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忍字歌》研究

2024-09-20 00:00:00李凤王军涛
今古文创 2024年37期

【摘要】于成龙是清初重要的封疆大吏,康熙帝玄烨曾称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于顺治十八年(时年四十五岁)步入仕途,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政绩斐然,深受士民的爱戴,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各地政事的公文政书。除公文写作外,于成龙在闲暇之余也喜好吟诗作对,创作了一些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今附于政书之后,独成一卷。其中,《忍字歌》篇幅最长,有一千二百二十字。该诗作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关键词】于成龙;廉吏;《忍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04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12

为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拔优秀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一套完整的针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制度,清朝也不例外。该制度主要包括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程序及方法、考核结果及应用等。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品行考核、政绩考核、才能考核、勤惰考核和民望考核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考核内容中,政绩考核是清朝官员考核制度的核心。清政府通过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估其工作能力和成绩,以此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员的重要依据。从于成龙三举“卓异”的荣誉来看,他的政绩是卓著的,工作能力毫无疑问是非常突出的。

在清代,不同品级的官吏负责不同的事务。知县和总督的职责毫无疑问是不同的。于成龙在广西罗城担任知县时的职责是“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滑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 ①。他在任两江总督时,管辖范围扩大到三个省,事务更加繁多,责任更加重大。朝廷规定的总督职责是“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②。由上不难看出,不论是知县还是总督,都是要治“民”的。《忍字歌》正是在这样的职责督促下,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推动下自然而然地创作出来的。从内容上看,《忍字歌》是一首劝谕诗,旨在劝诫百姓要善于容忍以自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蛮横行为的强烈不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③缘此,下文将从诗作背景、诗作内容、写作特点和诗作影响四个方面对此诗加以阐释。

一、诗作历史背景

《忍字歌》出自《于清端公政书卷八·吟咏书》,此诗系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所作。

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康熙帝特旨任命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兼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此职总制江南江西,以风群吏。上任途中,他对亲近者说:“江左承八代之余,习尚浮靡,奸弊牢不可破。天子命我,我必思所以易之。” ④此时的两江,正如于成龙所料,鱼龙混杂,极难管理。两江这个区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读书风气盛,教育水平高,中进士、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另外这里仍然保持着明朝以来的民间势力格局,大官僚大地主盘根错节,树大根深,让清朝统治者非常头痛。清初北方统治集团兴起大狱,就是为了整治江南。年迈的于成龙被派到两江,其实还是有整治江南的意图。

于成龙曾说,人们把亲民的州县官员称为“父母官”,把老百姓称作“子民”,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比喻官民关系,说明州县官员应该像父母爱护子女那样去爱护百姓,把百姓的饮食寒暖以及礼乐教化时时放在心上。这种爱民之心要真诚无伪,即使力不从心,事有掣肘,但只要有这颗真心在,一点一滴地作为,也能化为百姓的福气。⑤他从赴任罗城开始,每一任上都秉持着“天理良心”的上任名言,兢兢业业,爱民如子,用实际行动为其他官员树立榜样。因此,两江形势如此混杂,于成龙怎么能不为民担忧呢?怎么能不劝民小心行事呢?怎么才能让老百姓不趟进这浑水中来呢?“忍”便是一个出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如果卷入诉讼,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老百姓到底应该怎么做,《忍字歌》便回答了这一问题。

二、内容分析

此作一百六十句,共一千二百二十字。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四个部分。笔者分别概括为:忍字何解、好勇致讼、忍召千祥、劝民毋讼。接下来做一一详解。

(一)家学渊源

于氏家族在永宁家业庞大,前有先祖于渊和于坦读书入仕,留下了悠久的读书为学的历史传统,导致整个于氏家族读书风气浓厚,秀才、贡生多。于成龙少年时代读书学习主要是由父亲于时煌进行教导,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与古代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们都是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父亲于时煌对于成龙兄弟二人十分严格,要求他们涉猎广泛,除了正统的儒家典籍、程朱理学外,还包括诸子百家的内容。

于成龙少年时期曾在寺庙学习和生活,于准在《重修安国寺碑记》中曾记载:“先大父清端公未达时,厌城市之嚣,沙霾之蔽,尝读书于寺之东楼,与浮屠纯天者为方外交。纯天虽奉慈氏法,颇通子墨,清端公故喜与之游。” ⑥“于成龙在‘社学’(童生)时期,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主要目的是识字。再就是朱熹的《小学》,程端礼、程若庸的《性理字训》,这部分内容与程朱理学有关,也属于基础的启蒙读物。程度稍高一点后,要学习《孝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背诵抄写,识字练字,顺便学习儒家的理念。” ⑦如古代大多数仁人志士一样,于成龙可谓是传统儒学的继承人,一生遵守儒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大信条,从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和经邦济世相结合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于成龙从小受到佛学的熏陶,家中佛教渊源极深。于成龙少年时期曾在永宁城西二十里的安国寺用功读书,并且向安国寺住持性善大师学习佛理,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且吸收了一些佛学文化思想。性善大师号纯天,兼通儒佛,对于成龙的生活和学问产生了很大影响。寺院晨钟暮鼓,安静清苦的生活也为于成龙后来养成淡甘自如的高尚品质打下了基础。于成龙的“天理良心”思想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同时,也批判地吸收了佛教思想。于成龙在从政生涯中一直信奉行善积德、因果报应这些佛教传统观念, 把这种宗教观念作为自己治政理事的准绳。由于于成龙深信因果报应,他提出“立意修善,以回天意”,从罗城开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救世济民的伟大抱负。“天理良心”时刻警醒于成龙要勤政爱民,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止恶政行善政。于成龙正是在儒佛兼修的思想指引下,一路为官,一路为民。

(二)忍字何解

忍者,上心下刃,做何解?古时普遍认为,心是人体之中心,心之本慈;而刃乃伤人利器,刃之本毒。因此,于成龙在本诗一开始便说心最慈,刃最毒。那么,心与刃为何要置于一处,怎样才叫作忍?于公又接着说:“这把刀,按不定,钻出头来丧身命。这把刀,按得下,任他凶险也不怕。只要时时忍在胸,自然利刃都无锋。”按刀者,心也!忍字即此解。若心能控制住刀刃,自然是平安无事;若控制不住,可是有丧命的危险。于公先以“忍”之本义劝诫老百姓要冷静,要修心,万不可冒进。接着,第二部分便更进一层,详细展开说明好勇会带来什么祸事。

(三)好勇致讼

第二部分是此诗的主体,是最长的一部分,由“我持一忍劝世人”至“岂至今朝空懊悔”处。

“我”以一“忍”字,谆谆教化吴民、教化世人,莫好勇、莫牵连。大祸小祸源于“好勇皆由不忍来,细嫌小隙构祸胎”。而这所谓的不能忍之事,莫不出争夺田产、贪图钱财、口角纷争、饮酒酗酒、刀棍拳脚等。及到诉上公堂,凶手被绞杀,余人也要受到牵连,父母妻儿、证人邻居也要因此受到牵连。自己下在牢房,“衣不遮寒食不饱”“空撇妻儿抛骨肉,重泉风雨泣冥冥”,这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没有忍的缘故!更可恨的是,一入衙门深似海,诉讼易,撤诉难!官府之中“赚将片纸入公门,要歇手时也无计”“书吏承行便索钱,差役执票先讲费”“有司择肥纵饱婪,过客抽丰作芳饵”“不是豪衿出把持,定有劣绅来护庇”“到得衙门临审时,铺班使用都周致”,官吏们利用百姓打官司,中饱私囊,不会停止。若当初忍得须臾,岂至如今空懊悔!

这一部分虽主要意在劝民要忍,但同时也揭露了清初公门衙役的贪腐严重的情况。历朝历代贪污腐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朝廷也多次处理,但总归也没有一个根本解决的办法。于成龙主要是想劝诫百姓,官府的情况就是如此,你们一旦和这些人扯上关系,就很难善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家还是从源头上不要争讼了。为了父母妻儿,为了不牵连,为了安居乐业,能忍则忍,能不起讼就不起讼。这一部分谆谆教导,字字泣血,读来实在令人愤怒和感慨。

(四)忍召千祥

第三部分从“试观不忍致百殃”至“小心不怕缺衣粮”,主要围绕“忍”能给人带来的好处进行展开。

于成龙说:“不忍百殃,忍召千祥”,此句承接上文的不忍,又接着写下文的忍。多数人在遇到矛盾时,都选择的是不忍,他们不懂得忍的妙义,更不必说遇事会忍了。于成龙在这里说:兄弟共忍,兄友弟恭;夫妻同忍,举案齐眉;朋友齐忍,不生乖张;妯娌同忍,满门和气;婢仆忍让,合家鼓舞;姻亲同忍,相商相帮;邻里共忍,时时相帮。富贵之人要忍,贫贱之人更要忍,读书之人、力田之人、行商坐贾、佣工作匠皆要忍,因为忍能造福绵长,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这一部分内容可能在现代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忍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但在封建时代,“忍”劝诫的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而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生活贫苦,官司缠身可能会让他们妻离子散,痛不欲生。

(五)劝民毋讼

“圣门言恕我言忍,一字终身用不尽”,于成龙将“忍”与“恕”置于同等地位,足以体现他对“忍”字的重视,也足以体现忍之重要。“恕”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十七次之多,孔子释之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于成龙从小到大便熟读这些儒家经典,他更明白兼济天下的儒家胸怀,因此才教化百姓要忍。若明了这其中妙理,便无愁无闷,顺逆自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此乃忍之家庭作用和社会作用。

三、写作特点

(一)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从整体来看,整首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口语化程度高,质朴无华,这也是劝谕诗的主要特点。此诗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情真意切,平淡中蕴含深意。除此作外,于成龙还有别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文采。但因此作受众为普通百姓,采用通俗歌谣的形式更适合,更便于要旨的深入。

(二)对比手法的集中应用

第二部分体现了对比手法的集中应用。其中,前半部分写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后半部分写有司衙门的贪赃枉法。百姓的无限痛苦,书吏有司的贪婪抽丰,整个画面令人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前半部分集中描写百姓的苦难,后半部分集中描写有司的丑恶嘴脸,这样的集中对比,更凸显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因此,忍是非常必要的。

(三)主要目的是劝诫

于成龙创作此诗的主要目的是劝民“忍”。在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只有遇到调解不了的,或是事关人命的大事,这才启动打官司的程序。一般来说,通过普通方式能解决的问题是不会大动干戈的。但是有些地方,民风彪悍,如于成龙在广西罗城时,经常有人来无礼告状。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劝告百姓们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于成龙便创作了这首《忍字歌》。

四、诗作影响

清初,统治者虽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措施,但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恶政。这些恶政阻滞了社会的发展,再加上民族矛盾、各阶层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难以化解。若长久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将不稳定,国家也会再次动摇。于成龙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官员之一。他在罗城治政时已觉察到这一社会问题——各地民风亟待改善。赴两江上任后,鉴于两江地区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便创作了这首《忍字歌》劝导百姓,民风逐渐改善。两江地区在于成龙的治理下,争讼渐少,百姓们也逐渐明白了这位总督的爱民之心。官民一心,为治理两江事务提供了便利。可以说,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一大批地方官员,为康雍乾盛世打下了牢固的现实基础,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各地才稳固安宁。清代这样的劝民歌还有很多,于成龙的另外一首《劝民节俭歌》是同类作品。这类作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为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

综上所述,《忍字歌》旨在劝民要“忍”。我们读《忍字歌》,要明白于公在诗歌背后的拳拳爱民之心。从今时的角度看,于成龙其实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考虑。他一生遵循上任时“天理良心”的誓言,视民如子,在任上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建议,推动了当地的各项建设,为清初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⑤⑦王振川主编:《大清廉吏于成龙》,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第249页,第257页,第20页。

③范鄗鼎《请于清端入三祠呈》云:痛强暴之横,着忍字歌一百六十句。

④《国朝耆献类征》卷158,《于成龙传》。

⑥李志安主编:《于成龙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334页。

参考文献:

[1]常佩雨,金小娟.于成龙诗文选注[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6:360-366.

[2]王振川.大清廉吏于成龙[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245-275.

[3]赵桂溟,常佩雨.于成龙研究论文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6:92-95.

[4]赵桂溟,高林清.于清端公政书下[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6:326-328.

[5]徐凯.于成XAoU6FVgsIpwxTdXSKNIHg==龙[A]//王思冶,李鸿彬.清代人物传稿: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5:233-242.

[6]李志安主编,赵桂溟点校.于成龙文史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435.

[7]陈廷敬.兵部尚书总督江南江西清端于公传[A]//钱仪吉辑.碑传集卷65[M].北京:中华书局,1993:1824-1851.

[8]陆言.于成龙传[A]//政学录初稿[M].台北:明文书局,1985:561-647.

[9]耿建华.清于成龙《于清端公政书》版本考略[D].山西大学,2010:2.

[10]王琳祥.“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遗爱黄州[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5).

[11]劳玲,农海涛.于成龙的廉政修为及现实启示[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

[12]李闯.于成龙为官的“三重境界”[J].群众,2020,(12).

[13]玉琪.清廉仁爱的于成龙[J].支部建设,2020,(17).

[14]甄洪永.于成龙诉讼管理思想及其诗学境界[J].文化学刊,2020,(03).

[15]闫婷婷.于成龙廉政思想及对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6).

[16]劳玲,农海涛.于成龙廉政文化与“三清”廉政建设研究——罗城的实践探索[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9,19(04).

[17]肖伟光.于成龙“不想腐”的时代价值[J].民生周刊,2019,(17).

[18]高林清.廉政文化之路从学习于成龙开始[J].民生周刊,2019,(17).

[19]白杉.于成龙反腐败实践的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9,(16).

[20]李晓巧.“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J].人民周刊,2019,(09).

作者简介:

李凤,女,汉族,西藏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军涛,男,副教授,西藏大学文学院硕博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