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许多红学家对这部作品展开了系列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关于后四十回的研究更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部分学者关注的都是宝黛钗三人,而对形象差异转变巨大的贾母却研究甚少,尤其是她对林黛玉态度的转变,更是贾母前后变化最直观的证明。
【关键词】《红楼梦》;贾母;态度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7-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05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给红楼梦中的女孩们制造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在那里她们宴游、集社、吟诗,尤其是贾母的存在促进了宝黛的爱情发展。可以说没有贾母,红楼便不再是红楼。在前八十回中,贾母的形象鲜明且人物发展极具逻辑性。在曹雪芹的笔下,贾母是一位典型的封建贵族老妇人形象,她是一个慈爱温情的老祖宗,又是一个恤老怜贫的老菩萨。而到了后四十回中,她变成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死鱼眼”,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一、前八十回贾母的形象
想要看看贾母对林黛玉态度前后的差异就要从大体上把握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对她形象的描写。旧红学的评点派作者王雪香在《红楼梦总评》中评价贾母为“福、寿、才、德四字,人生最难完全”,王希廉也在《总评》中做出过同样的评价。王雪香以及王希廉一致认为贾母是个福寿才德四字皆全的老太太,从前八十回中可以窥见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下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贾母在前八十回中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贾母之福寿
对于福这一方面,从二十九回的回目“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就可探见曹雪芹对贾母的定位,他明确表明贾母是个“享福人”。贾母是个养尊处优、懂得享受生活的贵族老太太。日常生活中,她吃穿用度都是非常讲究和极尽奢侈的,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中就展示了贾府的美食,最著名的就是那道“茄鲞”,不仅制作复杂,并且用料昂贵。寻常人家吃不到的鹿肉、螃蟹,在贾府已经算是平常无奇的了。在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端上茶来,贾母直接说:“我不吃六安茶。”得知是老君眉才接了,可知贾母对饮食方面是极讲究。王昆仑先生曾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评价贾母是“宗法家庭的宝塔顶”。作为“宝塔顶”般的人物,家族所有的人都唯贾母命是从,对她百般奉承,讨她开心。王熙凤打牌要故意输给她;薛宝钗要点她爱看的热闹戏;宝玉挨打,王夫人搬出来的理由也是怕贾母气坏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生活富足的老太太可以说是难得的有福之人,更难得的是在人均寿命为四十几岁的清朝,贾母活到了七八十岁。
(二)贾母之才
贾母的才具体体现在她的治家才能上。四十四回,凤姐贾琏闹矛盾,贾母三言两语就制止了一场纷争。贾母的治家才能在七十三回中展现得最为明显,奴才下人夜间赌牌,探春等人都认为这只是“小小的玩意”“为了熬困”。只有贾母才看出“这里头的厉害”,并迅速采用雷霆手段,把骰子牌一并烧毁,为首的赶出不许再用,从者罚月钱并打发去扫厕所,又将有衣带关系的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难怪薛宝钗称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连贾母自己也说:“像凤哥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的呢。”王熙凤的治家本领我们是熟知的,在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曹雪芹就用洋洋洒洒的一章展示了凤姐的管家才干。可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对贾母之才最恰当的评价。
(三)贾母之德
在《红楼梦》这本书的描写中,贾母十分喜欢儿孙环绕膝下,身边除了有最疼爱的黛玉和宝玉之外,她将其他孙辈也全都留在了自己身边,每天享受着和孙辈一同玩闹的乐子,就连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喜爱得不得了。面对自己众多儿孙,贾母就同普通的老人一样疼爱和宠溺自己的孩子们。她万般怜爱年幼丧母的林黛玉,关心重孙媳妇秦可卿的疾病,更宠爱当家的孙媳王熙凤,不仅放手让她管家,还不加干涉,给予信任,有困难的时候还能出面维护。她喜欢英豪飒爽的内侄孙女史湘云,总是留其在贾府居住,照顾贫穷的本家孙女四姐儿和喜鸾,怜爱年轻守寡的李纨,也偏疼聪明细致的孙女探春。可以说,贾母是如大地母亲一般宽厚仁慈的祖母。
曹雪芹塑造的贾母是和蔼可亲、宅心仁厚的。在二十九回中,曹雪芹就把贾母与王熙凤做了对比。小道童撞在凤姐怀里,凤姐的反应是一扬手就照脸扇了一下,并骂道:“小野杂种!”而贾母却让下人别吓他,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吓着他就怪可怜见的,并给了他些钱买果子吃。对贫穷老迈的刘姥姥,贾母也没有摆架子拿大,而是给予她独特的悲悯。她称呼刘姥姥为“老亲家”,给板儿抓果子吃又拿钱给他,可以说是给足了尊重。在行酒令时,刘姥姥逗得众人哄笑,唯独贾母鼓励她说得好,就是这样说。凤姐打趣刘姥姥给她灌酒也是贾母出来说“不可多吃,只吃头一杯罢了”。综上,前八十回中的贾母拥有博大深厚的慈母情怀,令人敬佩的大家风范以及人生涵养。可以说在曹雪芹的笔下,贾母是个绝对的正面人物。
二、贾母前后性格的矛盾
在分析了贾母的形象之后再单独看看贾母前后性格的变化,尤其是在对林黛玉的态度上变化最为鲜明。后四十回中看到的就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尖酸刻薄的、冷血无情的“老母猴”,而不是前八十回中,慈爱宽厚的老祖母形象。在前八十回中,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是明显的,明显到贾府上下都宠爱着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贾母怜恤“致意务去”。下面就从前八十回的具体事件中,看看曹雪芹笔下的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到底如何。
(一)初见黛玉,万般怜爱
在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黛玉方进房贾母就迎上来,方欲拜就被外祖母一把搂进怀中,心肝儿肉叫着。从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来贾母对黛玉到来的殷切期待以及对其的怜爱。总观全书,贾母除了称宝玉为“心肝儿肉”,再来就是这里叫黛玉了。贾母把对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的怀念和悲痛都化作慈爱倾注给了黛玉。当黛玉到贾府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在二十二回中,贾母喜欢一个小戏子,仔细看长得像黛玉越发觉得可怜见的,赏了果肉又额外赏了两串钱,曹雪芹设置这个情节不无突出贾母之爱黛玉的心思。第二十六回,佳蕙送茶叶碰到贾母给黛玉送零花钱,对于送零花钱也是独一份的,可知曹公不设虚笔。
(二)黛玉是“我们家女孩”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提起姊妹……全不如宝丫头。”贾母赞宝钗虽然不假,但这“四个女孩儿”不应有元妃,元妃已经出嫁,贵为贵妃,按照等级制度,说元妃不如宝钗,也是不合礼数的,作为严格尊礼行事的老太太,这四个女孩子显然是包括黛玉在内的。这表面虽是赞宝钗,但实际上却表示了贾母对黛玉的肯定和偏爱。对于贾母认为黛玉是自己人,从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这一回也出现。“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再三着重强调,其他人都是自己人,自己人包括谁呢?下面立马就出现了黛玉的身影。通过宝玉把黛玉带到读者面前,让读者明白这个自己人便有黛玉在内。
(三)“两个玉儿”
《红楼梦》中贾母多次将贾宝玉与林黛玉并提,说他们是自己的“两个玉儿”。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家吃完螃蟹各要散去,贾母就特意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第四十回贾母与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黛玉的住处,见到窗纱旧了便马上提出明儿把窗纱换下来,用王熙凤也没见过的“软烟罗”来配园中绿竹。在随后的游赏大观园中,贾母更是宠溺地说出“只有两个玉儿可恶”这样的话来,如贾母幽默的评价她所喜爱的凤姐为“泼皮破落户”一般,只有对极亲昵极喜爱的人才会如此。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一节,贾宝玉和林黛玉闹矛盾,贾母更是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深有意味的话来。虽说是对两玉争吵的抱怨,可话里话外全是对这两个小冤家的忧虑和关爱。到第三十回,宝黛二人和好,到了贾母跟前,“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没有说一句话,便让读者看到了黛玉与外祖母之间无比亲密的关系。黛玉不像凤姐和宝钗那般需要投其所好才能博得贾母喜爱,在书中也从未出现过黛玉奉承贾母。
(四)不变的爱
从前八十回的文本中,无论是重大的事件还是只言片语,都可以看到贾母对林黛玉的牵挂和关怀,可以说,贾母对林黛玉的爱是自始至终都没变的。第五十一回,凤姐和贾母商议在大观园里添个厨房,凤姐说:“别人还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王熙凤对贾母的心思揣摩得很清楚,在她的口中,林黛玉排在第一。从这个侧面就可得知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是众人都知的。第五十四回元宵节放炮仗,依然可以看出贾母对林黛玉的关照。在放炮仗前,贾母就考虑到林黛玉,怕她被吓到便将她搂入怀中,对比一下,王夫人搂的是宝玉,而凤姐也打趣说“我们是没人疼的了”。曹雪芹总是在一些很小的动作或语言中让读者自己体会书中人物的感情。相似的情节在第七十五回中也出现了,贾母把红稻米粥派给王熙凤,此时凤姐生病,吃清淡养胃的粥是合适的。随后又立马把一碗笋和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林黛玉)宝玉两个送去。不仅把“颦儿宝玉”并提,甚至颦儿还排在宝玉的前面,随意的一次派饭便将祖母的慈爱完整的爱展现在读者面前。一直到第七十五回,贾母对林黛玉的偏爱从未变过。
(五)后四十回的“老母猴”
而后四十回,贾母的形象便陡然让人憎恶起来。曹雪芹笔下对林黛玉的爱是从始至终的,而在续作者手中,从八十三回便可见贾母态度的转变。
八十三回探春探望完生病的黛玉,跟贾母提起黛玉的病来,贾母的表现是“心烦”。前八十回中从没有这样描述过这位和蔼慈祥的老祖母对林黛玉的不耐烦,就是在黛玉与她的心肝孙子贾宝玉吵架,贾母也是抱怨着哭道:“遇到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几时闭了这眼,断了这气,我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从贾母的言语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温情,也读到了贾母的言外之意,只要尚在人间,就会为子孙操劳烦忧,尤其是她所疼爱的两个玉。而到这贾母却对探春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不仅对生病的黛玉没有任何担忧,反而表现出不耐烦,并对着众人的面抱怨林黛玉,压得众人都不敢答言。前八十回中,贾母任何时候都是雍容大方的,只要贾母在场大家都是气氛融洽,充满欢声笑语的。贾母发怒在前八十回中也只有贾赦欲强娶鸳鸯以及宝玉挨打这几节中提到过,对于贾母表情的表述绝大部分都是“笑”。也从未出现贾母当着外人的面贬低小辈,尤其是她疼爱的黛玉。由此可以看出,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从这回就开始出现转变。
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在八十四回薛姨妈询问黛玉的病情以表示关心,贾母却说:“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太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进让了。”面对生病的林黛玉,曾经慈爱的外祖母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心和关怀,反而对着外人薛姨妈说自己外孙女不如宝钗。在前八十回中,贾母说过自己家女孩儿全不如宝钗。首先,贾母没有特意点名是林黛玉不如宝钗,也没有具体说明哪一方面。其次,在一个母亲面前,夸奖她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是一种社交礼貌,在这回中,贾母越说自家女孩儿不好就越是宠爱亲昵。而对薛宝钗的态度就是欣赏但是疏远。而到了续作者手中,黛玉被贾母摆到明面上来,并且贾母带着实实在在的厌恶的语气说黛玉在为人处事方面不如宝钗,就说明贾母是真心贬低黛玉而非客套。
同样在八十四回中,贾母和凤姐商量给贾宝玉论亲事,凤姐说放着天配的姻缘,怎么用得着在别地找,贾母却笑说早该提。首先不管贾母是赞同“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前盟”。对于“金玉良缘”的说法贾母会一无所知吗?贾母表面上虽然是放手不管事,但是府上所有的情况她是一清二楚的,王熙凤整天在贾母面前奉承,她的丫鬟鸳鸯也大小事都告知贾母,对于这件稀罕事贾母怎会不知,而这回的贾母像个糊涂虫。宝钗在贾府住了多年,已经及笄可以婚配,要是中意宝钗,贾母早就该提,怎么之前从来没说,好像宝钗是突然降临在贾母面前,凤姐一句天定姻缘就认定了宝钗。这与原作者的本意是存在相当大的割裂的,续作者为了促成“金玉良缘”,从八十二回就让贾母言语贬低黛玉,从而促成金玉。当人物服务于情节的时候,人物性格难免就会出现转变。
到八十四回前贾母还只是表现有点“健忘”“碎嘴”。到九十六回贾母参与“调包记”,就完全丧失了一位“福寿才德”皆全的老祖母该有的慈爱和修养,转变为真正愚蠢残酷的“老母猴”。贾母在前八十回始终是宽厚仁慈的长者形象,对于“调包计”这种卑劣的手段,贾母看不上更别说参与其中。对于贾家嫡子成婚这本是件大事,在“礼节”上错不得一点的贾母又怎会认同偷摸成婚。不仅对钗宝二人有难以预料的影响,就是贾薛二府也会成他人笑柄。贾母不仅变得愚蠢,对林黛玉的态度自“调包计”起更是变得刻薄残酷。
第九十七回,贾母等人看望黛玉,贾母看黛玉神色不好,便出来告诉凤姐:“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咱们家里这两天正有事呢。”“心肝肉”林黛玉病重,贾母没有着急叫人医治反而把黛玉当作麻烦,人还在就让人预备后事,在她眼里黛玉的生死已经是小事了。她不顾奄奄一息的黛玉,一颗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狠毒冷淡”可见一斑。在黛玉死后,贾母还继续诋毁黛玉说她“傻气”,就连最后一面也没去看望,只因“宝玉比黛玉还要亲”。在黛玉尸骨未寒的时候对宝钗说,都是因黛玉才让宝钗受委屈,还对薛姨妈说:“宝丫头不比的我那外孙女儿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这些话都是何等的绝情,让人难以相信她曾经是何等怜爱黛玉。试想作为外祖母,自己的外孙女刚逝世,伤心难过还来不及,怎么也不可能说出这些诋毁的话,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对昔日疼爱有加的外孙女“进行戮尸性的攻讦”。
后四十回的贾母形象已被严重地损害扭曲,她对林黛玉的态度由于续作者没有把握贾母内在性格的发展而出现割裂,把贾母性格简单、暴力化处理,从而导致其前后性格矛盾。后人对贾母较低的评价主要也是针对后四十回,比如《红楼梦》早期评点家哈斯宝就几番以“猴子”喻指贾母,表达了对贾母的批评。曹雪芹笔下的贾母会怎样对待宝黛爱情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是如此冷酷无情。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颚.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3]段启明.论贾母[J].红楼梦学刊,2013,(06).
[4]李玫.“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神前拈戏”与贾母[J].红楼梦学刊,2018,(02).
[5]敖著名.哈斯宝《新译〈红楼梦〉》人物形象变异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