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教学成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依托新媒体优势,有效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能够改进思政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突出专业特点、没有灵活整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也尚未实现对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打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评价方法的有效结合、依托新媒体加大评价监管力度等路径,对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工作进行创新,以此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拥有良好品质、思政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8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百年党史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53
作为衡量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综合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及思想高度。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能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进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1]。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已经融入先进的新媒体新技术,形成了全新的评价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一)更新评价理念,形成动态化评价标准
新媒体新技术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这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拓展评价深度与维度。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高校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最新评价理念整合到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比如,将大学生行为规范、诚信意识、社会公德、综合素养以及应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项内容纳入评价标准,并关注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分享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2-3]。
此外,高校还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关注、分析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多方面表现,合理分配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科学的评分标准,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定量化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
(二)创新评价方法,形成实时性评价数据
新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评价方法和实时性评价数据。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依赖考试、问卷调查等静态数据,而新媒体时代的评价方法则更加注重实时性和多样化。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评价方法结合网络监测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和思想倾向,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其次,新媒体时代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分析和挖掘网络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价。比如通过建立智能化的评价系统,智能评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方法得以创新,能够实时形成评价数据。这一变革不仅增强了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撑[4]。
(三)监管分析结合,形成可供决策的评价效能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实现了监管和分析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效能。这一变革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
首先,新媒体新技术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监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其次,通过采集和处理网络数据,可以获得大量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分析结果可以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策略调整。[5]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尚未构建出完善、健全的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体系。思政素养评价实践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政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无法为思政教学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突出专业特点
当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工作中统一开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制定工作,这就导致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无法针对性地考查学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培育状况,达不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
在相同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下,大学生不能了解自身思政素养、道德品质方面的不足,无法明确自身的完善方向和发展目标,这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6]。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差异化的思想政治评价指标体系,助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没有灵活整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目前,高校已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评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评价方式[7]。
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中,教师过分依赖新媒体搜集和整理日常考勤、考试成绩和思想态度等信息,并没有结合传统项目评价、综合评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素养评价覆盖面。由于没有灵活整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不出多元评价方式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受到影响。
(三)尚未实现对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高校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没有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仅将评价结果用于考察学生的学术表现,没有使其真正发挥科学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作用。
此外,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也相对有限,并没有将其用于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有效辅助高校制定管理决策、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价结果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不利于高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阻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8-9]。
为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必须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围绕思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效率,保障思政教学质量。
(一)突出专业特点,打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开展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工作时,必须结合专业特色,选取科学的评价指标,合理分配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规范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打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10-11]。
首先,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各专业大学生进行画像分析,明确不同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思政教育要求,明确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社会公德意识、行为规范等进行考核评价。
其次,高校还要根据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将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考察不同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思政素养增值的影响,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设计各项评价指标的优先级、重要性,提高评价指标的公正性、科学性。
最后,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基本学情和大学生的总体思想状况,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按照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的表现状况、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应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赋予不同的分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综合分析和价值判断。
(二)发挥多元评价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师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体系时,除落实线上思政素养评价工作之外,还要将全新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线下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扩大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范围,全面考察大学生在思政素养增值方面的表现,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新媒体动态智评的功能,对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想观点转变情况、批判思维的养成及心理倾向等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结合动态化的数据梳理学生思政素养增值变化,生成在线“成长档案”,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信心,助力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12-13]。
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沿用问卷调查、项目评价等传统线下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手段评价,结合外在表现,判断大学生思政素养增值水平。线上、线下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的深度、维度,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适应了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14]。
(三)加大评价监管力度,实现评价结果的高效运用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方案提供指导,因此要高效运用评价结果。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可以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对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监管平台进行构建,实时跟踪评价工作开展状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评价流程和方式[15]。
同时,高校要为学生提供通畅的在线上提交建议、反馈信息渠道,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保证评价反馈结果的有效性,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结合平台所呈现的评价结果,高校还要在多媒体平台共享评价数据,依托大学生思政素养评价信息构建数据资源库,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方式和体系日益完善。高校要积极将新媒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工作中,丰富评价方法,强化对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田佳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新媒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3.
[2] 马瑞鑫.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初中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二).榆林:陕西省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3.
[3] 李轶岚.借助互联网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科教导刊,2022(27):101-103.
[4] 曹海涛,林晓艳,温雅兴,等.移动传播视野下思政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育成[J].传媒论坛,2023,6(8):111-114.
[5] 宁月红.自媒体对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风险挑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6] 梁雪.在思政课教学中探究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机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三).来宾: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3.
[7] 唐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8] 宋艳霞.新媒体环境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9] 常斯维.“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心理素养的研究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0):101-103.
[10] 毛素芝.“互联网+”时代思政教学创新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3-105.
[11] 王鑫.在线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12] 周光玲.新媒体“轻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13] 杜佳.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大学,2022(20):181-184.
[14] 刘丽芳.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9):32-35.
[15] 赵伟.构建基于“00后”大学生需要和素养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6):104-108.
作者简介 吕常久,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