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探究

2024-09-19 00:00:00任梦格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文章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以增强教育效果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性及教学环境进行评估。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一线教学反馈,对比分析教育实践中的挑战与需求。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三大问题:新媒体平台多样化,但教学内容迭代更新速度较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不足,缺乏个性化学习路径,难以实现自主发展;思政教学环境平面化,师生互动有限,影响教育效果和学生参与度。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个性化教学策略,包括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主体性促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及构建开放互动的思政教学环境。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应对教师进行新媒体技能培训,增强其运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需求。应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个性化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9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一般性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项目“基于山西省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研问卷的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62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学内容迭代更新速度较慢、学生主体性不足、思政教学环境平面化及师生互动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思政教育效果,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新媒体平台多样化,但教学内容迭代更新速度较慢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与教学内容迭代更新速度较慢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正尝试应用这些新媒体平台,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提高思政教育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但面临着教学内容迭代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1]。许多教学资源的模式和内容未与时俱进,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性进行创新和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脱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生主体性不足,缺乏个性化学习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主体性不足、缺乏个性化学习路径也是一大问题。尽管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实际上,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往往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难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路径[2]。在此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也显得尤为困难,这影响了思政教育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也面临挑战。由于学生主体性不足,对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兴趣和动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由于缺乏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三)思政教学环境平面化,师生互动机制有限

思政教学环境平面化和师生互动有限也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学空间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有限,这种情况在新媒体环境下并未得到改变[3]。尽管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互动渠道和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这些渠道和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互动仍然是一个挑战。有效的互动机制缺乏,不仅影响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效率,还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新媒体应用水平不均衡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的高校、不同的思政教师,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一些高校和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而另一些高校则可能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有效应用新媒体,导致思政教育质量较低。此外,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使得一些地区和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元化教学

1.创新思政课程内容,融合时事热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将时事热点融入课程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专属的微信群或QQ群,根据时事热点确定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在线讨论和思考[5]。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制作相关主题的微视频,在视频中引入关键信息和思考问题,学生则可以通过评论或制作回应视频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研究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学生在线上平台的活动数据,如讨论的活跃度、观点的多样性等,以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6]。通过应用新媒体工具,思政教育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2.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

互动性教学资源能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优化学习效果。例如,利用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开发互动式的学习模块和游戏,利用VR技术在虚拟场景中模拟社会实践,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7]。此外,互动白板、视频会议、电子投票系统、学习通等工具也可以用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实时讨论和反馈,学生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互动性资源不仅限于传统的文本和图像,还包括视频、音频、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8]。借助这样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互动和合作中发展关键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技能对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互动性教学资源在强化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互动性教学资源将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强化学生主体性,促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1.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

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促进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形成,高校可以实施定制化的学习计划。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课程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学习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偏好和能力,据此提供定制的学习资源和任务[9]。此外,学生可以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共同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强的主动性、能动性,还能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学习节奏,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10]。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资源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形成还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资源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平台,集成书籍、论文、视频讲座、互动模拟和在线课程等多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研究[11]。例如,为对某个时事话题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讲座和最新的研究报告,让其能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该话题。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社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这不仅能增强学习的互动性,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和应用[12]。通过多渠道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

(三)创建开放互动的思政教学环境

1.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适配

大数据分析是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复杂过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潜力巨大,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教师可以洞察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能力水平和进步空间,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适配[13]。这种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间、频率、测试成绩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教师能够为学生推荐符合其学习水平和兴趣的学习资源,调整教学策略,甚至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以便及时干预[14]。此外,通过数据分析,教师还可以发现课程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如某一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馈难度较大,便可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设计更有效的活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和潜能。

2.借助新媒体工具,实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实时反馈

新媒体工具在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教师能够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形成。例如,使用在线测验和作业系统不仅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还能立即提供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15]。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和论坛等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思想、交流学习经验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互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难点,进一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借助新媒体工具的数据追踪功能,教师可以监测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路径规划[16]。这不仅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同时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教学环境的开放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有效的思政教育,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慧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才智,2024(9):97-100.

[2] 刘霞.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213-216.

[3] 余彦.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4):192-194.

[4] 王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效应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66-72.

[5] 李云峰,武建新,唐术锋.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31-33.

[6] 苗玮.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208-210.

[7] 冯启玲,张海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108-110.

[8] 赵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优化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39-141.

[9] 王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9):97-99.

[10] 张静利.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2022(21):114-117.

[11] 柳杨.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24-226.

[12] 徐力冲.信息化视角下思政教育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2):1385.

[13] 梁符妹.个性化信息技术应用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20-22.

[14] 陈小琴.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153-154.

[15] 张冠中.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分析[J].知识文库,2017(21):5-6.

[16] 杨纯婷.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任梦格,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