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文字与影像融合的全新传播生态的形成,对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期刊出版形式形成了强烈冲击,为期刊数字化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在融媒体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单一阅读方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期刊阅读需求日益增长,倒逼期刊出版单位向融媒体转型。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期刊内容的制作、分发和管理更加高效,期刊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跨平台、多终端发布,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期刊出版单位而言,推进数字化出版既是适应融媒体环境、迎合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内在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由此可见,期刊出版单位推进数字化出版意义重大。文章应用文献研究法,分析融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必要性,并提出融媒体环境下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具体路径:加强内容创新,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数字化出版平台;革新出版思维,丰富数字化出版形式。文章旨在为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适应融媒体环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期刊;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23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陕西省科协科技期刊项目科技期刊建设培育“科技期刊与青年编委协同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3-3-1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版强国,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1],明确了包括优化出版业结构、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版权保护等在内的七大重点任务。
这既为期刊出版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期刊出版行业顺应融媒体环境、推进数字化出版提出了明确要求。期刊出版单位应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出版,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出版业态。
融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时代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加速,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期刊数字化出版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愉悦的阅读体验,还能够满足读者对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内容的阅览需求[2]。
(二)拓宽传播渠道
数字化出版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多种渠道传播期刊内容,极大地拓宽期刊的受众范围,不仅可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够为期刊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3]。
(三)提升出版效率
数字化出版可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升期刊出版效率。同时,数字化出版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和修订,保证期刊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4]。
(四)增强互动性
数字化出版支持评论、分享、点赞等互动功能,为读者阅读期刊和参与互动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不仅能增强读者黏性,还能为期刊编辑和出版提供更多的反馈和建议,推动期刊内容质量不断提升,继而增强期刊竞争力,提高期刊学术知名度[5]。
(一)加强内容创新,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为满足读者对高质量、专业性学术信息的需求,期刊出版单位要坚持内容创新,凭借优质的内容、新颖的观点、扎实的论证以及丰富的呈现形式赢得读者的认同与信任,继而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稳健发展[6]。
1.精准定位,发挥学术优势
融媒体时代,精准定位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学术优势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期刊出版单位在致力于数字化出版及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自身的学术领域与研究方向,聚焦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形成专业化的品牌形象[7]。同时,要结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保持期刊内容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具体来讲,期刊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其在学术资源方面的优势,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的资源,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学术内容。
2.突出内容特色,丰富传播形式
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必须优化出版内容质量、凸显出版内容特色与专业性,同时丰富传播形式。
首先,优质的内容是期刊出版的灵魂[8]。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真正触动读者,引发深层次思考。通过对期刊目标对象的精准定位,挖掘行业内优质出版内容,同时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深度分析,凸显期刊内容特色。通过对优质出版内容进行筛选与策划,保障内容的专业性与影响力。
其次,丰富的内容形式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传统的纸质书,还是数字化的电子书,抑或音频、视频等,期刊出版单位都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习惯加强创新,呈现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多媒体内容,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收集读者阅读反馈,强化期刊与目标对象间的互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作者提供更好的出版服务。同时,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有助于拓宽期刊出版的边界,使其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最后,专业性是期刊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何种内容,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深度,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期刊编辑团队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挖掘和整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深度解读和专业评论,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将期刊打造为行业内的权威参考,赢得读者的信任。从选题策划、稿件审稿到版面设计、印刷制作,期刊出版单位都要设定严格的专业标准,确保每一篇文章的专业性与深度,以提升期刊的整体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数字化出版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化出版平台成为期刊推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平台,期刊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传播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从而拓展读者群体,提高自身影响力。因此,期刊出版单位应加强对各类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着力构建集投稿、审核、编辑等功能于一体的专属数字化出版平台[9]。
1.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夯实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基础
首先,期刊出版单位应积极挖掘和整合期刊内部各种优质内容资源,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采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或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实行标签化管理,以便用户检索和浏览。
其次,期刊出版单位应培养和引进具备融媒体思维和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和能力,打造一支既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平台、懂得跨平台内容创作与传播,又能够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提供深度且多元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出版队伍,为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运行与管理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期刊出版单位要定期组织研讨会、专家讲座等交流活动,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促使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最后,期刊出版单位应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和解读读者行为、内容偏好等海量数据,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体,优化内容策划,坚持精细化运营,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以期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转化率,增加期刊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共同开发适合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技术,如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工具、智能化的内容生成系统或者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技术,让知识传播更加智慧、更加高效[10]。
2.围绕读者需求,打造多功能数字化出版平台
首先,期刊出版单位应根据自身定位及读者的信息需求,设计用户体验良好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提供浏览、检索、下载等基本功能,方便用户轻松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同时支持多种终端设备访问,便于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登录和使用平台。这不仅能够提升用户操作的便利性,还有助于扩大期刊的触达范围,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其次,期刊出版单位应丰富期刊内容在数字平台上的呈现形式,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呈现期刊内容。例如,以视频形式介绍实验过程、结果和意义,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同时,要增强数字平台的交互性,允许读者通过数字平台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等[11]。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能够为期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革新出版思维,丰富数字化出版形式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期刊出版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为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12]。在融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出版不仅是一种趋势,还是迎合读者需求的必然选择。为适应新环境,期刊出版单位必须革新出版思维,结合时代发展探寻新的数字化出版形式,以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1.革新出版思维
期刊出版单位要摒弃过去的线性出版观念,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思维,即从单一的纸质版转向多平台、多终端的全媒体模式。如今,手机出版作为数字化出版的新兴形式,备受青睐。手机用户基数庞大,每天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将期刊内容与手机平台相结合,能够实现内容的即时传播和跨平台阅读,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期刊出版单位可以开发专门的移动应用,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多元形式的期刊内容,获得极致的阅读体验[13]。
2.推出云出版模式
过去,科技期刊的出版主要依赖纸质媒介,不仅出版过程烦琐,且传播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全球读者的需求。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分享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4]。在此背景下,云出版应运而生,其将期刊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云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备份,编辑和出版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编辑、审核和发布内容。在联网的状态下,读者轻点屏幕即可获取全球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或专业资讯,实现期刊无边界化传播和即时性检索。
期刊出版单位推行云出版模式,不仅能够简化流程,降低出版成本,将更多资源投入内容创作和优化中,还能够为读者带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电子书、有声书或互动式阅读格式[15]。
融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出版是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发展中,期刊出版单位要在坚守自身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有效措施,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构建知识传播新生态,满足更多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S].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12-28.
[2] 陈小明.元宇宙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化版权的困境与应对思路[J].编辑学报,2023,35(S2):125-128.
[3] 尤传豹,高亮.数字化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6):92-102.
[4] 蒋岱,扶健华.论体育期刊数字化转型机制的变革[J].福建体育科技,2022,41(5):38-41,56.
[5] 朱晓灿.生态化社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之一[J].新闻潮,2022(6):44-47.
[6] 商丽娜,宋晓林.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1,33(7):72-80.
[7] 张成华.融媒体环境下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记者摇篮,2022(8):69-71.
[8] 那继永.刍议融媒体时代作文教辅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转型[J].新闻传播,2021(24):67-68.
[9] 杨琦,张伟伟,李燕,等.融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46-49.
[10] 刘琳琳,刘素菊.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8,4(19):89-91,102.
[11] 索煜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新趋势[J].传播与版权,2021(10):30-32.
[12] 徐楠楠,韩茜,姚树峰,等.“连续出版”: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出版新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2018,30(S1):117-119.
[13] 吕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探索[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67-70.
[14] 卢丹.融合多种数字化传播方式促进科技期刊发展[J].新媒体研究,2019,5(12):109-110,116.
[15] 江波,刘梦颖.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与品牌价值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6):45-54.
作者简介 师琅,编辑,研究方向:出版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