也体现了美国的宗教色彩。
(二)灾难书写叙事主题。《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在灾难叙事中呈现出的特点有所异同。两部影片均通过气候状况刻画灾难环境。《流浪地球》通过恶劣的地球环境烘托出严峻、紧张的灾难氛围。例如,《流浪地球》中,地球表面遭受暴风雪天气,城市冰冻成为荒城,冰封的校车更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身临其境,置身于叙事空间,感受灾难带来的严峻形势。《火星救援》开头,众人在火星突然遭受风暴,此时能见度低,刮倒的仪器穿透马克的防护服,致使马克与众人失散,未能登上航天器,被迫留在火星。恶劣的环境造成了灾难,引出了火星救援的主要内容,也激发出观众的观影兴趣。两部影片的灾难叙事风格和内核具有差异。《流浪地球》情节紧凑,节奏较快,整体风格较为沉重、严肃。灾难叙事主题基于人类的生存危机,是全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全球团结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灾难是最佳选择,这样的叙事主题为宏大叙事提供了基础。相比于传统的灾难主题科幻片,《火星救援》整部影片呈现出日常化叙事的特点。影片叙事风格轻松诙谐,例如,马克为自己缝伤口,种土豆,听摇滚乐,并打趣上司的音乐品味等,表现出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突出纪实性和幽默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灾难性。影片注重灾难情况下的个人救援。对于地面人员来说,面对灾难,“要么选高概率损失一人,要么选低概率损失六人”,使救人成为一个可选项而非必选项,衍生出面对灾难不可回避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集体与个体叙事主题。电影《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所传达出的主要价值观念,即集体与个人主义,也有所差异。集体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价值观。因此,在面对全球性灾难时,《流浪地球》倾向于全人类团结起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困难,抵御灾难。在《流浪地球2》月球危机时,中国最先开放地下城,允许所有人进入避难,这一细节是中国集体观、大局观的鲜明体现。这种集体主义做法,显示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人平等”的人文底蕴。而在各国共同执行月球任务时,“五十岁以上的,出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各国航天员为保全人类英勇牺牲,暗示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视角下的英雄形象。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不同,《火星救援》宣扬个人主义,关注自我独立和个体存在的价值,强调“个人的自治和坚持对集体的忠诚”[11],《火星救援》中,马克具有勇敢、坚强等特质,他独处火星,却能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快速适应环境,自力更生,收集粪便种土豆,燃烧氢气生成水,实现了个体的科学自救,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冒险、开拓的美国精神。同时,地球通过国际合作救援马克也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结合的思想。
三、设计巧妙的空间叙事
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也体现在叙事的空间建构上。为建构特定空间场景,科幻电影常采用大量画面、声音,增加电影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空间设定中。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通过选择特定场景、配乐等,使影片最大程度脱离书写叙事,体现各自的美学特色,引发观众思考,促进多元主题表达。
(一)画面空间叙事。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画面空间宏大,多为多人镜头,通过家庭、合作等关系联系电影不同叙事空间。同时,多用远景镜头引入场景,直观展现地球生活的恶劣环境。影片实景搭建了地标建筑、空间站等多重空间,通过特效和剪辑,最大程度打破银幕与现实界限,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例如,影片多次出现著名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冰封的东方明珠更直观体现灾难场景。影片地表蓝灰色调也渲染出地球压抑、荒凉、凄冷的整体基调,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灾难下地球的荒芜与衰败。《流浪地球2》则加入数字空间,MOSS的存在和作用更耐人寻味,为影片空间拓宽广度。电影《火星救援》聚焦于空间站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刻画了马克的火星生活及地球救援行动。影片空间场景刻画较为细致,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见证马克种土豆、生成水等,实现科学自救。影片将火星作为主要空间场景,多使用单人镜头,通过摄影机跟拍马克,使观众沉浸式体验火星自救生活。火星镜头整体呈现橙色调,除了最大程度呈现火星原貌外,橙色在美国文化中也象征着勇气、自信与活力,符合马克乐观坚强的品质。
影片画面空间也有相似之处。马克和刘培强均为宇航员,并长时间居住于太空,在相对独立、封闭空间生活,只能和地球进行远距离或间接交流。影片在处理马克火星生活时,多以摄qAbqvv1PCoCbj1qlwopXOA==像机为视点,突出航天空间与地球生活空间的距离感。
(二)声音空间叙事。电影《流浪地球》系列运用多种声音展现叙事空间,呈现极致听觉盛宴。在电影《流浪地球》的开头,旁白以寥寥数语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引导观众认识人类共同面临的地球危机,为后续应对灾难的叙事内容做出合理铺垫。影片音乐也能烘托叙事空间氛围,增强感染力。在地下城中,刘启带韩朵朵跑出教室时,伴随着主持人激昂的声音,急促响起《春节序曲》背景乐,既烘托出喜气祥和的节日氛围,也为影片增添了欢快的民族色彩。而在《流浪地球2》中,MOSS出现时的《550W/MOSS》旋律长短交错,且伴随着空灵的童声哼唱,为影片增添了悬疑色彩,同时调动了观众紧张的情绪。《火星救援》中的声音使用也别具特色。由于主人公马克独自生活在火星,影片多使用独白反映其心理活动,不仅便于读者解读人物性格,了解马克的行为逻辑,还有助于角色的塑造。影片中,中国航天局首席科学家用中文对白的片段,既表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影片在中国传播创造基础。“歌词建立了主题、冲突和作品的情绪(mood)”[12],影片也巧妙利用歌词暗示马克的心理空间。例如,影片以《欢乐时光》(Happy Days)主题曲作为转场,体现了马克相对放松的身心状态,表现了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歌词“准备奔向你”(ready to race to you)也暗示了他归家的急切愿望。
四、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
《流浪地球》系列与《火星救援》作为中美两国的硬核科幻电影,上映后均好评如潮,并顺利打开国际市场,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电影叙事中所展现的科学思想、文化内涵等,不仅丰富了电影叙事的主题,吸引观众了解电影背后的意蕴和内涵,也对科幻电影行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科幻电影行业发展。作为中美科幻电影的上乘之作,《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以硬核科幻著称,在科学逻辑自洽的同时,加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并以国际合作、救援等主题展现人文主义内涵,实现了电影多元叙事,促进科幻电影行业创新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科幻影片缺乏市场吸引力,硬核科幻作品空缺。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广受赞誉,或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2》延续了第一部的宏大设定,剧情精彩,人设饱满。太空电梯等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生命的设定更具深度,引发观众思考。影片在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同时,也拓展了科幻电影的叙事角度,为中国硬核科幻电影提供有益参考。自上世纪以来,美国科幻电影长久处于领先地位,因其丰富的叙事主题、震撼的视觉效果及鲜活的人物设定等,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火星救援》作为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抛弃了传统的宏大叙事,聚焦宇航员马克的火星生存,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也促进电影行业创新叙事方式。同时,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剧组不仅在《火星救援》中适当加入中国元素,还邀请中国航天人参与首映礼,从而获得中国舆论支持,便于影片在中国传播,为科幻电影行业跨文化交流树立典范。[13]
(二)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宣扬集体主义,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流浪地球》开头便介绍了重要国际组织——联合政府,展现了危机背景下,为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国际政府间携手应对地球危机。影片中穿插使用英语、俄语、法语等多种语言,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场景,从而直观地展现国际合作主题。影片最后,各国无名英雄齐心协力推动撞针,点燃发动机,弥合了人物民族、种族、性别差异,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火星救援》中,救援行动也体现了充分的国际合作。影片中,马克滞留火星后,救援行动引起世界关注,美国、英国、中国群众走上街头,自发关注救援行动。而在国家层面,中国国家航天局更是主动发声,希望“从航天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寻求合作”,并主动提供“太阳神”助推器。影片最后提到,这个伟大的时刻不仅仅属于国家,更属于世界,向观众传达了国际合作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对国际航天领域合作产生了现实意义。
(三)提升中国航天话语权。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航天实力不断增强,中国航天领域话语权不断提升,科幻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话语也随之增多。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中,中国作为航天大国,在拯救地球中发挥积极作用,展示出大国担当。《流浪地球2》中,中国作为联合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世界中具有较高话语权。周喆直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坚持“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的信念,担当大国责任,成功验证了移山计划的可能性,为人类解决太阳危机带来新的希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在拯救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火星救援》中,中国科学家直接以汉语形式表现中国话语,指出“假如我们什么都不做,世界将永远不会知道,其实,我们是可以帮上忙的”。这体现了美国视角下,中国作为国际航天的重要力量,在航天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随着文化的传播,影片中所体现的中国话语,会促进观众对中国航天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树立中国航天大国形象。
五、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反映。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跨文化的语境下,科幻电影作为电影市场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象征,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目前,科幻电影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而如何在叙事主题上实现突破,如何通过空间叙事的视听打动观众,是科幻电影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是中美两国近年来硬核科幻电影的上乘之作,在电影市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二者叙事主题丰富多元,通过民族性、灾难性叙事和国家价值观的传达,在科幻叙事基础之上兼顾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核,为电影叙事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从画面空间到声音空间,影片的空间叙事呈现了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电影体现了中国航天话语权,传播了不同文化和精神内核,促进电影行业创新发展,有利于国际合作,对今后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具有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3-23.
[3]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J].电影艺术,2005,(03):18-24.
[4]刘旻.21世纪以来太空科幻电影的叙事空间简析[J].当代电影,2016,(04):173-176.
[5]范志忠,金玲吉.中国科幻电影的时空想象与美学话语[J].电影新作,2023,(03):46-58.
[6]张慧瑜.《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J].当代电影,2019,(03):21-24+2.
[7]黄鸣奋.位置叙事视野中的《流浪地球》——兼论在中国科幻电影之定位[J].百家评论,2019,(01):57-66.
[8]柯璐,胡疆锋.精神自觉、多元诠释与叙事伦理——论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06):158-166.
[9]Moss-Wellington W.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abour in the Space Crisis Movie:From Apollo 13 to The Martian[J].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2020,(7):634-657.
[10]Ma Xinyi,Hua Jing.Humanity in Science Fiction Mov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andering Earth,The Martian and Interstella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2021,4(1):210-214.
[11]徐柏杨.电影《火星救援》对美国个人主义的反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20.
[12]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电影人必须了解的100个最有力的电影手法[M].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9.
[13]周武.《火星救援》剧组致谢中国航天[J].太空探索,2016,(01):28.
作者简介:
邵小倩,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梁钟方,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