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空间叙事分析

2024-09-19 00:00:00苟凯东陈雪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影片《长安三万里》通过介绍高适的所见所闻和成长经历,展现出物理空间与个人命运及心理状态的紧密联系。物理空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为主人公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探索个人身份的舞台。长安是影片叙事绕不开的一条多维空间线索,具有现实意义与象征意义,它既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锚定坐标,是当时权力鼎盛、市井繁荣的唐朝都城,又是影片的叙事场景,是人物命运的历史见证,更是诗人心中的精神图腾。《长安三万里》通过物理空间叙事,展现了长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主人公在长安和梁园的经历,呈现盛唐时期的政治概况、文人生活和诗歌文化。影片以李白和高适的友谊为轴心,以长安城为背景,展现李白和高适各自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绘制了两幅迥异的人生画卷。许多观众能在两名主人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向往高适的坚持和担当,有的人追求李白的自由和洒脱。另外,影片也展现出安史之乱期间,人物命运的戏剧化转折,描绘出唐代文人的精神图谱,营造出东方美学意境,讲述带有东方韵味的故事,带观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文章从空间概念入手,通过对多维空间的分析,为《长安三万里》的解读提供另一种视角。

关键词:空间叙事;物理空间;诗意空间;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251-04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1]长安作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常常被中国古代文人赞美和歌颂。而在《长安三万里》中,长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是诗人达成理想和抱负的舞台,也是诗人面对生存困境和抉择时的镜像表达。片名“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2],诗句里的“长安”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代表其与理想之间的距离[3]。

一、《长安三万里》:从物理空间到诗意空间

以物理空间为叙事背景创作的电影始终关注空间的变化,首先物理空间作为叙事背景呈现在观众眼前,然后创作者将物理空间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情感变化相融合进行叙事,物理空间由此成为人物及其情感的符码表征[4]。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长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为有志之士建功立业、实现抱负提供了真实场景。而在电影中,长安也是一个意象,李白通过诗句向观众展示长安历史的厚重,诗句中的“三万里”既展现了唐代疆土的辽阔和国力的强盛,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寻。“诗在,书在,长安就在[5]。只要我们一直流传,文化就会一直存在。”这反映出长安作为古代文化中心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另外,长安在影片中承载着诗人对个人抱负和理想的追求,是作为文人立身扬名的梦想之都的表意空间。

(一)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

影片首先为读者呈现出繁华的长安、热闹的扬州、朴素的梁园和辽阔的塞北,其中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是对历史的再现,展现出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奠定了电影整体的情感基调,为角色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舞台。而影片中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及人物形象设计增强了电影的视觉美感,为观众带来一种审美上的享受,这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推开了一扇门[6]。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中国古都长安为背景,绘制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古都画卷,影片的设计表现出唐代的宏伟盛大和唐风的诗意浪漫,美学风格独特[7]。影片通过对唐朝空间规划、建筑形式、园林构造和装饰符号的细致拆解,在视觉上重新建构了引人入胜的唐朝美景。影片重现了长安城宏伟的城墙,其坚固厚重,由砖石铺就;城门上方精美的图案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城内宽阔的街道两旁,商铺繁多,行人络绎不绝,展现出长安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商贩的叫卖声、行人的交谈声则体现出唐代社会的活力和多元化[8]。

在影片中,大明宫的雄伟和壮丽展现出皇权的威严,而城墙的坚固则象征着长安的安稳,别样的建筑和繁华的市集逐一呈现,将安史之乱前后繁荣与衰败的长安、经历社会变迁与历史沧桑的扬州和黄鹤楼一一呈现,而影片中的另一物理空间——梁园,则仿佛世外桃源,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景象。高适多次从外地回到梁园种田、读书,与乡亲共同描绘了田园牧歌的景象,展现出梁园的宁静和诗意。

创作者力求还原历史,以唐朝审美为基准,通过细致的动画表达,将观众带回那个繁华的时代,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建筑,重现了唐代都城的物理形态和社会风貌。对历史的再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还为观众带来了穿越时空的体验,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唐代长安的繁华与辉煌。

(二)情感投射与镜像表达

影片《长安三万里》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叙述,将观众的视野引向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精神空间,呈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影片中的长安城不仅是历史的重现,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影片中的建筑、街道和市集更是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长安成了文化、历史和情感的镜像[9]。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故事和情感,成为叙述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载体,物理空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如建筑、衣饰、艺术品等唐代的物质文化,也展现了当时的精神文化。

在影片中,长安城是角色情感的投射,被塑造成一个诗意空间,长安城的每一部分、每一段历史和文化都与角色的情感紧密相连。影片中的人物命运与这座古城息息相关,使得影片中的物理空间不仅是具象化的,更是有情感的,是富有诗意的[10]。物理空间的变化也暗示几位诗人生命轨迹的转折。例如,李白被召入宫成为翰林供奉,其因此为天下人熟知;孟浩然在长安的科举考试和联诗会中一举成名;高适去长安寻找报国之门,但在现实的冲击下选择回到梁园沉淀自己;李白受挫后前往梁园寻找高适,寻找得道的门路,寻找未来的方向……长安城是他们年轻时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实现人生目标的场所。影片中的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长安”,现在的我们亦是如此。

长安是高适和李白等诗人思考和感悟的重要载体。多维空间的叙述是关于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探讨,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孤独、渴望、挣扎和人物的自我成长。《长安三万里》通过具体的物理空间叙事展现了长安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诗人高适的内聚焦视角展现出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唐王朝的兴衰,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能让观众从较为独特的视角看待历史和人物,通过不同的时空感受长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氛围[11]。影片注重通过长安这个特定的物理空间来展现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高适和李白等文人漂泊的命运。这种象征性的空间符号运用,拓展了物理空间叙事的深度,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深入感受人物命运的载体。

通过对影片空间叙事的分析,可以看出长安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古城,其空间表征和象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窗口[12]。长安作为权力的中心,是皇权和贵族的象征。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等人的冒险和经历,让观众得以一窥长安的多姿多彩。影片从高适的视角出发,展现了长安的喧嚣与宁静、繁华与落寞,而这又与李白的洒脱及命运的坎坷相互映衬。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交织,让观众不由得思考个人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位置和价值。影片将长安的空间与历史、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通过空间叙事展现了长安的多重维度和深层次意义,而梁园在电影中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它是高适的灵魂避难所和文人雅士的文学胜地。高适在梁园里沉淀自己,而李白遇到挫折后选择去梁园寻找高适:第一次是家道中落后的何去何从,第二次是对入赘问题的答案追寻,第三次是对未来的思索。因此,梁园在影片中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诗人内心的“答案之地”[13]。影片通过对梁园的描绘重现了唐朝诗人的精神,也向观众展示了历史文化的瑰丽。

物理空间叙事通过描述地理位置与人物,解析情节和情感的联系,展现文化、社会和历史。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往被视为繁荣、权力和文明的象征,同时代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极富象征性的建筑,如大明宫、钟楼和鼓楼,都是文艺作品中重要的空间符号。《长安三万里》在此基础上,将长安这个物理空间作为推动情节、抒发情感的符码表征,长安是理想和情感寄托之地,三万里象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长安在哪里,梦想就在哪里,而遥远的三万里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数不清的艰难和挑战。

二、《长安三万里》:个体与古都的互动

影片以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诗歌元素,展现了高适、李白等人在长安、梁园和扬州的互动和成长,其中的诗歌作品和历史事件能将观众带回那个辉煌的时代,满足观众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影片中,诗人与物理空间的互动,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4]。

(一)与长安的互动

在《长安三万里》中,长安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与诗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电影通过展现人物与长安的互动,探讨物理空间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通过与物理空间的互动探索发现自我。李白是一个怀揣梦想的诗人,而长安作为大唐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李白在年轻时就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在长安这个大都市取得一番成就。但因为父亲是商人,李白同样被当作下等人,报国无门,而电影中诗人的诗歌围绕长安的景象和经历投射出他的思想和感受[15]。例如,李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哀。电影通过诗歌这个元素,反映出人物在长安这个空间中的心理和命运的变化,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还是连接人物与长安这个历史空间的纽带。

当诗人的命运在长安这个空间中变化时,他们的诗歌就成了他们命运和心理状态的记录和体现。李白和高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心理体验在长安这个空间中得以展现。李白投身永王李璘幕府试图平定天下,而高适则与唐肃宗李亨合作,最后李白作为叛党被高适抓捕。观众从上帝视角分析历史事实当然知道孰是孰非,但身在其中的他们难以预知结果,不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罢了。李白和高适的成长与长安的变迁相互交织,李白随着大唐的繁荣而崛起,体验了长安的繁华,也见证了长安的衰落,而高适在长安埋藏了属于他和李白的回忆,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二)与梁园的互动

梁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理空间,增强了电影叙事的层次感,它不仅是主人公和其他诗人交流和创作诗歌的场所,也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梁园的空间叙事,电影呈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心灵慰藉和创作灵感的过程。

首先,高适在与裴十二比武失利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选择返回梁园潜心读书,沉淀自己,寻找出路。对高适来说,梁园不仅是他的老家,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和避难所,这在《又送族侄式颜》一诗中有所体现,“忽在梁园里”显示出梁园对高适的特殊意义。其次,电影通过高适、李白和杜甫三名诗人在梁园的相聚,展现他们对人生和理想的不同追求。根据史料,三位诗人首次相聚于公元744年的梁园,他们都曾在长安和洛阳经历过不如意的生活,而梁园成为他们抒发困惑和寻找答案的地方。最后,电影展现了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以及他们对“职场人生”的不同理解。虽然性格迥异,但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对友情的珍视,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而梁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理空间成了二人彼此相连的场所。梁园反映了高适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超脱世俗纷扰的避难所,也是李白追求心灵自由和冷静思考的世外桃源[16]。

三、时空交错下的文化叙事

空间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语体系,城市、小镇和乡村三类空间的叙事特性和社会文化功能繁复且多元,蕴含着丰富的表意内涵。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提供了城市空间叙事、小镇空间叙事、乡村空间叙事等多个维度的分析[17]。而《长安三万里》中的历史文化空间叙事,则展现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与情感。

电影《午夜巴黎》艺术指导安妮·赛贝尔还原了不同时期的巴黎,呈现出一个跨越时空且浪漫神秘的巴黎,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巴黎描绘成主人公心中那个“黄金时代”的空间,展示了巴黎的多元和历史深度。本片从主人公吉尔的视角出发 ,其穿梭于巴黎的街道中,与历史上的文豪和艺术家相遇。影片直观地展现主人公的探索,探讨个人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接受,以及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传达一种对文化和艺术的敬仰和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梦幻感。而影片《长安三万里》将虚实相交的双重叙事空间合为一体,以时间的流动绘制出斑斓的历史画卷。“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长安三万里》通过空间叙事传递出一种悲,感叹人物命运之悲,回望历史之悲……聚焦于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

在电影《重庆森林》中,“重庆”并非指中国重庆市,而是指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这个独特的空间造就了现代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融和碰撞。电影通过强烈的视觉表现手法,展现出现代人在追逐爱情和理想时的困顿和迷茫。影片用抽离式的镜头,表现出人物的焦灼和孤独感。例如,影片开始采用高速摄影和手持拍摄方式,镜头剧烈晃动,使观众陷入慌乱的情绪中。另外,王家卫偏爱使用广角镜头及前景障碍物遮挡镜头的方式,表现出窥探的视角和空间的扭曲,以呼应不明朗的故事结局。相较而言,《长安三万里》的空间叙事则更诗意,实现了对唐诗的具象化表达,展现了盛唐诗人的飘逸之姿与不羁之态。影片中的意象美学和诗兴精神,如杯中明月、空中仙鹤等,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两部电影都将人物情绪融入空间,使空间不仅成为影片叙事的场景,还实现对电影主题的延伸。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影片《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为了讲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故事,而是通过对空间的选择和营造,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这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结语

空间叙事是指借助物理空间展开叙述,其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呈现和解析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其次,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理解空间以及其中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的途径。此外,空间叙事也可能影响现实中人们对该空间的认知和体验。通过文学和现实的交互,空间叙事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理解社会文化的重要桥梁。电影通过捕捉“真实”的物理空间,增强观众的感知效果,而其中的物理空间又成为探讨个人命运、社会发展和政治演变的重要舞台。

中国的动画工业是在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创作者们不断实践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物理空间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电影中空间叙事与其他叙事元素的交互关系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君伟,邹靖,武瑶,等.《长安三万里》:诗史活化的东方神韵与文人图景的现当代再塑[J].当代动画,2023(4):41-47.

[2] 周伟业,吴迪.中华诗词传播的创新、价值与启示:以《长安三万里》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4(2):108-113.

[3] 王甜甜.历史题材动画电影的美术视效与文化情怀:以《长安三万里》为例[J].艺术评鉴,2023(15):141-146.

[4] 王坤,蒋文香.城市电影的镜像书写与空间建构[J].电影文学,2023(17):10-15.

[5] 苏婷.《长安三万里》: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探索:写意[J].走向世界,2023(37):80.

[6] 屠玥,闫虹.《长安三万里》:一个诠释“中国性”的角度[J].当代动画,2023(4):29-32.

[7] 靳丽娜,于小凡.《长安三万里》:中国古典诗歌的视觉探索和特效呈现[J].现代电影技术,2023(9):57-63.

[8] 李怡雯.空间叙事视域下《梦华录》对开封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视听,2023(11):50-53.

[9] 高丽雅,杨学明.《长安三万里》:国漫对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重塑与文化内涵的传承[J].视听,2024(1):67-70.

[10] 郑莹.《长安三万里》:文化故事的中国式书写[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6):95-98.

[11] 陈宁.展现大唐文明的新视角 解读盛唐诗歌的新方式: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评析[J].四川戏剧,2023(12):93-98.

[12] 吴璇,唐柳.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性研究:以《长安三万里》为例[J].中国有线电视,2023(12):181-184.

[13] 吴天琪.《长安三万里》:形象重构与历史想象路径下的民族文化表达[J].美与时代,2024(1):132-135.

[14] 徐倩雯.论中国江南电影空间叙事的诗意美学建构[J].视听,2023(10):22-25.

[15] 李福丽,潘圣迦.对人生意义及其文化背景的诗性诠释:也谈《长安三万里》[J].南方论刊,2024(3):93-95.

[16] 李欣泽.《长安三万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构与诗意表达[J].新疆艺术(汉文),2024(1):78-84.

[17] 江萍.《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J].长江文艺评论,2019(2):72.

作者简介 苟凯东,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影像传播。陈雪静,研究方向:电影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