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浪潮下,具有交互性、普适性特征的自媒体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忠实使用者,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习惯养成以及价值取向深受自媒体平台的影响。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素发现,高校育人环境出现深刻变化,如主体交互性增强、介体灵活性增强以及环体开放性增强。而自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育人主体失职与失责、育人内容失序与失衡、育人空间失守与失声等困境。基于此,深入了解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契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文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对策,通过打造“自媒育人”共同体、实现“全程育人”的有机衔接、注重育人空间的多维拓展等路径,不断探索自媒体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高校育人主体、内容和空间进一步发展,让大学生学会在信息化时代辩证看待和理性分析事物,明辨是非。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方法创新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教育;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34-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研究——落实‘四环达标’工作法 打造‘五育并举’大熔炉”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059;2023年度太原科技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项目“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清廉文化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YB202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当今时代,互联网助推自媒体迅猛发展,高校育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全新挑战。如何顺应自媒体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自媒体迅速发展,其凭借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在保存和延续既有教育模式的同时,育人环境也因自媒体的渗透发生显著变化。作为一种媒介概念,“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2]。
(一)主体交互性增强
传统的思政教育倡导“教师主体”、奉行“单向灌输”、强调“理论学习”,通过“传递接受式”教育学生。当前,具备自主性、个体化传播特征的自媒体,改变了高校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大众的信息发掘、信息传播、信息整合能力明显增强,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源头呈现多样化、离散化特征[3]。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具备开放即时的优势,给受教育者提供了便捷获取知识、资源、新闻等的途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是自媒体的忠实用户,其创造性、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掘,他们通过注册自媒体账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参与社会交往,这说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自媒体让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传统灌输法下的单向输出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提高师生的交流互动频率。
自媒体视域下,师生共生共存的关系进一步凸显。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主动占领自媒体网络育人阵地,掌握自媒体技术,注重依托自媒体平台加强思想引领,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实时互动、有效引导[4],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介体灵活性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支持[5]。
从载体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统载体有教学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当前,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变化,依托传统载体开展的思政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而作为一种新兴载体的自媒体,呈现出体验性、趣味化的传播特征,能以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呈现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分享、探讨、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自媒体整合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图文、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及时关注学生动向,做好舆情监控管理工作;依托多样化的自媒体推动校园文化发展。面对自媒体提供的更丰富的载体平台和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应,从而更有效地探讨观点和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自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载体融合[6]。
(三)环体开放性增强
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往往只能利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互动,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导致在分析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规律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支撑,育人成效不显著。自媒体时代,第四空间得以拓展,海量信息打破时空阻隔高效传播,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无缝交织重新定义了大学生的生活。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各种文化和思潮大量涌入,不少情绪化的言论掺杂其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自媒体为突破线下教育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新平台。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拓展育人空间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育人成效。
自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场域,有利于高校育人工作主客体角色关系的重构和介体、环体的优化。同时,作为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独特的传播模式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其面临育人主体失职与失责、育人内容失序与失衡、育人空间失守与失声等困境。
(一)育人主体失职与失责
单一化、形式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倍感枯燥[8]。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多样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和资源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发声更加便利,个性化表达不断输出,平等的话语环境让学生对虚拟社交产生显著的情感依附。
与此同时,很多教师一方面囿于过往的教育经历,求新求变意识不强,对新话题、新事物并不敏感,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对自媒体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等。在此情况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陷入角色认知的冲突之中。
当前,大学生纷纷涌进自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媒体素养与技能,发挥自媒体技术弥补教育、管理、服务等部门工作短板的优势作用,强化各育人主体之间联动育人的成效。
(二)育人内容失序与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拥有专门的运营者和管理者,加上教育者本身经验的前瞻性,为高校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争取了缓冲时间,思想政治教育不易被中断。但在自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思潮、舆论高度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挑战[9]。
面对信息传播全天候、持续性的自媒体,传统思政教育活动受时空限制等,暴露出短板。例如,高校思政工作高度依赖线下课堂,而寒暑假期间,大学生拥有更多上网时间,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接触纷繁复杂的信息,但由于缺乏监管和思政教师的引导,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打折扣。鉴于此,有必要利用自媒体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
(三)育人空间失守与失声
自媒体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自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分析其偏好,并精准推送内容,大量喜好相同、价值取向相似的人被聚集在一起,逐渐显现“圈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圈层化”,也使群体极化现象更为普遍。
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智还不够成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极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的思想品质,并在同质化信息的长期影响下形成思维定式和认同壁垒,最终逐渐与现实社会割裂。当前,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一些粉丝基础庞大但恶意引导大众的网络“大V”成为部分大学生追随的对象。受此影响,作为育人主阵地的高校所宣传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以及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因此,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青年学子强化价值认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举旗定向、把舵领航的作用[11]。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变化,运用自媒体平台深化思政教育实践,须打造“自媒育人”共同体,实现“全程育人”的有机衔接,注重育人空间的多维拓展,使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一)打造“自媒育人”共同体
高校的育人主体涉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多部门人员,而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要更积极地承担起育人责任,必须高效运用自媒体育人技术。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建构媒介认知能力[12]。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复杂化,要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高校可开展相关媒介素养专业培训、媒介素养课程,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理论水平,掌握当下媒介信息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形成基本的传播媒介知识结构,对自媒体的应用引起重视,鼓励思政教师将自媒体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有效运用自媒体资源打造精品课程,通过交互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整体联动效能[13]。引入专业人才,开发高校专属的App,并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和维护,加强所有教职员工在政策下达、实践反馈、问题交流、措施改进等方面的联动,做到职责明确和协同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还能推动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各类资源,增强各个环节的合力,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效果。
(二)实现“全程育人”的有机衔接
高校育人要关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掌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自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滴灌式教育,增强高校育人的实效性。
第一,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格局[14]。高校要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搭建家校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着力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生态,实现家校教育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示学生的在校情况,还可以定期推送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内容。例如,可以针对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给出合理建议,让家长及时有效干预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与家长视频,交流学生的在校日常,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第二,构建学段贯通培养模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性研究。首先,以网络问卷、数据收集等方式,聚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如将新环境容易引发大一新生焦虑的问题、大二和大三阶段由于凸显个性容易产生思想观念扭曲和学业懈怠问题、大四阶段出现的未来职业规划不明和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等,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有侧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实时跟踪监测育人动态,密切关注各个学段的变化和面临的潜在风险,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业提升,实现个性化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三)注重育人空间的多维拓展
自媒体时代,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多维拓展,使用者只有掌握该空间特有的传播规律,并在内容生产中融入相应特色,才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发挥该渠道的育人作用。
第一,线上和线下结合,打造网络育人环境。传统媒体时代,高校主要依赖线下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在自媒体时代,高校育人空间得以拓展[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创新性和时代感[16]。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技术,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在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理解程度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微课录制,打造精品课堂,这不仅有利于保存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第二,课内和课外结合,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及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将自媒体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专属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学生获取时事新闻、校园资讯、图书资源提供便利,让学生享受智能化服务,使自媒体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依托自媒体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第三,校内和校外结合,协同社会育人环境。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因此,高校要积极通过自媒体平台关注社会舆论,在审查网络信息和监测网络环境的同时,加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导,通过校园媒体积极发声。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自媒体时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拓宽高校思政育人思路,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逐步进行自我建构、完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张雪瑞.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J].现代交际,2014(2):214.
[3] 丁凯,宋林泽.试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134-138.
[4] 闫研.自媒体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3):140-144.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7.
[6] 牛炜焱.自媒体“逆特征”对职业院校师生交流的作用[J].新媒体研究,2018,4(21):47-49.
[7] 陈嘉迪,郑永扣.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路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6):129-136.
[8] 张孟.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囿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9(4):185-187.
[9] 徐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8.
[10] 赵明刚.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7):72-76.
[11] 侯宇慧.自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12] 刘淑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94-97.
[13] 刘冰.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1):34-37.
[14] 徐海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3):20-23.
[15]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4-87.
[16] 查显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3(19):4-7.
作者简介 朱江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向军,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晓霞,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