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探究

2024-09-19 00:00:00涂俊礼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可行的突破路径。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理论归纳等方法,文章发现新媒体为党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显著增强了传播效果。然而,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给党史文化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创新不足、与传播受众缺乏互动以及党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弱化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首先,应加强专业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创新,注重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策划,同时结合新媒体特性创新形式,以提升用户体验;其次,提高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优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引导受众深度参与;最后,进一步强化党史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受众。科学实施这些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党史文化,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党史文化;新媒体技术;传播效果;现实挑战;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D239;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56-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2400410324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然而,新媒体环境的错综复杂,也为党史文化的有效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珍贵记录,还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文化不仅连接了历史与未来,还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纽带、激发爱国情感的催化剂,也是重要的红色基因载体。新媒体时代,提升党史文化传播效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现实困境以及可能的突破路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愈发显现出对媒介的依赖。以往,党史文化主要依赖文字和图片传播,然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其传播载体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今,党史文化不仅能通过文字、图片等传统媒介形式传播,还能借助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多元化新媒体渠道展现。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党史文化的传播路径,更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使更多群体能够接触、了解并深入感受党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极大地提升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一)拓宽传播渠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1]在传统媒体时代,党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有限的载体,传播范围受到较大限制。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党史文化的传播渠道得到拓宽。

首先,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大的用户基础成为党史文化传播的新领域。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党史文化内容能够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迅速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转发。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党史文化在短时间内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党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短视频平台以其短平快的特点,成为党史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短视频平台具有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压缩为易于接受的碎片化内容的独特优势[2]。其时长一般为几分钟,甚至以秒计,无疑大幅降低传播受众的时间成本,极大地激发用户对党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用户参与度和分享意愿。

最后,在线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形式,为党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凭借即时性、互动性及大范围覆盖的特点,在线直播能够迅速聚拢大量观众。这种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传播能效。

(二)扩大传播受众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极大地拓宽了党史文化的覆盖面,使党史文化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一变化不仅增强了党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传播带来了更深远的内在价值。

首先,新媒体受众覆盖面广,不受地域、年龄和职业等因素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轻松获取党史文化信息[3]。这种新兴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使党史文化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触及每一个有了解意愿的个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无数智能手机用户成为潜在的党史文化学习者。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使传播受众的主动性更强。在新媒体的互动环境中,党史文化的传播活动已逐渐转变为一种双向、多向的沟通过程,依托新媒体平台提供的留言、评论、分享等功能,受众能够直接向传播主体或其他受众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和态度,形成多层次的互动模式。

最后,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也为党史文化的精准传播提供了可能。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精准锁定用户的阅读偏好,实时跟踪其互动行为,运用机器学习和用户画像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以此掌握用户的喜好特征,并据此推送相关的党史文化内容。这种精细化的内容分发机制,不仅能有效定位党史文化的传播受众,还能够增强传播受众对党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强化传播效果

新媒体以其多元性、个性化和即时性等特点,为党史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显著强化了传播效果。这不仅体现在受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上,还体现在党史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深入影响和传播广度上。

首先,新媒体的多元性使党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内容以视频、图文、H5等不同形式呈现[4]。随着受众参与度的提高,党史文化内容的传播力显著增强。

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党史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有效。在数据层面,新媒体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用户互动情况,并快速评估党史文化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并据此调整传播策略。这种数据驱动的传播模式,确保了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即时匹配。例如,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能够通过观看次数、互动比率来定位受众的兴趣点,并以此为依据优化后续内容的推送方向和形式[5]。

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手段,为修正信息传播中的偏差提供了便利。党史文化传播主体通过实时监控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及时发现并回应错误解读或质疑,防止错误信息的扩散。

二、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为党史文化的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给党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现实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关乎内容创作、平台运营以及受众认知等多个维度。

(一)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创新不足

在新媒体环境下,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在党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目前市场上专注于党史文化传播的专业性新媒体平台数量相对匮乏,且多数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些平台往往简单地“将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上的内容照搬至新媒体平台”[6],缺乏针对新媒体特性的深度整合与创新呈现。

从内容策划来看,一些新媒体平台在党史文化的传播上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为获取更多的用户关注和点击率,有的在策划时更关注内容的娱乐性和即时性;有的为了适应用户的阅读习惯,对内容进行缩减;有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歪曲历史。这些做法不仅弱化了党史文化的权威和教育意义,还可能对党在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在形式创新方面,一些新媒体平台缺乏创意和想象力。尽管新媒体为党史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形式,但仍有诸多平台尚未有效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和创意方法,以至于内容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7]。一些平台仍旧依赖传统的图文结合形式,鲜少通过视频、交互式图表或者数据可视化等手段生动呈现党史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用户体验也是影响新媒体平台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故宫淘宝[8]、“会宁大会师”微信公众号[9]等,在丰富内容与提升用户参与度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提供贴合用户期待的体验上尚存不足。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优化用户界面(UI)设计,改善用户交互(UI)流程,并确保内容质量与服务品质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二)互动性不足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显著优势之一,然而在党史文化的传播实践中,这一优势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多数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党史文化时,忽视了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导致传播效果受限。

许多新媒体平台习惯采用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呈现党史文化内容,即平台发布内容,受众被动接收。这种单向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参与感的需求,更难以有效传承党史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价值。受限于平台功能和运营策略,很难基于受众反馈信息有效调整和优化传播内容,使得传播效果得不到实时反馈和及时改进。

受众对党史文化内容有一定兴趣,但新媒体平台往往未能找到将这种兴趣转换为深度参与的有效机制。实际操作中,尽管一些新媒体平台尝试通过添加评论、点赞、转发功能来实现双向互动,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内容探讨和交流,无法满足受众对思想交锋和理论探究的需求。

新媒体平台对受众需求有所忽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受众展现出更为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10]党史文化传播理应根据受众的兴趣、需求进行精准推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然而,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互动功能难以全面覆盖受众的多元需求,导致传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三)价值引领作用弱化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繁杂性和娱乐化倾向愈发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构成挑战[11]。部分新媒体平台在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的过程中,往往过度关注表面形式而忽视党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新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受众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数据显示,在每天产生的新媒体内容中,有深度的党史文化内容所占比重远小于娱乐和社会热点信息。通过算法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导致他们更多地接触到即时满足需求的轻松娱乐内容,而非要求深入思考和感悟的党史文化内容。分析数万条微博推送内容后发现,轻松娱乐类内容的平均点赞数和转发数远高于党史文化类内容,说明后者在受众中的传播力和引导力确实存在被弱化的情况。

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价值引领作用。对比几个主流新媒体平台,发现与党史文化内容相较,娱乐性内容更易获得较高的用户互动频次,因此更容易被算法推荐系统捕捉,实现快速传播。反观党史文化内容,其深度和严肃性导致用户自发互动次数远低于轻松娱乐的内容,进而降低了它们在用户信息流中出现的频率。这样的算法推荐机制直接影响了党史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研究还发现,用户遇到党史文化内容时,在评论区深入讨论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内容,尽管它们的初期传播范围相对较小。这表明,如果新媒体平台能够调整算法机制,不只基于用户的即时点击反应,而是赋予重要文化内容更多的推荐权重,可能会有效增强党史文化内容的价值引导作用。

三、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突破路径

新媒体时代,党史文化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强化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加强专业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深化党史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呈现,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同时,增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也是增强党史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强化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确保其在信息繁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是推动党史文化新媒体传播深入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式推动党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效传播。

(一)加强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建设

专业性新媒体平台作为党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强化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拓展传播深度和广度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境下,这些平台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党史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首先,必须认识到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在党史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它们不仅为受众提供精准、全面的党史文化信息,还拓宽了党史文化的传播渠道,大幅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为传播范围的扩大,还体现在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深远影响上。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应该鼓励和支持更多具备专业性和创新性的新媒体平台参与到党史文化传播中。这些平台需要具备深厚的党史研究背景和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能够深入挖掘党史文化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背景,以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方式将党史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

其次,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应注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还体现在传播形式的创新上。例如,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2],可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传播模式,为受众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体验方式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党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坚守党史文化的核心价值,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就要求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在运营过程中,既要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又要严格遵守党史文化传播的伦理和规范,坚决抵制任何歪曲、丑化党史文化的行为。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包括资金、政策和技术等多个方面。资金上,可以通过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为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政策上,应出台有利于专业性新媒体平台健康发展的法规制度,为其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技术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平台的传播效率和互动质量,从而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在党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党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强化受众对党史的理解和认同,新媒体平台应着重提升互动性和受众参与度。

互动性是现代传播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互动性不仅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有效强化党史文化的传播效果[13]。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精心设计互动环节和活动,以吸引更多受众参与。

首先,平台可以通过问答、讨论、投票等多种形式,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党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问答环节,可以邀请党史专家或学者进行在线解答,针对受众的疑问进行详细解释,这样既能拓展互动深度,又能深化受众对党史文化的理解。同时,通过投票决定党史文化主题的网络直播内容,可以让受众直接参与传播内容的决策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其次,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特点,平台还应构建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受众的反馈和疑问。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可以设立专门的互动栏目或客服通道,收集并回应网民对党史文化的咨询和疑问。这种即时的互动方式能够确保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执行过程中,新媒体平台可采用智能客服辅以人工审核的模式,确保对受众问题的及时回复和准确解答。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归纳和总结受众关心的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史文化传播活动。例如,根据受众的搜索热度和讨论话题,可以策划相关的专题讲座或在线问答活动,邀请党史专家深入解读,从而显著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等,也可以成为党史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播放党史文化主题的直播活动,并利用弹幕功能与观众实时互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还能有效增强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强化价值引领作用

新媒体时代,党史文化的传播尤为重要。党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珍贵记录,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体传播中,必须始终强调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引导受众以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过去、理解现实、展望未来[14]。

首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党史文化时,应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党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和时代价值,这些都是引导受众正确看待历史的有力指引。通过提炼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向受众传递其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受众的历史认同感,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15]。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党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新媒体平台还应强化正面引导和主题教育。通过定期发布党史知识测试、优秀党史学习案例分享等内容,引导用户自觉学习和传播党史文化[16]。这种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受众对党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在新媒体传播党史文化时,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党史文化与当前发展现实紧密结合,可以让受众在实际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党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种结合需要拓展内容深度和广度,例如,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关切,将党史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案例相结合,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剖析,让受众更直观地理解党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后,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党史文化时,应始终保持严谨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加强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确保所传播的党史文化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导传播受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党史文化传播处在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时间点。本文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以及可行的突破策略,旨在为党史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发现新媒体技术为党史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的天地。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化特性,显著增强了党史文化的传播效能,使其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这不仅体现了新媒体在党史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还彰显了其在社会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专业性平台创新乏力、互动性不足以及对党史文化核心价值的忽视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加强专业性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建设,增强传播的互动性,以及重塑和强化党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些策略旨在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推动党史文化的高效、精准传播。

展望未来,研究将继续关注新媒体与党史文化传播的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和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党史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贡献绵薄之力,期待未来更多学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共同推动党史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际唐,肖祥生.论新时代党史文化传播[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5):129-133.

[2] 李琴.短视频在新媒体中的运用[J].新闻文化建设,2024(4):26-28.

[3] 陈晨,党一邦.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J].文化产业,2020(17):73-74.

[4] 苏炜,段雨旋.网络新媒体的新型传播功能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8(3):36-39.

[5] 周璐.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助力主流媒体发展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3(17):41-43.

[6] 周婵.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68-69.

[7] 周颖.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路径研究:以厦门高校为例[J].吉林教育,2023(32):37-40.

[8] 袁大红.故宫文创的品牌传播方式研究[J].传媒论坛,2023,6(11):55-57.

[9] 许宪隆,刘纯.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与方式选择:以宁夏同心红军西征纪念园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2):1-6.

[10] 丁智慧,李欣宇,管明龙. 5W传播模式下红色场馆党史教育功能开发路径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1):53-55.

[11] 高利.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史教育高质量教学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6):189-191.

[1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1(5):4-13.

[13] 邓喆,张丽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媒体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特点、经验与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2):146-153.

[14] 王卫才.新时代网络新媒体生态现状分析及其治理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2,14(3):77-81.

[15] 孙玉梅.浅论加强党史文化载体建设的价值着力点[N].山西科技报,2024-02-20(B07).

[16] 张嘉欣.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研究[J].文化产业,2022(13):1-3.

作者简介 涂俊礼,副教授,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