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工业化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2024-09-19 00:00:00潘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丰厚养料。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各行各业都亟须思考的时代课题。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逐渐成熟,我国电影的制片管理理念不断升级、实践项目不断创新、制作技术不断提升、内容呈现形式不断丰富,电影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宋元时期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创作蓝本,是目前我国工业化电影最前沿的代表作。文章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例,通过对电影剧本的创新性改编、创造式电影视效技术、创新性培养演员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电影工业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工业化;传承;创新;文化自信;《封神第一部》

中图分类号:J905;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247-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融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2-S-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电影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电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电影工业化也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

《封神第一部》是目前我国工业化电影最前沿的代表作,这部国产神话影片保留了口耳相传的神话内核与名场面,以当代化的叙事视角与结构张力,讲述了一个重在刻画人性的新版封神故事,并从剧本创作、视效技术、演员人才等方面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内涵。

(一)提供科学指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守正,即要传承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创新,即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内容赓续历史文脉。通过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科学的指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电影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代电影人通过借鉴欧美、苏联等电影工业化模式,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电影创作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呈现与传播[2]。

(二)把牢发展方向,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主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基础,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促使人们反思和审视自身文化,了解深层内涵和价值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哲理,有助于对文化形成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碰撞,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维系文化的独特性,避免中国文化被同化,有力地回应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3]。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立足文化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当代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智慧,其中包括诸多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如忠诚、孝顺、和谐、仁爱等观念[4]。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吸纳了多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这种开放与包容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其他文化的优势,吸纳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二、我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以来,“电影工业化”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战狼》《流浪地球》等系列电影的上映,也使我国电影工业化逐步走向成熟。对电影工业化的探索,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

电影工业化实践不仅是要解决头部电影的制作问题,更是为了形成规范化的项目生产流程、专业化的岗位分工、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标准化的制作工具以及体系化的组织形态,从而降低项目问题率,提高电影的整体制作质量[5]。

此外,电影工业化并不能仅凭几部优秀电影来实现,而是依赖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金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监管体系、评估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6]。

(一)制片管理理念不断升级

在电影工业化探索过程中,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一大批具备专业素养的年轻电影人的涌现,倒逼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和制片管理理念寻求转型和升级,将项目管理的先进思想、方法和工具逐步融入电影制片管理中,如风险评估机制、SPV制度、保险制度等被引入国内,并在本土项目中实践与优化[7]。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项目开始采用市场调研机制,通过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或调查公司,在电影项目的开发、剧本创作、初步剪辑、试映反馈、宣传素材测试以及舆论反馈等各个环节提供服务,从而有效降低电影制作和宣发风险。

(二)电影实践项目不断创新

电影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优秀电影人才的贡献。近年来,众多影视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如华谊的“H计划”、阿里的“A计划”、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等。得益于这些计划的推动,一大批与中国电影产业化同步成长的青年电影创作者逐渐涌现,这些新兴的电影创作力量从年轻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构电影工业、技术和美学,勇于尝试新的类型范式、叙事方式和运作模式,为观众带来《唐人街探案》《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类型丰富、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在实践中探讨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电影制作技术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对各个行业产生积极影响,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加快了电影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AI+电影”,即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结合数据算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图形处理等技术,应用于电影内容创作、后期制作、推广以及分发等方面。这一应用不仅拓展了电影创作的边界,还为电影创作赋予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科技与电影制作的密切结合,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制片方式和管理模式,还在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都实现了高效赋能。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持续提升,电影院将成为充满魅力的空间。

(四)内容呈现形式不断丰富

近年来,我国传统主旋律电影逐步向新主流电影演变,涌现出许多通过各种类型、题材和风格展现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影片[8]。同时,大量电影创作者和制片人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正本清源的创新精神,保持电影传播主旋律与发展多样化之间的平衡。在国际上,受益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迅速崛起,并逐渐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底气。

目前,我国电影的国际化合作和交流主要通过电影项目的跨国合作制片、电影企业的国际化布局、积极参与策划和主办国际电影节等方式,深化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不断丰富电影的内容呈现形式,构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封神三部曲》是集大投入、大制作于一体的工业化系列电影,是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以宋元时期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创作蓝本,经乌尔善导演筹备近10年,三部曲连拍,其间共有80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耗资超过30亿元的中国神话史诗系列电影[9]。

(一)创作:基于历史创新性改编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选择将中华传统美学风格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以年轻化、时代化的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以此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认同[10]。如何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本体创作相结合,以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电影民族风格,并进一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作品,一直是电影创作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然而,一些影视作品在剧本改编上并不严谨,作品的主题与时代价值观念存在冲突,严重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

作为中国本土的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因此仅剧本创作就用了近 5年时间。《封神三部曲》剧作最大的难点,在于电影是一个舶来品,其故事叙述、人物塑造以及画面表达都源自古希腊戏剧,这与中国本土神话、英雄形象相去甚远,无法产生认同感。但由于现代观众都是在电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这种电影叙事模式已经习惯。因此,在剧本细节编排中,要始终将这两种形式的冲突考虑在内,最终实现故事文化属性本土化,但形式电影化[12]。

在叙述结构方面,《封神三部曲》采用较为明显的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故事,主线明确,节奏紧凑。与之相比,《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更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更注重“商周式”情感表达。比如影片中的主角不再是原著话本中的姜子牙,而是脱离原著、挥洒青春热血的“质子旅”,而姬昌父子三人同心的情感主线则隐藏在恢宏的封神宇宙之下。在角色刻画方面,《封神三部曲》往往侧重于角色的心理层面和情感表达,注重个人内心冲突的呈现。而《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则更注重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的描绘,强调宗族意识和商周文化的影响。影片中主角姬发从少年时代自愿成为质子,到成长过程中视殷寿为英雄,再到逐步发现殷寿的真面目,最后反出朝歌讨伐商纣,剧情和情绪都发生在忠孝伦理的大背景下。电影中深度刻画的姬发成长线,背后是传统伦理的真实映照,是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与深远影响。

(二)视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前,尽管我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能体现中国风格的高质量电影数量仍然有限。在国际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和努力空间。电影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制作方可以运用丰富的视觉元素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服装、道具、场景等充分展现中国特色。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进步,电影的视效工作能够以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手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东方美学理念,如使用中华传统颜色、图案、符号等元素,创造出具有东方神韵的视效体验,复现和创新演绎中国美学特色。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结合视效技术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演绎,在确定整体概念后,集全球视效公司之所长,分包给各个视效团队加工生产,在全世界寻找最合适的代工厂,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此外,电影中的外景均是剧组在我国各省份实地勘察所获,包括森林、悬崖峭壁、雪原、麦田等。场景与道具的制作,也是根据原著话本、博物馆以及古代遗址中的原型设计雕琢,并聘请大批艺术家、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前来指导。例如,影片中的龙德殿就是运用木雕等工艺,耗时7个月才成型,殿内的屏风上镂空雕刻着一些画面,这些画面所讲述的正是殷商500年的历史,其价值也远远超出电影拍摄场景[13]。

(三)人才:创新性培养文艺工作者

影视人才对电影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和灵魂。演员通过刻画演绎角色的性格、思想成长以及情感状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感悟影片所传递的文化与主旨。此外,演员出色的演技能够使观众沉浸于剧情之中,让角色更加立体、真实,让故事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侯光明等16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交的《关于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提案》中提出,“希望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各电影行业学会、各省市相关电影管理部门等组织的各类电影人才培训项目中都植入对电影职业工作者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教育的模块,以‘工匠精神’引领创作,增强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14]。

在《封神三部曲》筹备期间,乌尔善团队在全球耗时一年物色新人演员,最终选中30多名演员开展为期6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艺术表演、马术、商周文化历史、角色解读等。在训练营,演员们对剧本中的角色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深入地理解角色,更好地塑造角色;培训班还提供必要的演员技能训练,如特定的体态、声音、情感表达等,使演员的表演更专业、更有说服力,力争在外形、演技等方面还原角色;在训练营,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对演员的影响颇深,学习和了解商周文化礼仪,能让演员表演时更有信念感,从而更好地带领观众入戏。

此外,《封神三部曲》拍摄耗时18个月,先后入组拍摄的工作人员超过8000人,这期间要保持各部门分工协作、保证工作效率、保证每个镜头的拍摄质量等,该项目的制作管理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最重要的进步之一[15]。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在电影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国产电影只有扎根本土历史文化,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手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东方美学理念,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众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焕发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2] 陈刚.新中国电影工业化意识的历史脉络[J].当代电影,2021(5):4-14.

[3] 沈壮海,马驰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2(6):45-55.

[4] 秦在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再认与策略设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7-11.

[5] 毕馨月,金昱含,张金蓉.让传统文化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双向奔赴”[N].长春日报,2023-08-31(02).

[6] 翁旸.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制片业三十年的历史流变(1993—2023年)[J].中国电影市场,2023(7):14-24.

[7] 侯天宇.新时期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科技传播,2020,12(15):39-40.

[8] 李佳蕾.“多类型融合+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N].中国电影报,2022-04-20(04).

[9] 方华.《封神》火了:古老神话的当代话本[N].金融时报,2023-08-11(12).

[10] 贾秀清,齐翊帆.论工业化进程中国产电影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基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79-84.

[11] 张李锐,范志忠.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4):20-25.

[12] 梁明,王若璇.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工业化之差距与现状反思[J].现代电影技术,2019(10):9-15.

[13] 姬政鹏.《封神三部曲》摄影指导王昱: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再铺一块基石[N].中国电影报,2023-08-16(08).

[14] 赵志伟.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N].中国艺术报,2020-05-22(04).

[15] 乌尔善,陈晓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乌尔善访谈[J].电影艺术,2023(5):73-79.

作者简介 潘宁,研究实习员,江苏开放大学团委社团管理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