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进步,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异军突起。“碎片化”是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之一,包括内容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受众碎片化等。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极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导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面临极大挑战。高校思政教育有必要,正视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完整系统的信息拆分成若干信息进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文章采用影响分析和路径探索方法,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扩大思政教育传播范围、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消极影响表现在教学目标模糊化、主体关系复杂化、舆论氛围多维化。
文章指出,应紧抓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努力消除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路径,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利用官方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等不同方式,加大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力度,以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9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陕西红色文化引领新时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XYCB01
青春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尤为关键。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为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快速传播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一)积极影响
1.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信息碎片化是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之一。信息碎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应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平台传播思政教育信息,使高校思政教育由书面化、平面化向有声化、立体化转变。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相应发生变化,思政教育平台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便捷的网络让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使大学生得以更加轻松地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1]。
2.扩大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范围
信息碎片化传播增加了教育主体的数量,不少机构和相关人士都注册了抖音账号、微博账号等,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融会贯通,传播更广,时效性增强[2]。尤其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的传播更加广泛。
3.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如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这些平台信息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够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育者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
(二)消极影响
1.教学目标模糊化
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学生极易被零散的信息所吸引,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整体性思考和自主判断,导致思政教育目标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
2.主体关系复杂化
信息碎片化传播弱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不再拥有对思政信息的支配权,由此教师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被削弱,主体地位模糊[5]。
3.舆论氛围多维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被打破,思政教师的把关作用逐渐消解。在开放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网络话语更加多元,话语氛围和环境愈发多维[6]。
(一)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1.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点击率是衡量网站价值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是思政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思政主题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反映高校思政教育的碎片化传播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主题网站要提供全面、及时、丰富的教育信息,充实主题网站内容,包括思政教育导向、校园动态、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办学理念、思政教育管理及理论创新等,增强思政教育主题网站的感染性[7]。
高校思政教育主题网站还要注重互动栏目开发,完善思政主题网站的论坛建设或交流板块,利用交互性的网络加强主动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栏目、活动,如网络征文、比赛设计、知识竞赛等,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8]。
2.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拓新空间
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在特定环境下极易产生“剧场效应”,网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无限重复的机会,而一旦受众群体脱离特定场合,思政教育效果便会被削弱[9]。
即时通信技术允许两人或多人同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实时交换信息,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双向沟通和交流。
(二)依托高校官微视频号进行思政碎片化传播
1.优化官微视频号
高校官微视频号主题丰富多样,涵盖校内资讯、校园活动、校外社会热点事件、个人生活等,以校园生活为主导,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官微视频号的内容可归结为不同类型,如情景剧、宣传片(MV)、实拍视频、图文视频、采访视频等[10-11],具体表现出四大特征。
(1)视频类型多样。高校官微视频号偏重于实拍类视频,利用其即时性、真实感强的优势,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体现出视频号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搭配音乐的图文视频,主要用于传递校园新闻资讯等,以吸引更多的受众[12]。
(2)标题简洁,富有生活气息。高校官微视频号的视频标题要符合大学生的偏好和习惯,通常采用书面化语言和生活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刺激大学生的情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13]。
(3)采用话题标签和专题链接。要强化高校官微视频号的碎片化传播效果,可以采用话题标签、专题链接等不同策略,为师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传递主流声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4]。
(4)注重运用字幕和横屏。高校官微视频号要运用字幕,提示或补充思政教育关键点,加深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领悟。横屏的画面质量和清晰度更高,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高校官微视频号的黏性[15]。
2.提升高校官微短视频质量
管理者要做好官微短视频的策划工作,结合国家政策、理论思想、主流价值等思政内容,拍摄、剪辑短视频,增强官微短视频的理论性和引领性。为了发挥好短视频的思政教育和引导作用,可以在视频号添加超链接、设置高校官微短视频思政教育专栏,提高短视频的浏览量、点击率,最大限度体现短视频的思政育人价值[16]。
同时,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可视化、可交互的特点,凸显视频内容的趣味性和普适性,增强学生利用短视频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设计校园情景剧短视频、师生采访短视频、思政问答小游戏视频、街拍视频等,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3.打造特色视频号
高校官微短视频号要依托地域文化,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自然、人文元素,引导大学生体会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感知地域历史文化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17]。
(三)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增加碎片化传播互动
1.依托微信公众号多元互动
高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要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凸显高校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功能,通过后台发起提问、发表评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18]。
例如,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通过高校微信公众号推送“青春最美奋斗者”专题栏目,向学生展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突出贡献者,鼓励学生向这些青年榜样学习。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要善于运用网络直播等个性化传播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直播可良好互动、可视化呈现等优势,打造特色化思政教育环境,增强用户黏性。
2.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可以采用“双线”互融的策略,即线下活动、线上传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如举办五四青年节主题摄影比赛活动、组织“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大型快闪活动、快闪视频征集活动等,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思政信息资源共享,增强碎片化传播效果[19]。
3.注重思政内容的定向策划
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定向策划,站在学生角度进行策划,增强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内容碎片化传播的可读性、可参与性[20]。例如,某高校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一篇极具可读性的文章——《“妈妈,我选到了世界冠军的课!”》。文章从生活经历入手,结合平实的讲述,向受众宣传“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如调查问卷、线上答题、投票、抽奖等,通过创新互动形式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持续优化回复机制,及时回复用户的留言、评论等,增强大学生的交互体验感。
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立足问题,运用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如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突出官媒本色和思政教育本质,打造内容创新、形式多样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网络,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振中.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7):42-44.
[2] 王依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挑战与创新对策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6):185-188.
[3] 田慧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才智,2024(9):97-100.
[4] 王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效应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66-72.
[5] 周文轩,梁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0-12.
[6] 师秀芳.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及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107-108,114.
[7] 许多.新时代高校思政与新媒体舆论引导路径研究[J].大学,2024(3):80-83.
[8] 郭嘉怡,崔艳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179-182.
[9] 陈杨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2023(24):129-131.
[10] 闵喜军,邵婧渺,林小榆,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J].才智,2023(33):9-12.
[11] 侯星.短视频泛娱乐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围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214-216.
[12] 冯启玲,张海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108-110.
[13] 宋瑞夫.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2023(17):97-99.
[14] 王鑫.新媒体时代以舆情治理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45-147.
[15] 白瑞鑫.信息碎片化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2):75-76.
[16] 房之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与转型路径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23,54(1):251-252.
[17] 段吴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图像化叙事实践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2(12):36-38.
[18] 朱浩,陈晨.智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2(11):128-130.
[19] 陈月伟.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8):203-205.
[20] 杨祎辰.基于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47-50.
作者简介 王秋晨,助教,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