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4-09-19 00:00:00王晓霞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尚不能达到德技并修的境界。

文章创新性地提出建设“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的课程思政体系,旨在通过课程育人、劳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满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文章分析“四位一体”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依据,提出以认知、认同、选择“三环联动”的逻辑线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思政元素提取方面,文章提出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按思政体、思政线和思政点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建设,分别与教学项目中的任务、逻辑线、知识点及技能点相对应,实现技术技能项目与课程思政项目“三层对接”。文章提出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主线,以奋斗的故事案例为思政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的课程思政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制造业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数控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8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天津市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科研课题“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HXB2023B031

一、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分析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深刻分析、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人才质量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贯穿价值观培养,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随着装备制造业逐步朝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数控机床逐步成为制造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的重要工具[1]。制造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创新使企业岗位设置发生新的变化,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数字化建模、精密加工等岗位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企业也对数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先进技术的变革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新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担当的创新型技能工匠[2],投身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中,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韧性和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生力军。

二、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大格局、构建大平台、建成大体系。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理论、必要性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现有的学术观点和成果已经比较成熟。课程中思政要素的体系化建设、逻辑线路形成、思政元素和专业元素实现了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对接及融合。在实施教学等方面,现有成果和案例虽各有特点,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政内容的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尚不能取得德技并修的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4],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新媒体时代“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一)基础理论依据和逻辑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掌握课程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合理提取思政元素,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融入课程。加快推进课堂的融媒体教学改革[5],是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1.“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基础理论依据

“四位一体”即通过构建课程育人、劳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劳动素养。

课程是重要的育人渠道[6]。课程育人是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

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7]。劳模育人是将劳模精神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8],是工人阶级的新面貌和众多普通劳动者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工匠育人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育人是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有能力且能承担起国家振兴历史责任的人才。

2.“三环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逻辑线路

所谓“三环联动”,就是以认知、认同、选择为逻辑线路[9],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行业认知是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增强其对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自信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增强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作出更明智的行业选择。

3.“三层对接”的课程思政教学逻辑关系

项目教学融知识、素质、能力教育于一体[10],按照项目、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的逻辑展开。“三层对接”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按项目进行体系化建设。

在提取思政元素时,课程思政项目中的思政体、思政线、思政点要分别与教学项目中的任务、逻辑线、知识点及技能点相对应,实现技术技能项目与课程思政项目融合与对接,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1.“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课程思政线的确立

思政线是贯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思想,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在数控类专业课程中,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主线,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课程思政元素提取

一名优秀的数控技术人员要从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的蓝领层,到精通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的灰领层[11],最终成长为掌握数控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维修等综合知识的金领层,这是认知、认同、选择“三环联动”的集中体现。

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数控机床装调课程上梳理这些思政元素,能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2]。

数控技术在航空典型结构件的批量生产、大飞机和运载火箭的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顺利实施。数控编程课程要融入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探月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13]。

勤奋、责任、忠诚、创新、规范、协同,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14]。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实训、增材制造等专业课程中,要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课程思政的思政体归纳

在“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将故事作为思政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价值观塑造。

在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处处都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关于大国工匠、时代楷模、改革先锋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故事,具有时代色彩,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习任务的培养要求,选取案例,以文字、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其分享到数字化教学平台,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追求梦想,提升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数控机床部件装调是数控类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思政线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思政点为坚定理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思政体为大国工匠刘湘宾的故事视频。

课前,教师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分享大国工匠刘湘宾的故事视频,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学习相关报道,参与在线讨论,汲取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

课中,教师充分利用讲解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数控车床结构模块,通过数控机床的今昔对比,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在操作面板模块,通过国产机床操作面板的百花齐放,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操作模块,结合大国工匠视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总结评价模块,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思维思考,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实现从专业认知到专业精神认同的跃进。

课后,教师发布测试题和预习作业,推送文章《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引导学生领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奇迹。线上,学生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线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大国工匠展示厅和中国制造业发展史长廊,将课程育人、劳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融为一体,使爱国主义和优秀职业品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四位一体、三环联动、三层对接”的课程思政体系创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完善了课程思政育人载体和路径,高度契合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制造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琦琦,孙银,杨潇,等.智能工厂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2(4):66-75.

[2] 王秋红,张涛.“双高”建设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研究:以《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22,24(3):261-265.

[3] 侯建军,张亮.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54-59.

[4] 徐锦琼.新媒体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工作创新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9):75-77.

[5] 杨亚辉,张瀚心.全媒体时代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254-256.

[6] 钟飞燕.五育融合: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3(20):105-111.

[7] 王宏伟.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弘扬[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15.

[8] 潘夏,潘玉成.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3):79-85.

[9] 王晓霞.高职数控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创新研究:以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课程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12):80-83.

[10]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4.

[11] 牛海霞,武艳慧.数控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5):25-26.

[12] 匡清,成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1(4):203-205.

[13]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99-103.

[14] 戴冬晨,冯艳宏,窦广福.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模式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239-240.

作者简介 王晓霞,副教授,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数控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