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媒体技术的《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2024-09-19 00:00:00余静吴虹孙炜唯吴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中医香疗学》是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和融媒体技术特点,基于《中医香疗学》课程特点和中医药文化传播问题,采用传播学分析方法,提出教育产品研发策略:以市场为导向、教育需求为核心,打造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内容;以融媒体技术为基础、整合拓展为手段,构建多维度的数字教育资源;以推广传播为目标、政产研学为依托,共建协同创新的供给生态等。文章分析中医药文化与技术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供给路径,为创新中医药文化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提供新思路,提出将《中医香疗学》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健知识转化为适合国际传播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从而在融媒体时代使中医药文化通过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走出去”,创新中医药文化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

关键词: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融媒体;供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4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面向数字化发展的中医药教育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与供给研究——以《中医香疗学》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B144;2021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守正创新理念的中医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XYJG-2021-173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刘锦在2020年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上致辞时提到,中国将“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工具”。

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点着手,基于《中医香疗学》课程国际教育产品的开发,分析中医药文化与技术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供给路径。

一、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和特点

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分析,首先从产品的消费属性和公共产品的标准入手。对于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教育服务就是产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就有一定的交换价值。从消费性能看,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消耗智力生产出适合不同教育对象需求的、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育服务;而消费者通过购买教育产品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这是符合产品消费属性的,也说明教育产品属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1]。

同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能产生溢出效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而教育知识,包括教育理论、学生成长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编制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实验与信息技术,也具有极强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性质[2]。

当今社会,数字教育不断发展,教育产品或服务的外部效应绝不局限于某个团体或个人。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认为“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例如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会产生一些有关如何最好地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新思想。如果这些新思想进入社会的知识宝库,从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那么这种思想就是教育的外部效应”。

高等教育产生的最新知识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等会对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这又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结合来看,高等教育产品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混合体,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无形性,形式上是一种服务,但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多重性,产品服务的对象因目标受众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有标准型课程、短k3A+spGC3NaZh2x9SLSKPg2XD2UYBp+1+FyypaC7o4c=期培训课程、文化类产品、娱乐类产品等;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长效性,不仅提供即时满足,让受教育者有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也能提供延时满足,对受教育者的生活、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基于融媒体技术的《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研发

(一)《中医香疗学》课程特点和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香疗学》是中药学国家一流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面向医学院校学生、留学生、中医孔子学院学生开放。我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的总和。同时,香薰精油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消费品之一,深受各国年轻人的喜爱。因此,《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传播基础。

《中医香疗学》在实际传播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海外传播研究数据不足。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政策、举措、方法以及中医药翻译策略和体系构建上,针对海外本土传播现状和发展的研究资料很少。因此,无法掌握海外市场对中医香疗的认识度、接受度等。二是课程双语内容散碎,不成体系。《中医香疗学》作为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资源非常丰富,也有一些如动画、微课程等数字双语资源。但这些双语资源多是散碎而不成体系的,缺乏统一的标准[3]。三是中医香疗学语料库和话语体系有待建立。国内现有的中医翻译语料库仅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的中医英汉平行语料库、江西师范大学创建的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平台、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的中医经典文献平行语料库,这些都是针对中医整体方向的双语语料库,针对某一个分类如中医香疗学的小型语料库研究很少。

(二)基于融媒体技术的《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研发策略

随着新兴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在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课程的边界,将多元化的数字教育内容和实际教学需求相结合,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总体设计[5]。

1.以市场为导向、教育需求为核心,打造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内容

高等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要对其投放的市场有准确的认识,产品市场分析和需求侧调研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了解市场上同类教育产品的投放时间、数量、形式和市场反馈,避免出现同质化和反响不佳的情况。其次要明确开发的产品是给谁用的,受众是谁,这是最核心的内容[6]。

教育产品内容的开发必须以市场消费主力的需求为出发点,应调研受众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常用的学习平台,并根据核心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多元的教育产品。

《中医香疗学》课程产品将市场受众大致分为医学院校学生、留学生、中医孔子学院学生、海内外商家等几种类型。国际慕课(线上)以课程方式面向全球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习者;系列短视频科普类产品面向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全球学习者;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面向医学院校学生、留学生、中医孔子学院学生;短期培训类课程面向海内外商家[7]。

2.以融媒体技术为基础、整合拓展为手段,构建多维度的数字教育资源

在融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扩展和叠加知识内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语料库/数据库、习题库、AR/VR产品、阅读APP和融媒体互动教学平台等[8]。

首先,《中医香疗学》课程的数字教材开发应该是多维度的。数字教材的开发应该在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基础上,抽取、衍生和重构知识点,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章节划分、重难点阐述、辅导策略和习题设置方式,甚至采用不同的文字排版和美术设计,使不同用户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9]。

课程类型的开发也需要多维度展开,从传统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到中医香疗系列微课的制作和VR课件开发。根据认知规律,运用融媒体技术,将原本的课程知识点模块化、碎片化,可以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沉浸式情境创设,使原本对海外用户略显枯燥、抽象的中医香疗知识可视化、具象化,在优化知识呈现效果的同时提高交互性[10]。课程习题库的设计也可以结合融媒体技术,不仅仅限于文字讲解,还可融入视频、多媒体甚至VR讲解,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讲解[11]。

3.以推广传播为目标、政产研学为依托,共建协同创新的供给生态

中医药数字产品的开发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借助融媒体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优势,推动数字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就应该汇聚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的核心优势,形成一体共建的高等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生态[12]。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强化政策引导作用,重视对数字产品的标准设置,协调多元主体推动教育数字产品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将设计研发的《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给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对外交流或培训类产品使用,形成双向服务。

教育企业应着力强化对数字教育产品核心技术的攻关,在学情分析、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等方面供给优质教育产品,赋能教育创新发展[13],包括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知识追踪等学习者特征的挖掘技术,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路径规划等智能学习干预关键技术的研发等[14]。同时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凭借专业的市场调研和运作能力,因地制宜地设计《中医香疗学》“走出去”方案,设计出有良好接受度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

科研单位应该发挥自身研究专长,深入分析中医药类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过程,找到其存在的问题,凸显其优势,提高应用成效[15],从理论创新、实践研究等方面为《中医香疗学》教育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理论支持和精准测评。通过信息互联、跨媒介融合,学习可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应从教学改革的实践问题出发,修正教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模式,加强教育实践效果反馈。

三、结语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参与国际治理能力的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多边机构的合作,扩大了教育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本文以教育产品的属性特点研究为基础,立足融媒体技术,提出将《中医香疗学》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健知识转化为适合国际传播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通过打造多元教育产品内容,构建多维度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协同创新的供给生态来丰富中医药文化类国际课程供给。

参考文献:

[1] 张民选.疫情下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世界危机与中国行动[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2):3-15.

[2] 司高丽.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杂志,2023,64(3):321-324.

[3] 司高丽.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医学报,2023,38(2):287-292.

[4] 何严.新时期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概述[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76-77.

[5] 郭振欣.融媒体时代教育数字出版产品发展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3):188-190.

[6] 王一岩.智能教育产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构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6):39-46.

[7] 张杰.中医药文化在养生特色小镇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0(5):36-38.

[8] 白雪梅,顾小清,尹欢欢,等.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实践路径、感知理解与现实困境[J].电化教育研究,2022(4):77-84.

[9] 韩雪童.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技术曲解、本源廓清与突围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6):25-31,60.

[10] 张立新,来钇汝,秦丹.智能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与权衡[J].开放教育研究,2022(3):67-72.

[11] 赵娣,周亚东,李卓.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157-1159.

[12] 钟俊,林国清,王明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1,16(11):99-103.

[13] 谭备战,荆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融入东南亚发展的困境与应对路径:以马来西亚为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2):99-103.

[14] 钟俊,张丽,黄艳彬.后疫情时代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171-177.

[15] 张静,卢德春.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海外受众接受意愿的实证分析[J].科技传播,2024,16(9):162-164.

作者简介 余静,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传播学。吴虹,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医翻译学。孙炜唯,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吴莹,研究方向:中医药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