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创作特色探析

2024-09-19 00:00:00罗靖文马佳乐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10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重要理念为切入点,真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文章从开阔的国际视野、年轻化的表达、艺术化的视听呈现、鲜活的外景案例等方面出发,对《中国智慧中国行》进行阐释。

节目具有以下特色:其一,邀请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发言、表演,充分展示节目组推动文明互鉴、深化文化交流的胸怀;其二,注重年轻观众的体验,着力在话语与表达形式上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其三,应用AR、VR、XR等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在节目中融入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其四,采取“行进寻访”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观念投射到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中。这有利于相关从业者把握节目创作规律,为其他类似节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109-04

2023年6月,《中国智慧中国行》在江苏卫视、北京卫视等10家省级卫视和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家重点网络视听平台播出后反响热烈,收视率屡创新高[1]。《中国智慧中国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口,围绕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10个能够体现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主题词展开。节目通过青年讲述、情景演绎、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以及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进行深入诠释和生动展现[2]。

清晰的理论性、高度的思想性、强烈的艺术性、鲜明的互动性,该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智慧独有的生命力,让受众充分领略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3]。该节目通过现代化的视听语言打造出经典诵读、聆听论述、钤印留存等庄重时刻,为观众构建起认知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的全新桥梁[4]。

一、从中国到世界:视野开阔,具备世界眼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作为一档具有国际视野的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将中国置于历史的、世界的坐标系中,充分展示了推动文明互鉴、深化文化交流的世界胸怀[6]。在节目中,制作团队精心设计文化溯源环节,特别邀请了享有“汉字叔叔”美誉的理查德·西尔斯,以其对汉字文化的深刻理解,为观众解读了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同时,节目组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坚持每期邀请国际专家和青年代表,让他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发言、表演,这无疑体现了中华文化所汇聚的人类故事和世界眼光。

《中国智慧中国行》每集的时长约57分钟,10集节目中外国嘉宾共出现38人次,平均每集有大约4人次的外国嘉宾参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的思想在节目中相互碰撞,既有对中华文化智慧结晶的自我阐释,又有对中国故事的他者建构,使节目兼具本土关怀与世界眼光。

外国嘉宾由外国专家学者和外国青年代表构成。一是外国专家学者。参与主讲的外国嘉宾有专门从事汉学研究的外国学者,例如分别来自英国与俄罗斯的青年汉学家寇哲明、汉伊理,汉伊理也是中山大学的特聘研究员;还有研究历史的外国学者,如美国昆山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费嘉炯;以及参与翻译工作的外国专家,如外文出版社的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等。作为外国主讲嘉宾,学者发言多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近代中国革命认识、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此外,节目还坚持每期邀请“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对主题词的文字起源和演变故事进行追本溯源,向国内外观众生动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嘉宾构成、高质量的话语表达,打破了以往“自说自话”的局面,充分保障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严肃性与权威性。通过外国专家学者的参与,节目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为观众提供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从而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凸显了多元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

二是外国青年代表。其中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青年代表共4人,来自玻利维亚、刚果、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代表共11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青年代表的参与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使世界各地的观众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而且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在节目中,法国青年爱黎谈到了她对苏东坡诗词的喜爱,并用法语为观众深情演唱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跨越时空和语言的演绎,不仅展示了中外文化无远弗届的强大魅力,也彰显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刻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占据着超过70%的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智慧中国行》节目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构成了外国青年代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和发言不仅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和视角,也增强了节目的代表性和多元性。例如,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王晓乐在节目中坦言,“我们国家如今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的贡献”,不仅表达了对中国援助的感激之情,更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中坦两国间悠长深厚的友谊。同样,孟加拉国的希姆、老挝的李东、津巴布韦的安妮等发展中国家青年代表的发言,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帮助周边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决心与底气。

二、从传统到现代:创新表达,解读文化命题深入浅出

电视理论节目要将抽象的理论传播给观众,其表达方式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来考虑[7]。《中国智慧中国行》关照年轻人的需求,力求在话语与表达形式等方面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节目邀请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携手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古语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深入浅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历史流变展现给观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促进其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和发展。

年轻化表达增强了节目的亲切感。节目充分考虑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着力在时态、语态和思维方式等维度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8]。在第四集《革故鼎新》中,青年汉学家汉伊理在回答青年代表有关“革故鼎新”内涵的提问时,巧妙地运用年轻人耳熟能详的《功夫熊猫》作为示例,凭借通俗化的语言深刻诠释了“革故鼎新”中蕴含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仅展示了节目的年轻态,还成功地传递了古老思想的现代价值。此外,为进一步彰显青春的感召力,节目组特别邀请了B站“UP主”创作了一首说唱风格的同名主题曲,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10个古语融入整首歌中,为原本稳重大气的理论节目增添了几分潮流酷炫的味道。歌曲中,古典乐器与现代乐器的完美融合,体现了5000年中国智慧的精髓,使节目与当代潮流结合更加紧密[9]。

嘉宾、青年积极互动促进了理论节目通俗化。主讲嘉宾是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专业解读能够保障节目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例如,在第一集《天下为公》中,主讲嘉宾大卫·弗格森与学生代表刘铭宇就孔子的“天下为公”理念与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概念的异同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卫·弗格森先生精辟地指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有限的民主,而‘天下为公’则追求天下为所有人共享”。这种来自专家的权威解答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使节目内容更加深刻。青年代表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分享观点,不仅使自己的声音成为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为节目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和多元的视角[10]。在第三集《为政以德》中,青年代表刘一醇从文物豳公盨上的铭文出发,展开对中国古人德治追求的溯源分享。随后,主讲嘉宾沈湘平带领观众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详细阐释了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的深刻内涵,进而引发了在场青年代表们关于德治与法治的深入讨论。青年代表与主讲嘉宾抽丝剥茧,使原本艰深晦涩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三、从技术到艺术:技术革新,呈现内容艺术化

近年来,得益于AR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电视节目在表现形式和交互体验等方面均取得了质的飞跃。《中国智慧中国行》充分利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等新技术,给观众带来了具有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此外,摄制组还巧妙地将诗词歌赋、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节目,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与美的享受[11]。

新技术赋能中华文化的跨时空解读。节目制作团队应用AR、VR、XR等新技术,搭建出沉浸式的虚拟场景,给观众带来一次具有沉浸感的时空之旅[12]。在《天下为公》一集中,制作团队巧妙地运用XR技术,将观众带入春秋时期,让他们仿佛亲历鲁国蜡祭大典的盛况,体验了一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彩之旅。富有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搭配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富有内涵的对白,不仅生动展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还凸显了节目古今交融的特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审美。而在另一场舞蹈表演《反弹琵琶》中,节目组精心还原了敦煌112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场景,将这一沉睡千年的艺术瑰宝唤醒,呈现在现代观众的眼前。精美的虚拟场景与舞者们灵动飘逸的舞姿相互映衬,使观众完全沉浸于莫高窟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之中。

传统艺术元素增强了理论节目的观赏性。通过精心整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节目舞台设计采用了我国古建筑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为主要视觉元素,搭配宽40米、纵深36米的空间,体现了节目在视觉呈现方面的宏伟、庄严之美[13]。这种设计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也为节目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在舞蹈朗诵表演《蜀道难》中,朗诵者杨彦凭借对经典诗词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演绎,成功还原了诗人李白的形象。通过与大气磅礴的民乐团完美配合,以及年轻舞者们洒脱不羁的舞姿,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巴蜀地区山势险峻的场景。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还为节目后续的外景寻访环节做了铺垫。在《自强不息》一集中,外籍专家汉伊理联合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武术队共同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华武术”的精彩表演。其中,汉伊理博士精心挑选了八卦掌、太极拳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功夫进行表演,既彰显了中华武术在形态、神韵方面和谐统一的美学特征,又突出了中华武术文化跨越国界的强大感召力,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

四、从理论到实践:案例鲜活,立足国情实际

理论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的专门进行理论宣传的节目,是教育性节目的一种[14]。在理论节目的创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是将“高大上”的理论内容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使之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充满“烟火气”。

《中国智慧中国行》巧妙地将理论阐述与故事讲述融合,从抽象的文化观念出发,投射到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中,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直观展现给观众。节目采取“行进寻访”的方式,6个摄制组分别前往北京、上海、重庆、浙江、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拍摄案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三集《为政以德》中,西藏墨脱县的援藏干部们跨越千里,前往雪域高原,在险峻的山崖上修建了一片足球场,为当地孩子们实现了足球梦。从援藏干部梁丽珊的采访中,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山顶足球场的施工难度,也为足球运动给这座边境小城带来的活力感到欣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一理念在南京仙林街道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自2010年以来,仙林街道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通过网格化管理,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矛盾纠纷,成功打造了“枫桥经验”的城市版。这种基层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服务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提升了满意度。又如,在展现“天人合一”理念时,节目选择浙江安吉余村作为案例,生动展示了从“开石矿、办水泥厂,处处炮声隆隆、粉尘漫天”到“关矿山、水泥厂,复垦复绿、大兴旅游产业”的转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引领下,安吉县成功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三代塞罕坝人60年间前赴后继,将荒原变成林海的故事,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长期坚守环保阵地的决心。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也证明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绝不是停留在思想观念上,而是落实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中。

第四集《革故鼎新》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西藏林芝,在双动力牵引模式以及自动供氧技术的加持下,身披国槐绿的复兴号自由地飞驰在雪域高原上。针对过去客运列车平均时速低的问题,中国科研人员凭借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自主创新精神打破了技术封锁,实现了高铁技术的创新突破。如今,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坚定了我国开展科技自立自强工作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革新的品格。《中国智慧中国行》片名中的“行”字突出了节目的特征之一,即行走祖国大江南北,以鲜活感人的事例、真实直观的影像、通俗易懂的解读,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为原本艰深晦涩的理论讲述增添几分实践力度与情感温度。

五、结语

中国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兼具本土关怀与世界眼光,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共同探讨和交流,激发思想的火花;关照年轻人需求,着力在话语和表达形式上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应用AR、VR、XR等新技术搭建虚拟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古代,实现了理论深度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采取“行进寻访”的方式,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作为一档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的电视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通过深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流变,穿透了传统智慧在人们心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生动地阐释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整档节目无论是内容、理论创意、思想深度,还是形式表达、整体呈现、现场视效,都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是一次以电视融媒体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 闫松.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开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6-20(01).

[2] 刘先春.把握“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深刻意蕴的三重维度[J].宁夏党校学报,2023,25(4):5-15.

[3] 张步中,董银娥.时代之问中国之答:电视专题片《新时代》创作特色探析[J].电视研究,2022(11):38-40.

[4] 杨乘虎.《中国智慧中国行》:推动文明互鉴的艺术实践[EB/ OL].光明网,(2022-10-25)[2024-03-21]. https://news.gmw. cn/2023-07/02/content_36667900.htm.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1).

[6] 刘辛,顾慧敏.专家学者共议《中国智慧中国行》:将中国放在历史的、世界的坐标系中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EB/OL].荔枝网,(2023-06-18)[2024-03-21]. https://news.jstv.com/a/2023-0618/1687098537877.shtml.

[7] 熊若愚.增强电视理论节目吸引力研究述要[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5):121-124.

[8] 杨明品.《中国智慧中国行》:深入解读“第二个结合”的电视理论节目[EB/OL].江苏音乐台,(2023-07-05)[2024-03-21]. 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TQxMDQ1OTYwMQ==∣= 2650881807&idx=2&sn=b8e1d98e9095f33ec27ca68fb0-828e24&chksm=67db8fb150ac06a7ddef1930deff6f3394f7a0090ae8bb243cf9ec9e881ef7b4c8307497843d&scene=27.

[9] 顾倩颖.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传统与新潮交融以文化人展现中国智慧[EB/OL].荔枝网,(2023-06-23)[2024-03-21]. https://news.jstv.com/a/20230623/4ae7c474e983423b920e-65ae4946b470.shtml.

[10] 许莹.电视理论节目也能拍得生动鲜活[N].文艺报,2023-06-21(04).

[11] 大型通俗电视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开播仪式在京举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7):3.

[12] 顾倩颖.新技术赋能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跨时空解读中华文明[EB/OL].荔枝网,(2023-06-26)[2024-03-21]. https:// news.jstv.com/a/20230626/f9be57797a5149958fc5653db01ab69c. shtml.

[13] 葛莱.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实践路径:以《中国智慧中国行》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1):101-105.

[14] 郭敏.以创新表达,筑理论桥梁: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的特色[J].青年记者,2019(32):81-82.

[15] 张琰.《中国智慧中国行》:6个摄制组行程10万公里让理论传播更鲜活[EB/OL].荔枝网,(2023-06-20)[2024-03-21]. https://news.jstv.com/a/20230620/b4481a04588045eb85234225eda76cd7.shtml.

作者简介 罗靖文,研究方向:国际传播。马佳乐,研究方向:健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