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讨移动阅读时代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聚焦内容、平台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出出版业创新发展策略,同时基于具体案例,进一步明晰出版业在移动阅读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在移动阅读环境下,出版业的结构与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涉及出版平台、传播渠道、出版者、传播内容、出版方式等各个方面。移动阅读时代,出版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在内容上,要借助社交媒体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在平台上,必须加强情感维系,提升经济效益;在技术上,积极聚合社交行为与关系,构建“社群阅读”场景。采取多样化的创新策略,出版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移动阅读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文章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思路与方向,使其能够积极应对行业变革趋势,在行业变革中积极创新、开拓进取。
关键词:移动阅读;编辑出版业;内容;平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24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课题“图书馆移动阅读需求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024-XX-037
当前,大众在获取信息数据时,通常采用移动阅读这一方式[1]。移动阅读时代,出版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加强对移动阅读时代出版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对推动行业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出版业概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转变,出版行业迈入移动阅读时代,发生深刻变革[2]。例如,线上阅读取代传统纸质阅读,同时线上阅读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型;出版物更强调与读者互动,且所涉及的文本内容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等。
(二)线上阅读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出版物一般以纸张为载体,但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线上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阅读方式。目前,线上阅读形式不断变化,且日益多样化[3]。因此,大型出版社均推出独特的电子阅读产品,用户可以充分利用这类产品,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随着大量书籍类APP的出现,用户选择利用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进入APP阅读。除此之外,在教育、科研等领域,数字化阅读平台的使用也日益深化。
(三)出版内容具有互动化特点
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相比,移动阅读出版物不再单单使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而是通过转变内容形式,与读者加强互动。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读者阅读相关内容时,可以发挥点赞、评论、收藏等功能,实现与他人互动[4]。与此同时,作者、编辑也能有效了解读者的反馈和需求,并在后续的出版工作中作出合理的调整。
(一)出版流程变革困境
传统的出版发行流程具有复杂性,从数字化和移动阅读时代的视角审视,其不少步骤明显过时且不必要,冗余的环节拖慢了出版工作进度。尽管传统编辑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有严格的把控,但往往忽视了读者服务等后续环节,使读者无法保持足够的热情。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读者更倾向于在智能移动设备上获取读物。
另外,传统出版物在后期制作和推广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阅读出版物为了在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往往会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包装和制订打动人心的宣传策略,从而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移动阅读时代的信息传播变革
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编辑出版方式提出了深刻的变革挑战。
首先,传统期刊的稿件征集主要依赖人工电话预约和组稿,耗时且效率低,投稿途径单一,大大限制了期刊的发展。相比之下,网络征稿模式凭借高效快捷的优势,拓宽了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渠道,增强了沟通的实时性。
其次,传统编辑模式中,编辑与作者的稿件交流主要通过电话、信件或电子邮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作者可在期刊官网查询稿件处理进度,显著提升了交流效率。
最后,传统纸质出版物因稿件外部评审周期较长,往往影响信息的即时性。而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快速审稿系统大大简化了整个流程,显著缩短了审稿周期,更能适应快速传播的需求。
(三)传统与市场化运营的断裂
移动阅读时代,市场导向的趋势日益凸显,使传统纸质媒体在内容抉择上面临巨大挑战。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转向深度内容,因此迫切需要编辑出版团队强化品牌形象,为读者提供更具权威性和深度的内容。因此,如何巧妙迎合市场,提升内容品质,塑造独特的品牌,同时引导读者回归传统阅读模式,已成为出版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编辑观念滞后
在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中,编辑是信息的制作者。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显著增加,打破了原有的格局。部分编辑未能迅速捕捉到这一变化,未能适时更新职业理念,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因此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的要求,编辑出版工作陷入困境。
(一)内容——借助社交媒体增强内容的互动性
1.形式
从内容载体层面看,各类视频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涌现,为移动阅读时代出版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出版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整合可利用的出版形式,如图像、声音、视频、直播等,打破单一文字的局限性;充分借助社交媒体,积极探索全新形式的出版物。在抢占移动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5]。同时,可以开展各类创新营销活动,借助移动营销方法,加强与用户的联系,打造长期且贴近用户的互动圈。
2.文本
移动阅读时代,读者已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由此,交互式阅读形式受到欢迎,这要求出版业充分运用媒体,并强化出版物文本的互动性[6-7]。例如,出版企业或机构可以在多个阅读平台培养自己的作者群体,同时保证作者群体的独创性,和作者建立合作关系,使其可以实时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阅读平台上。如此,不仅可以让读者和作者进行更好的沟通,实时互动,还可以形成读者交流群,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以实时调整写作方向和出版方向。
另外,可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如此作者及出版企业或机构总体的影响力会更大,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8]。
(二)平台——加强情感维系,提升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平台,当用户的兴趣和价值观相近时,便会聚集起来,形成特定的社群。情感是维系这类社群运营的关键[9]。社群的特征在于其开放性和社群内资源的共享性两个层面。其将情感作为重要元素,随着核心读者社群的成立,能够体现出社群的经济价值,以社群运营带动线上电子阅读产品消费和线下图书购买[10-12]。
随着社群经济的出现,需要借助社群内部的核心成员,基于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强一般成员对社群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出版机构可以通过提供免费的图书资源,或者组织读书分享活动等途径,进一步吸引更多成员进入社群,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移动阅读时代,构建基于阅读的社区,对出版业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在社区建立初期,要增加情感因素,并将其直接反映在出版物的内容上。
例如,何炅导演的电影《栀子花开》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一方面是他本身就拥有一大批粉丝,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团队在营销宣传中,利用了《栀子花开》这首歌的怀旧情感,如此得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这部电影。
出版行业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此案例,将特定的情感融入出版物、营销活动、社群运营中,在情感社区的支持下,通过提供社区服务,进一步创造社区价值,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技术——聚合社交行为与关系,建构社群阅读场景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阅读呈现出场景化转型的趋势[13-14]。在构建阅读场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上交流过程中,深入了解读者的偏好,以明确出版物的定位和选题策划方向。
移动阅读时代,出版行业要更多地利用社会化媒体,通过评论、转发、搜索、阅读等不同的社交行为,帮助读者搭建个性化的阅读场景。将读者喜欢的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等融入场景中,以真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出版行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细分,保证所创作的阅读产品形式多样,让读者拥有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针对相似的社交行为与关系,将每个人的阅读场景聚焦到一个个性化的社区。
中国出版集团的中版书房APP是一款具有创新性的电子阅读产品,其适应了移动阅读时代的特性,满足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中版书房APP秉持“一个中版、一个平台”的理念,整合优质内容和资源,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数字阅读体验。此外,中版书房APP极为注重社交化和个性化功能,通过搭建读者社交圈和个性化推荐,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中国出版集团的创新发展为移动阅读时代的出版业树立了典范,其以中版书房APP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来满足移动阅读时代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15]。
具体来说,中国出版集团电子阅读产品中版书房APP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中版书房APP基于“一个中版、一个平台”的理念,将分散于各出版单位的优质图书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方便读者阅读,为其节约了时间。这些内容资源具体包括图书、报纸、杂志、漫画等多种形式,切实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二是社交化创新。中版书房APP注重社交功能,通过构建读者社交圈,让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阅读心得、分享书籍等。以社会化为基础的网站设计,增强了用户的交互性和参与感,从而提升了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三是多元化经营。中版书房APP不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还通过与线下书店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阅读、营销活动。例如,读者可以在APP上购买线下书店的书籍,也可以参加线下书店组织的签售会、读者见面会等活动。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为中版书房APP带来了更多收入,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出版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移动阅读时代,出版业面临巨大挑战和良好机遇。出版企业唯有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凤涛.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20,15(4):60-61.
[2] 郝珊珊.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思考[J].传媒论坛,2019(16):096.
[3] 高海燕.浅谈出版社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J].传播力研究,2021,5(13):120-121.
[4] 慕雪丹.浅谈策划编辑的职业技能与工作细节[J].出版参考,2019(5):024.
[5] 杨燕.“互联网+”时代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探讨[J].人文之友,2021(24):79-80.
[6] 韩元凤.互联网时代图书文字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9(6):28-29.
[7] 刘晓芳.“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19):1.
[8] 翟秀薇.“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4):45-47.
[9] 柳毅伟.“互联网+”时代教辅编辑工作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20,12(15):47-48.
[10] 李开振.探寻教辅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J].中国报业,2023(8):142-143.
[11] 雷霁,薛黎,呼雪梅.“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创新思考[J].采写编,2022(11):147-149.
[12] 刘成武.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发展思考[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3(2):122-124.
[13] 韩莹莹.关于融合出版时代图书编辑工作的思考[J].文化产业,2023(6):19-21.
[14] 吴小君,刘小霞.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11(16):52-54.
[15] 杜建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4(3):20-25.
作者简介 王伟娟,副编审,研究方向:统计、数据科学、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