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亚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大学生接受网络亚文化的程度较高,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亚文化盛行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象日益普遍,这无疑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网络亚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创新,以满足时代需求。鉴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状和特点,明确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网络亚文化盛行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观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7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教育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133
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以特定的群体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往往带有反叛、幽默等特点。网络亚文化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文化观念,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网络亚文化对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亚文化的关系,探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
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它由网络用户自发生成,围绕特定主题、兴趣或信仰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并传播特定的文化符号、语言、行为方式等。网络亚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虚拟社群,其成员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并在其中建立情感联系和身份认同。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积极层面来讲,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使他们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大学生参与各种网络亚文化活动,可以加强思想交流,增强思辨能力。一些网络亚文化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世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部分网络亚文化所传播的价值观可能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冲突,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和扭曲。过度沉迷于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网络亚文化中的误导性信息或不实内容,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应注意防范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意义
可以深入理解大学生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分析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和交流模式;分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观和社交行为造成的影响;探索并提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亚文化,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和文化认同;分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文化多样性。
1.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教育引导有效遏制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有助于打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能坚决清除低俗、媚俗的网络亚文化,创新主流文化宣传方式,丰富主流文化内容,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的现实行动。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1]。
3.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这符合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工作要求,有助于营造清新正派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遏制不良网络亚文化在校园内传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4.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能巩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其责任担当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一)社会文化多元化与网络技术的普及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的兴起,让亚文化的创造者和爱好者能够迅速聚集,形成具有共同兴趣的网络社群。这些社群中的成员通过分享和讨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亚文化,使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为网络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空间[3]。
在相对隐蔽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激发了网络亚文化中更多的实验性和前卫性元素,使网络亚文化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特有的吸引力和张力。网络亚文化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化景观,还为理解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提供了相应的视角[4]。
(二)大学生心理特征与网络亚文化的契合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度,这种契合度对网络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通常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更容易接纳新鲜事物和文化形式,包括网络空间流行的各种亚文化内容[5]。大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和参与到网络亚文化创作和传播中。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由此也能轻松传播各种亚文化内容[6]。大学生对于潮流和时尚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更容易接受和追随网络亚文化中的新潮元素,从而促进网络亚文化的盛行和影响力的扩大。
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可能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冲突[7]。网络亚文化可能包含不健康、不正确甚至极端的言论,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一)价值观冲突
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接触到多元价值观,既有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等积极内容,又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内容。大学生面临价值观的冲突,容易迷茫和感到困惑[8]。
(二)信息过载,缺乏辨识能力
网络亚文化信息庞杂,真实性难以辨别。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可能被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误导,由此可能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9]。大学生长时间接触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会对现实世界产生认知偏差,降低对社会的信任度,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
(三)匿名性带来的自由化倾向
网络的匿名性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隐秘的表达空间,使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然而,这种匿名性也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一面。他们可能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针对一些社会现象或公共事件表达过激的观点[10]。这些极端言论可能引发更多矛盾,影响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四)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亚文化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封闭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极端的认同感,易导致群体极化[11]。在一个封闭的群体中,成员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导致网络偏见和歧视,进一步加剧矛盾,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异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五)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抑郁等。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
网络素养教育应涵盖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等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他们在网络空间能够理性地获取和处理信息,识别和抵制不良内容的侵蚀。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网络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12]。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在网络空间,同样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大学生的言论和行为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尊重和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为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环境,学校和家庭必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与他们积极沟通,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二)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加强文化素养教育,通过增加文化素养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引入现实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通过视频、动画、在线讨论等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重视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亚文化,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3]。
(三)加强师生互动,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提倡理性思考,鼓励大学生保持理性,审慎看待网络信息。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要具备辨别真伪、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讨论班、主题沙龙等活动,对师生讨论和交流网络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师生就网络亚文化展开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多元观点的碰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组建导师指导团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导师团队可以定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导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网络亚文化的“双刃剑”效应,学会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接纳和运用网络亚文化中的积极元素[14]。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网络亚文化盛行背景下,要制定针对大学生的指导文件,明确行为规范和管理办法,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规范网络亚文化内容[15]。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教师网络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开设相关课程,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和舆情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网络亚文化。
这些举措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引导大学生正确接触网络亚文化,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有利于规范网络环境,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网络亚文化研讨会和培训课程,让教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了解网络亚文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相关问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的研究工作,通过发表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与网络亚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网络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升教师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亚文化负面信息的能力,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教师培训、组织经验分享会、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亚文化相关问题。
(六)完善资源配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增加教学资源投入,积极引进优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优质的教材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多媒体设备则可以提供更生动和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各类讲座和讨论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或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设立专门的讨论区或论坛,鼓励学生和教师就网络亚文化展开交流和讨论,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知识共享和传播。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奖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在网络亚文化引导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完善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亚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随着网络亚文化的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理性看待网络亚文化,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加强网络亚文化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只有落实精心设计的教育引导措施,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更好地抵御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参考文献:
[1] 何为.“佛系”与“躺平”:网络亚文化叙事逻辑及扬弃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2):66-79.
[2] 朱泽东.网络亚文化传播下“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引导[J].中国成人教育,2023(23):30-35.
[3] 孙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9):20-23.
[4] 谷学强,刘鹏飞.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7(6):41-46.
[5] 王亚洲,韦东增.浅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高校的引导路径[J].公关世界,2023(3):74-76.
[6] 贾文静.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领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72-74.
[7] 周耀宏.亚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三个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19-22.
[8] 马晓娜.网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1):34-38.
[9] 石洁.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三全育人”建设为背景[J].新西部,2023(5):186-189.
[10] 肖唤元,赵翅景.自媒体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化解[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3,22(3):45-51.
[11] 王谦,李楠.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J].国际公关,2023(6):16-18.
[12] 叶建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品位·经典,2023(5):52-54.
[13] 谢静娴,安莹.亚文化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增效路径[J].品位·经典,2023(6):7-10.
[14] 王夫营,谭培文.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理论导刊,2017(8):32-36.
[15] 吴夕雨.网络亚文化土味短视频的世俗化逻辑与表演式呈现[J].新闻传播,2023(11):52-54.
作者简介 樊红霞,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