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2024-09-20 00:00:00陈惠通
今古文创 2024年37期

【摘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的一部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不仅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也对世界历史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论证。马克思在《宣言》中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地剖析,阐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发展,资本的扩张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部动力,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05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16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以全新姿态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近现代中国相比,如今在经济方面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已然越来越强。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逆全球化的现象,逆全球化的危机也更加突出、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去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因此,对《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首先要从它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进而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

(一)新航道的开辟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是由于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也被称为新航道的开辟。15世纪,欧洲的一些发达资国家为了追逐更多的黄金白银和寻找更多的贸易路线和贸易对象,开始派出他们的冒险家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冒险家发现了美洲大陆,有些冒险家发现了印度尼西亚的群岛,有些冒险家则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得益于冒险家们的探索,世界历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使得人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地存在某个地理区域的,它使人们建立起跨越陆地和海洋的全球范围的贸易联系,同时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人类历史也逐渐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写道:“发现美洲,绕过非洲的航海,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东印度与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与各殖民地的贸易,贸易方式的发展,以及普通货物的增多,都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处于瓦解状态的封建制度下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起来。①所以,新航道开辟的重大历史意义就在于拉开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

(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新航道的发现只是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而大工业的发展则真正加速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形成。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产方式大多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工具简单、效率低下,且只能用牛、马和驴等作为交通工具。到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给整个社会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出现了蒸汽机和珍妮机等发明,使得机器开始逐渐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之间孤立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得到迅速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商品原料,获取更大的利润,便对其他国家进行疯狂地掠夺。因此,“它必须到处建立基地,到处开发资源,到处建立国家之间的联系” ②。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他们把追逐利润与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相统一了,从而把它变成向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分工的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整个世界市场也就必然随着人类交往活动的不断扩大而建立起来。大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三)无产阶级的觉醒

新航道的发现、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其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可克服的社会危机。资本的生产社会化,“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但是社会财富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③。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除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之外,还通过加强劳动强度去进一步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而资产阶级能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就如马克思在《宣言》中写道:“一方面,我们必须消除大部分的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占领新的市场。” ④

社会化的大生产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无产阶级的觉醒。尽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利润却归资本家所有,加之不断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深,使得工人们逐渐觉醒,他们不愿自己被当作机器工具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不愿再被残酷地剥削。整个社会的矛盾日益增大且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地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⑤。随着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扩大,这时无产阶级便会拿起暴力的革命武器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

二、《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历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首次对世界历史理论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从而成为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思想的起点⑥,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论证。

(一)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而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就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资料”。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唯心主义派别所说的绝对精神产物,而是由于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去推动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是处于简单的物质交换。在这几个社会阶段中,人们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只是为了换取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以价值为目的的交换,因此,此时的历史还不能称之为世界历史,尽管在封建社会人们会通过战争去侵略别的地域,但也只能称之为地域性的历史。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⑦在生产力层面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交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快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和交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分工的出现,进而引起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而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促使商品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商品的流通由一开始的国内市场转向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就打破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界限,进而将他们联系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而且“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⑧。各个国家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内部动力:资本的扩张

资本的扩展是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内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性。一方面,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们绝不会因为得到一点利润就不再剥削工人,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们必然地想尽一切办法去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等措施,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为不断扩大他们产品的销路,寻找新的原料市场,必然会推动资产阶级行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去开发新的市场、新的土地,把不同地域的国家民族都建立起联系,使得人们在以前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状态转向各民族相互依赖的状态。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建立起纯粹的雇佣劳动关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创立了巨大的城市、改变了封建时代落后的农业状况、建立起世界市场,但同样也带来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的经济危机也加剧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如《宣言》里说的那样,“用魔法制造了这么大的生产工具和交易工具的近代资本主义,现在已经无法控制由魔法召唤而来的恶魔了” ⑨。所以,资本的扩张是只出于自己的价值增值的本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整个世界按照他自己的面貌去改造世界,使东方世界从属于西方世界。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

在资本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不仅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不断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无产阶级诞生于14世纪欧洲工场手工业时期,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在《宣言》中肯定了资本阶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⑩,同时也表明了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真正主体力量。资产阶级虽然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大的生产力,但同时其又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与之相比,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是最先进、最富革命性和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最深,但无产阶级也在不断联合起来抗争,并且由一个地区的工人发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抗争,在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推动世界历史进一步走向深处。尽管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开拓者,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必然承担起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使命,其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联合起来,打破资本主义旧的生产方式,“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⑪,解放全人类,最终推动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

(四)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最终会走向哪里?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⑫首先,资本主义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残酷剥削人民的制度,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等使得资本主义只能是作为世界历史的某一个阶段,而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趋势。其次,当无产阶级受到资本越来越残酷的剥削时,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就会联合起来进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革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⑬。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消灭剥削和压迫,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最后,资本主义开拓的世界历史将为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提供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将会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物质财富,在它的基础上去推动世界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未来的共产主义究竟会是怎样的?马克思在《宣言》中描绘出了一个理想的未来,即人类的生产力将得到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涌流,每个人能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⑭。人们不再是僵化地劳动,而是非常乐意地去劳动,那时人就真正实现了解放。同时,在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再受资本主义的约束和控制,他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可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既发展着自己又推动着世界的发展,继而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地向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我国发展的价值意蕴

《宣言》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时代出发,研究了世界历史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内部动力、历史主体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走向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结论,从而得出未来世界历史必然是走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我们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去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顺应世界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以全球化的视野去谋求出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中提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⑮我国改革开放距今已有40多年,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以自身事实证明了顺应时代潮流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一些欧美国家为了一己私利大肆地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推卸责任等行为,以为可以独善其身。事实证明,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生产和交往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连接在一起,整个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二)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首先开拓世界历史,就是由于其工业革命而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在《宣言》中从生产力的角度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交往而引起的,强调了生产力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交通工具以及人类的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世界市场也处于高度发达的阶段。在新时代的中国仍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产业和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因此,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创新,不断解放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历史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竞争的优势,才能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⑯这就明确了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为落脚点。⑰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眼中的人民只是他们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家无情地压榨、剥削工人。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方面都要确保人民能享受到国家的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四、结语

《共产党宣言》自诞生以来,已经经过了170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宣言》中所阐述的世界历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交流合作、文化上的交融碰撞以及生态环境上的共同保护,都在不断地证明一个事实: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命运与共、息息相关的全球共同体。《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揭示了世界历史产生的根源,资本的剥削本质,也指明了未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学习,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释:

①④⑦⑧⑨⑭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第33页,第50页,第51页,第45页,第51页,第39页。

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第405页,第401页。

⑥张晨欣:《〈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5期,第3-4页。

⑩⑪⑬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页,第49页,第40页。

⑫李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体系建构——以〈共产党宣言〉为研究文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第12-15页.

⑮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

⑰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晨欣.《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5):3-4.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李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体系建构——以《共产党宣言》为研究文本[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02):12-1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陈惠通,男,汉族,广东河源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