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信息过载、社交比较、虚拟与现实冲突等多重心理压力。为有效应对这些压力,文章提出一系列措施。第一,合理管理时间对减轻信息过载的压力至关重要,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第二,构建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关键,包括与家人、朋友、同学交流,以及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第三,要提高自我认知和培养积极的心态。通过自我反思和积极的心理干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学会正视压力、纾解压力。第四,除了个人层面的努力,体育锻炼同样重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体育锻炼能为大学生提供与人沟通和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减轻新媒体带来的孤独感和隔阂感。第五,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过载现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媒介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第六,平衡虚拟与现实,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有效应对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4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Y2023002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如信息过载、社交比较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显著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机制,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机制,有利于揭示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面对的特定心理压力与压力源,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实证基础[1]。深入剖析大学生运用新媒体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专家理解新媒体环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机制,有利于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与教育内容。例如,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相关培训等。同时,应持续更新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其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
(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大众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度,继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行动中来[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家庭、教育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家人可通过家庭中的深入交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使用新媒体的理念;教育机构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政府与新媒体企业可通过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多方关注与努力既有利于减轻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能为营造有利于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一)信息过载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过载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当今时代,数字信息急剧膨胀,大学生每天需要处理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学术研究、日常生活等方面,还涉及社交媒体中的各类动态更新[5]。这类信息严重泛滥,已超过大学生的处理能力,导致大学生的认知负荷过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甄别与消化。长此以往,易诱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弱化等问题,继而造成焦虑和压力加大等心理问题[6]。尤其是这些信息中存在的诸多负面内容,如谣言、悲观失望情绪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产生压抑与不安的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社交比较与自我认知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比较与自我认知不足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挑战。在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往往会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包括成绩、旅游经历和社交活动等,这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别人的精彩时刻相比较[7],从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长此以往,大学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降低,出现自卑甚至妒忌等心理,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抑郁、社交回避等问题[8]。另外,过多的社交比较也会歪曲个体对自我的理解,导致其过于注重外界评价而忽略自身实际需求与内心感受,这会进一步增加其心理压力与不满情绪。
(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新媒体环境下,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虚拟世界为人们逃避现实、表达自我提供了空间,其匿名性与自由性使部分大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身份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往往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仅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而且会弱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9]。长期沉浸于虚拟世界,甚至会使大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生活责任与挑战的心理,从而影响学业及今后的成长,引发心理焦虑。因此,解决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兼顾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有效管理时间与加强自我调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仅是信息过载导致的,还与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暴力等问题相关。要想有效应对压力,有效管理时间和加强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有效管理时间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学业、生活与社交三者间的平衡点,从而避免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10]。
自我调节包括制定合理的目标、控制自身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等,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拖延行为和缓解心理压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制定学习时间表和采用番茄工作法,大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预留更多的休息与娱乐时间,从而消解时间紧张、任务堆积带来的焦虑感[11]。此外,大学生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安排虚拟社交时间,避免被信息流和社交请求所淹没,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二)构建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构建并有效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有效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心理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系统涵盖家庭成员、朋友、同学、教师等多个社交网络,能够在情感、信息和实际行动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12]。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压力,与值得信赖的人及时交流,表达自己的困惑与情感,既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意见,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关怀与支持,这对减轻心理压力很有帮助。另外,积极参加社团、兴趣小组等线下活动,可以优化现实生活的社交体验,增强归属感,降低对虚拟社交的依赖[13]。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等心理健康资源,深入了解自身心理状态,有效应对压力。
(三)提升自我认知与培养积极的心态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是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重要策略。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以及潜在的心理需求等,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新媒体的过多依赖,进而调整自身行为及思维方式[14]。
同时,大学生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如懂得感恩、保持乐观和自我激励等,这可以使其在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或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15]。另外,要制定切实可达成的目标,并且为每个小成就欢欣鼓舞,增强自信心与满足感。
(四)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对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也可以有效释放情绪和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不管是参与集体球类运动,还是单独跑步、做瑜伽等,均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乐趣,缓解长时间使用新媒体应用带来的焦虑与疲劳[16]。另外,体育锻炼也能为与他人沟通合作、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减轻新媒体造成的孤独感和隔阂感等提供机会。所以,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保持身心健康和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提升媒介素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过载现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媒介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一,树立正确信息观,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的价值与功能,以免受到无用信息的干扰。第二,学会甄别与筛选资料,判断资料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真实与科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等。第三,提高信息使用效率,深入阅读、思考重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与此同时,应重视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保护,尽量避免在社交媒体中暴露过多个人信息,规避网络诈骗。
(六)平衡虚拟与现实,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面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大学生要学会平衡,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免对虚拟世界过分迷恋。制定清晰的目标与规划,把时间花在学习、运动、社交以及其他有用的活动中。其次,重视现实生活,和别人建立好关系。通过当面沟通与互动,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敢于正视并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形成顽强的精神品质。大学生平衡虚拟与现实,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诸多心理压力,包括信息过载、社交比较、虚拟与现实的冲突等。需要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使大学生通过有效管理时间与自我调节、构建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我认知和培养积极的心态、加强体育锻炼等,保持心理健康,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小舟.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探析[J].山西青年,2022(21):193-195.
[2] 吴元春.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J].公关世界,2022(19):106-107.
[3] 卢卫斌.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22-09-15(07).
[4] 田梦瑶.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147-148.
[5] 赵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4):146-148.
[6] 王歆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策略[J].公关世界,2022(14):176-177.
[7] 刘慧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西青年,2022(13):187-189.
[8] 孙翊馨,程晓燕,金雷,等.新媒体对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中介影响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0):40-42.
[9] 张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形式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3):80-82.
[10] 赵金梦.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教师,2021(27):3-4.
[11] 徐鑫,刘鑫,杨银念.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1(18):109-110.
[12] 李鑫,尚恩洁.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8(2):70-73.
[13] 马俊云,牟玉荣,石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与应对[J].高等农业教育,2017(5):93-95.
[14] 张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挑战与应对[J].时代教育,2016(19):106.
[15] 苏杰初.自媒体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的影响与应对之道[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1):108-114.
[16] 陈长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应对机制建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2):129-131.
作者简介 郭俊旭,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