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信息获取和传播带来了深刻变革,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对媒体和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利用能力的关键手段备受重视。同时,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要求。目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础薄弱,尚未构建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在各高校普及的最佳途径。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剖析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缺位、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不足、理论研究薄弱、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
文章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高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媒介素养思政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教育应坚持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双向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媒体平台,全方位助力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30-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原创文化精品推广)“初心领航 乘风破浪——礼赞新时代红医精神”研究成果;2023年度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培根铸魂 以文化人”研究成果;2023—2024年度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新形势下青年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YB2354;2023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C04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上媒介素养普遍偏低,难以准确甄别不良信息,易对其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这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双重使命。
在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应引导教育工作者依托“大思政”格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都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将二者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一)媒介素养内涵及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2]。193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斯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文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3]。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并被纳入学生公共课程、列入正规学校教育大纲中,自此得到长足发展[4]。
1997年,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学术界、教育界和互联网企业开始探讨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批判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等。然而,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仅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而且多数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专业为新闻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相对陌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大学生对媒介的整体认知不足,对媒介的运用仅处于娱乐阶段
新媒体时代,传媒产业商业化和娱乐化趋势明显。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辨别和解读快餐化、低俗化网络信息的能力,因此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大学生倾向于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微信、QQ、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甚至在课堂上频繁刷新社交媒体首页。这表明大学生对媒介的整体认知尚不足,缺乏对媒介的深刻理解。他们对媒介的利用仅限于娱乐和消遣,没有意识到媒介的潜在价值和创造性优势,可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大学生媒介素养偏低,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足,容易导致思想混乱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部分西方国家试图利用其网络技术发达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其意识形态,意图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网络空间由此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然而,我国部分大学生尚未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由此可能导致思想混乱,对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认同产生动摇。
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受众人数少,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仅仅在部分传媒类、艺术类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仅仅针对新闻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通过自主接触网络媒介,以经验和个人直觉感悟培养自身媒介素养[5]。我国尚未构建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学生缺乏系统提升媒介素养的实践平台。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理念缺位,多数高校尚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且未将其纳入公共课程体系。多数大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的认知相对薄弱,因此媒介素养不高。大学生检索、整合和传播有效专业信息的能力普遍不足,缺乏辨识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与网络成瘾,甚至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偏离等。
第二,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基础相对薄弱,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也不够丰富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才从西方传入中国,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当前,学界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须加强相关研究。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进性和体系完整性,这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势条件。然而,目前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优势,深入探究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第三,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匮乏,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部分传媒类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由新闻传播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教师负责。未设立这两类专业的高校面临着专业师资匮乏的困境,因而无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从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尚未接受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教学能力亦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媒介并提升媒介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指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有效筛选、鉴别和应用媒介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满足其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一)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在个人基本素质中,最重要、最应优先提高的即思想政治素质,而信息时代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素质是媒介素养[7]。
网络信息的复杂多元易使大学生陷入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这会严重阻碍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有责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将媒介视为助力个人成长的工具。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可以学会甄别和使用信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传播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基本途径,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媒体平台涌现,信息形式多样,品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受到冲击,且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度降低,而网络文化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开始影响大学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和话语权受到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于复杂的新媒体环境。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媒介在属性、特点以及发展规律上各不相同,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适应自身的方式方法[9]。
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研究已相当成熟,并且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实践研究活动[10]。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理念推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师资力量也极度匮乏,以当前的教育条件难以构建独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优良传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素养教育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1]。
(一)加大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形成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以确保融合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高校不仅要加强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认知,还要在学生思想层面奠定基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平台,加强对媒介素养基础概念和重要性等方面的宣传,强化教师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同时,针对思政教师,应定期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培训,构建常态化的培训体系,以丰富其媒介素养知识储备。在学生层面,可以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如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侵蚀,增强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12]。
思政教师可根据时事建立媒介素养案例库,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挖掘校园内因媒介素养宣传受益的学生,作为典型,激励更多学生接受媒介素养培育。
(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具备高水平媒介素养的思政教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13]。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少,从零培养专业人才要历经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阶段,周期长、速度慢,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如何基于现有条件,通过增设专业学院、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是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4]。
对现有思政教师进行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至关重要。新任思政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应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元素,以提高其媒介素养。对于已有的思政教师,应在高校教师培养教育体系中加入媒介素养元素,实行定期培训、检查和评估。
高校应加强校内外协同配合,与传媒类、艺术类高校,地方党政部门等联动,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和业务指导,推动形成系统、全面、长期的媒介素养提升培训课程,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入。
(三)坚持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双向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教育离不开理论,更离不开实践。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基本原则,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得到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相应的教材与配套方案。教育部应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并实施相应的配套方案。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教材编写应侧重媒介基础知识、媒介应用规范等方面的道德教育。
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可以与传媒类高校、新闻媒体单位合作,举办媒介素养教育学术交流会,或让部分学生前往媒体单位实习,深入了解媒体工作,打牢实践基础。
此外,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媒体单位,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联合培养结束后,为这些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生间面对面交流,传授培养经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四)建立健全媒体平台,全方位助力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必然选择[15]。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媒体平台,包括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全国性网络思政平台,重点打造若干个高校思政类头部平台。也要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平台建设,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面向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传播主流思想和文化,也可以分享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资源,全方位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网络环境复杂,高校面临着多方挑战,比如西方国家借机进行文化侵略、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媒介素养偏低、沉溺网络;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比较薄弱等。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所需、使命所系、民众所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媒体环境变化时的一道必答题。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高水平媒介素养教师队伍,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探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冰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22.
[2]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32(5):23-29.
[3] 姜瑞娟.网络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分析:从网络新闻编辑受者与传者的双重角色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31-133.
[4] 刘亚飞.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2):27-28,163.
[5] 谭安捷.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闻传播,2018(18):89-90.
[6]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1.
[7] 罗国干.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218-220.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9] 胡忠青.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5(2):161-165.
[10]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9-32.
[11] 沈洋,谷松岭,鲍中义,等.挖掘校史档案思政元素 发挥档案育人重要功能[J].中国档案,2022(2):58-59.
[12] 赵梦舒.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3] 陈耀.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24-26.
[14] 吴俊.大学生媒介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97.
[15] 刘洋.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课程高阶发展: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传媒,2023(18):101.
作者简介 张林玉,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沈洋,副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