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对高校思政育人的赋能和模式探究

2024-09-19 00:00:00窦靓杜何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基于自身传播特征与传播优势,从诸多新型传播媒介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青年学生喜爱。为充分发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赋能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溯源研究法,归纳分析短视频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产生的影响,在看到短视频能够强化个体自我意识的同时,应关注短视频传播可能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塑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短视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指出存在高校对短视频育人新阵地开发不够、忽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知识考核而轻师生互动等问题。为发挥短视频传播对青年学生的积极作用,让短视频传播更好地赋能高校思政育人,文章提出以下策略:优化教育过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多方协同合作,打造良好的短视频育人环境;增强文化育人合力,借助短视频优势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应时代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高校;思政育人;亚文化;赋能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7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圈群文化视域下B站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SZC-069;2022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助项目“高校新媒体短视频育人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YZ2022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面对青年亚文化纷繁复杂的现象及青年群体对短视频的喜爱,高校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发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赋能作用。

一、亚文化及短视频概述

第一,亚文化研究缘起。亚文化这一概念由大卫·雷斯曼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在他看来,亚文化可以命名为小文化、副文化或者集体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局部性的文化形态,也是主流文化的衍生物。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部分,展示的是年轻一代独有的兴趣取向、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形态具有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第二,短视频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短视频最大的特性在于平民化和简易化[1]。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2]。巨大的用户规模隐藏商机,也吸引了众多资本参与。

第三,亚文化与短视频之间的作用关系。短视频主要以教育、学习、娱乐等为题材,其以碎片化的方式表现出“萌文化”“爽文化”“秀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特征,具有反讽、自嘲以及自我表现的戏谑、狂欢等风格特征。高校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以营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传播对部分学生的认知和思想产生了双重影响。因此,要深度分析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短视频能够强化个体自我意识

1.契合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

短视频创作呈现出平民化、日常化、社交化的特征[3],与大学生的个性创意和展示自我的方式密切契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短视频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2.拓宽大学生对外交流空间

短视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共享性,沟通交流的空间大大拓宽,学生可以拍摄、上传短视频,进而突破空间、年龄、职业等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推动其打造多元社会关系网络。

(二)短视频影响下部分青年可能出现的问题

1.精神文化消费削弱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指的是大学生在短视频传播中展示的自主性、创造性等。部分学生为适应短视频传播的特征,在虚拟环境中赢得群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失真,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媒体剥夺。

2.信息选择容易削弱部分学生的公共意识

公共意识是指个人的公共规范、公共利益、公共参与等意识,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短视频信息选择的个性化特点,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缺失多元认知,即陷入“信息茧房”,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

3.多元思潮可能造成部分学生价值与审美冲突

由于短视频传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因此面对部分粗俗浅陋的短视频时,部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审美偏狭[4]。

三、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短视频传播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优化思政教育工作主体关系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契合青年亚文化发展需要,还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5]。短视频参与主体之间是平等的,这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视频信息具有共享性,师生可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形成更紧密、持久的关系,这为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启示。

2.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举措

短视频传播具有灵活、便捷、及时等特点,不仅能够有效延伸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也能够满足青年亚文化需求,结合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3.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传播媒介是对现实环境进行建构的主体[6]。短视频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媒介支持和举措借鉴,高校可以利用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特征,因势利导,打造属于本校的短视频账号,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回应其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二)短视频传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高校对短视频育人新阵地开发不够

当前,部分思政教师对新媒体的重视不够,尚未将短视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青年亚文化有效引导有机结合,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认为短视频只有娱乐功能,对短视频这一育人新阵地的开发建设不够充分。

2.疏于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除课堂教学外,主要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不重视学生使用新型传播媒介的内在需求,对网络舆情引导监管不够。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忽视了对青年亚文化的正向发展引领。

3.重知识考核而轻师生互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采用笔试、论文等方式,然而定量化的测试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唯分数论”心理,教师在教学上与学生缺乏双向互动,讨论和利用新媒体在线问答等方面做得不足。

四、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更好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策略

(一)优化教育过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并改进教学模式。可以根据短视频分众传播特征,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不同专业学生的内在需求、日常习惯和接受特点等,推进思政教学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利用短视频的共享性和互动性,构建打破时空、单一教材限制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使文化资本具体化[7],使思政教育更加契合青年学生的亚文化需求。

(二)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国史国情、形势政策等为主,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理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理论搭配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实现最大限度的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专注力。此外,也可以将内容融入日常碎片化的短视频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大众化。

(三)多方位协同合作,打造良好的短视频育人环境

为打造良好的短视频育人环境,积极发挥青年亚文化的积极作用,需要政府、社会与高校协同育人[8]。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短视频等传播媒介的监管力度,互联网运营商应担负起社会责任,通过相关科技手段拦截含有敏感词、低俗话语的短视频内容。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开设相应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及青年亚文化。

(四)增强文化育人合力,借助短视频优势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注册短视频账号,并在评论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现师生之间的无缝沟通,推进短视频平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新载体。

(五)顺应时代要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9]。教师须深入了解青年对信息的内在需求,提升数字素养、数字技术运用能力[10],用价值赋能技术,防止青年大学生囿于短视频的“信息茧房”[11]。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此才能真正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向上发展[12],这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13]。对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时代,要更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紧密结合,在宣教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高校培养人才要顺应青年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将短视频传播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创新性工程、系统性工程抓实抓好,要运用好短视频传播优势形成健康、持续的高校思政工作传播合力[14]。

五、结语

新媒体已崛起为多元思想文化交锋的关键舞台,对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社交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亚文化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短视频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功能。同时,为应对短视频的碎片化、娱乐化、去中心化及同质化特点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潜在冲突,高校要创新开展融媒体传播,包括革新短视频的创作模式、传播机制及评价体系,以此传递正能量、加强凝聚力。不仅如此,还要确保短视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增加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的内容供给。此外,高校还需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探索话语体系的创新,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鹤翔.作为具身体验的短视频:本体内涵、时代征候与精神建构[J].理论月刊,2024(2):154-160.

[2]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3] 张冠文,梁欣.控制与俘获:平台在短视频沉迷现象中的角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1):98-105.

[4] 马中红.文化资本:青年话语权获取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3-57.

[5] 杨前蓉.浅析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79,243.

[6] 李京,原永涛.从“媒介表征”到“视频化生存”:短视频媒介实践的信息效应与秩序逻辑[J].东岳论丛,2023,12(44):44.

[7] 朱伟钰.“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J].社会科学,2005(6):54-56.

[8] 邱续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径[J].智库时代,2019(36):268,271.

[9] 陈海峰.“暴走漫画”的传播学解析[J].东南传播,2014(8):24-26.

[10] 王莎,王梦雅.高校“思政网红”的生成机制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4(1):94-99.

[11] 艾楚君,孙淑雅,马钰莹.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11):90-96,30.

[12] 袁立庠,童玮玮.网络恶搞现象的传播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2010(11):116-119.

[13] 陈世华,余思乔.走出效率至上的审美异化:短视频的加速逻辑与减速调适[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93-103.

[14] 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5-11.

作者简介 窦靓,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年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杜何琪,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