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成瘾、社交焦虑和信息过载等新型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因此,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包括适应新媒体挑战、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等。
文章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式单一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具体策略:首先,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与全人教育融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其次,优化教育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和新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多元化引进,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能力;最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周等,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2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双导制模式’育人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tsjh-2023-5-14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高校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社交方式多元化的时代。这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还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网络成瘾、社交焦虑、信息过载等新型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一)网络成瘾问题较为严重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娱乐途径。然而,过度依赖网络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的问题。他们沉溺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等,无法自拔。
例如,某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在游戏上,甚至熬夜玩游戏,导致作息紊乱、身体受损[1]。还有一些大学生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时刻关注他人的动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网络成瘾行为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减少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还可能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增加抑郁的风险。
(二)社交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新媒体的社交功能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子,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交压力。在虚拟社交环境中,大学生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担心被他人评价和嘲笑。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容易引发社交焦虑。例如,在社交媒体发布状态或照片时,许多大学生会反复斟酌措辞和筛选照片,以呈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2]。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往往让他们感到疲惫和不安。同时,虚拟社交中的信息延迟和误解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人际关系紧张。面对现实中的社交场合,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自信和社交技巧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三)信息过载引发认知困惑
新媒体时代,信息呈指数级增长,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然而,信息过载也给他们带来了认知上的困惑和压力。由于缺乏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往往难以区分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导致认知偏差和价值观混乱[3]。在浏览社交媒体时,大学生可能接触到各种观点和言论。虽然其中有些信息是真实且有价值的,但也存在大量虚假、夸大或片面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大学生就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
(一)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和心理压力。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观点,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网络霸凌的影响[4]。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心态。
(二)应对心理健康难题,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5]。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防止问题恶化。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其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6]。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四)满足社会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应对职业挑战、实现个人价值[7]。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负责,还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上仍沿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即过于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落后的教学理念不仅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8]。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未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导致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教学资源不足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建设、教材开发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投入不够,硬件和软件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短板,如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等,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不断变化。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未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未及时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干预技术等内容纳入教学体系;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四)教学方式单一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9]。不少高校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实践基地缺乏、实践机会有限等,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限制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能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
(一)更新教学理念,融合全人教育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念。传统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过于关注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培养[10]。因此,要转向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个体的优点、积极情绪、意义感和成就感等积极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保持乐观、增强抗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此同时,还可以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应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不仅传授心理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超越,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传授理论知识是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学生理解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基础框架[11]。因此,教育者应确保学生掌握这些核心知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仅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网络舆论压力、虚拟社交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等。所以,必须加强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表现,学习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干预。角色扮演和心理剧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引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至关重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如网络成瘾、信息焦虑等[12]。由此,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律能力,从而有效避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新媒体赋能创新教学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高校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在线心理健康课程。借助微课、慕课等形式,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有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空壁垒。同时,在线课程可以结合多媒体元素,如动画、视频、音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3]。
其次,线下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组织心理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周等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新媒体平台还可以用于心理健康教学的评估和反馈。通过在线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为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教师互动交流,反馈学习心得和困惑,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与多元化并重
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高校应定期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养。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能力和学生评价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然而,仅具备专业化是不够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和能力。因此,多元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高校应鼓励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14]。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引进具有新媒体背景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还熟悉新媒体技术,能够创新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加入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推动教学模式更新和教学方法改进。
(五)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素养
为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开展德育心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观影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家庭关系、社交关系等对个人身心品格的影响,也能从优秀影片中汲取榜样力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注重身心健康,投身于火热的实践中,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二是以智慧心启迪学生的心灵。借助专题讲座、心理知识展板宣传、心理电台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贴近生活的心理知识。
三是开展以体强心主题实践活动。大学生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具有难度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自我的潜能与成长。这种心育与体育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技术,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还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15]。
四是以美润心。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生命成长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奇妙;开展“以画达意”心理漫画大赛和“向阳而生”心理海报设计大赛,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情感,展现蓬勃的朝气。
五是以劳健心。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让他们在耕耘中思考,在忙碌中收获心安。通过与自我独处,学生能够找到方向并付诸行动,从而实现成长与蜕变。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复杂多样,这要求高校重新审视并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结合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促进高校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实践中,高校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琼.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6):67-71.
[2] 胡馨月,何化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4(8):39-41.
[3] 孙媛媛.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4(7):37-39,123.
[4] 韩芳,田飞,丁可,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42-44.
[5] 李彬.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121-124.
[6] 刘慧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西青年,2022(13):187-189.
[7] 张薇.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9):75-76.
[8] 刘德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21(6):171-173.
[9] 娄堃.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0):158-159.
[10] 欧阳洁.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42):100,122.
[11] 王乐昌.建构与实效: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9):43-44.
[12] 王跃瑾.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作家天地,2019(15):81-82.
[13] 赵子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思考[J].智库时代,2019(26):77,80.
[14] 刘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0):25-27.
[15] 黄鹏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167-168.
作者简介 陈慧中,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及心理教育。尚磊,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及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