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包含着主动性,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动力,它与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以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元宇宙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数字化的发展,以碎片化、叙事化、场景化、情感化为传播特征的“新媒体影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内涵、范围和功能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不断转向。可以说,数字化为新媒体影像艺术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为最终达成便捷、高效的影像传播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然而,在高效的新媒体影像传播之下亦会产生“信息茧房”“碎片化思维”“人体感知降级”“创作同质化”等问题。因此,在数字化语境下,学会辩证看待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的利与弊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以本体论视角来分析新媒体影像及数字化之内涵;分析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之“利”,对新媒体影像制作、商业价值及受众观看方式、审美能力等进行探讨;分析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之“弊”,对碎片化思维、屏幕化观看及新媒体影像作品同质化等问题进行探讨;深度剖析新媒体影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以期从辩证思维角度指出在数字化语境下新媒体影像如何实现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受众互动传播;发展路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15-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语境下高校艺术专业影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GJ06;2017年度西安工程大学基础课程质量提升项目“摄影”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CK04
数字化时代无疑将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推向更垂直化的发展,可以说,数字化为新媒体影像艺术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但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一,“信息茧房”衍生碎片化思维及屏幕化观看导致人体感知降级;其二,创作同质化的思想正消解着新媒体影像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字化语境下,学会辩证看待新媒体影像发展路径的利与弊尤其重要。
(一)新媒体影像的内涵
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影像艺术应运而生。新媒体影像艺术以其碎片化、叙事化、场景化、情感化的传播特征成为当今备受大众推崇的艺术表现形式[1]。新媒体影像艺术不是传统影像艺术的简单升级,而是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与数字化发展同频共振,在呈现人文及社会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媒体影像艺术作品类型丰富多元,主要包括实验性艺术影像、艺术性影像(网络综艺、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微型影像,同时涉及网络广告、网络宣传片以及短视频影像等,其中的翘楚便是新兴的短视频[2]。
(二)数字化的内涵
数字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为可计量的数字、数据,再将数字、数据制作成相应的数字化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各种二进制代码,导入计算机系统中统一处理、分析、应用,从而产生丰富且高效的数字技术的过程[3]。从狭义上来说,数字化主要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现实世界的事物、环境加以数字化改造、应用的过程。
数字化以其创新性、高效性的优势成为各大行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影视行业,数字化设备、数字技术在新媒体影像艺术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目前在新媒体影像艺术领域应用较广的数字技术主要有图像处理、多模式转换、压缩与编码、配音技术、数据库技术等[4]。
(一)新媒体影像制作高效化与商业价值提升
从创作者角度来看,数字化环境带来了创新性的数字技术及数字设备,为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媒体影像的内容与生产、制作与传播更加高效,为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
首先,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新媒体影像艺术品的生产、制作。随着数字摄像机、数字录音棚、数字配光系统以及数字电影非线性工作台等数字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影像话语体系的“设备”沉没论逐渐转变,数字化设备已成为新媒体影像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一,数字化设备的创新与发展,大幅缩短了新媒体影像作品制作的时间,突破以往不成熟的技术设限。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媒体影像作品的数量,提升了新媒体影像作品的质量。如网络电视剧《云之羽》,依托高效的数字化设备仅用1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在情节方面,依托小说文本,改编合理,对原著还原度较高;在审美方面,实景精美如画;在画面呈现方面,实现视听效果的完美融合,极具电影质感。另外,此剧的服化道彰显了民族特色,人物造型精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云之羽》也因此成为2023年火爆一时的网剧。
其次,数字化有效扩大了新媒体影像艺术的传播空间,为构建新媒体影像多元化的传播格局提供了可能。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手机、平板、笔记本等数字化设备为新媒体影像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媒体形态[5]。新媒体影像的传播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传播,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影像传播。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在底层基础和市场空间方面,都为新媒体影像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新媒体平台可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影像内容进行垂直化传播,受众可通过自主选择影像作品获取更加明确的内容。同时,智能数据库也可根据用户的浏览、点赞来推送用户喜爱的影像内容。
最后,数字化为新媒体影像艺术带来了更高的商业价值。其一,基于数字技术的交互性、时效性、融合性的优势,在方便受众与新媒体影像作品进行互动交流的同时,影像创作者也可通过数据库所反馈的信息来掌握受众的个性化偏好,并及时调整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其二,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新媒体影像艺术的良性循环发展,即新媒体影像作品的质量得以提高,传播范围扩大,新媒体影像作品的点击量增加,从而实现新媒体影像作品质量与商业价值的同步提升。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种地吧》等网络慢综艺的兴起和发展都与受众的需求息息相关,与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相比,受众更倾向于徜徉在新媒体影像艺术所建构的远离喧嚣的“慢节奏的生活”中。
(二)新媒体影像观看便捷化与审美能力增强
从受众角度来看,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数字惠民便民,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新媒体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响应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号召和要求。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受众接收新媒体影像的方式,促使新媒体影像接收更加便捷,还提高了受众对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审美能力,使新媒体影像作品更加丰富[6]。
首先,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受众观看新媒体影像的方式,对受众的休闲娱乐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影像观看方式中,受众多倾向于选择观看电视,且受众与影像之间无法进行实时的互动。如今,人们观看影像的方式转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大部分受众选择通过互联网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等新媒体影像平台上观看电视剧、综艺、电影等,受众可通过弹幕实时评论,有效促进了新媒体影像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式传播[7]。另外,大部分年轻受众倾向于在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平台上观看各种类型的短视频,部分中老年人甚至也踏足抖音、快手平台,逐渐融入以年轻人为主的娱乐领域。
其次,数字化有效提升了受众的审美品位,让新媒体影像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其一,新媒体影像应用数字技术,使声音和画面的融合更加完美、效果更加逼真,从而增强影像的观赏性。另外,受众能任意地对影像进行操作,如回放及切换等,在提升受众使用体验及审美感受的同时,增强了受众对新媒体影像的审美能力。其二,新媒体影像依托数字技术,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受众可获取来自不同空间的影像信息内容,这也为受众提供更多影像内容和形式上的选择。同时,受众也可以随时讨论各种影像作品,与作品实时互动,新媒体影像创作者可依据受众的审美需求,持续创新并产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影像作品。
(一)“信息茧房”衍生出碎片化思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以个性化定制和大数据智能推荐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层出不穷。受众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影像内容信息接收边界也在不断收窄,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同质化“信息茧房”[8]。如今,人们大部分时间逐渐被以手机为首的“伴随式”媒介所占据,碎片化思维也伴随“信息茧房”衍生而来,亦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以抖音为例,抖音是一个自媒体平台,创作门槛较低,难免有人为了博取流量而传播失真失实的影像内容。如寻亲男孩刘学州,曾因“寻亲成功”的视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后因其亲生父母在抖音上发表不实言论,导致刘学州遭受网络暴力,最终选择自杀。类似事件屡见不鲜,背后潜藏的问题是新媒体影像存在失真及网络舆论问题的复杂性,更从侧面凸显了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发展需要全面综合治理的迫切性。
(二)屏幕化观看缺乏现实交互性
数字化促进了新媒体影像屏幕化观看方式的发展。随着数字化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受众对影像的观看逐渐转为以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平板屏幕为主的屏幕化观看。虽然屏幕化观看更加便捷,但也减少了人们对线下活动的参与,使得人们缺乏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导致人体的感知降级[9]。
目前,多数人不再选择去线下观看和学习传统艺术,转而通过网络影像来满足自己的观看需求和学习需求。因此,现在的人们缺乏与传统艺术活动的“现实交互性”[10]。其一,屏幕化观看缺乏情感温度,尽管有实时弹幕,但无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也无法及时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以传统剪纸艺术为例,剪纸是一门较为精深的传统艺术,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因此,要与老师进行实时沟通与交流。其二,屏幕化观看缺乏真实的沉浸感、审美体验感,无法实现真正的情感互通。以传统戏曲艺术为例,戏曲是一门综合的传统艺术,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重要元素,线下观看比屏幕化观看更具沉浸感,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11]。
(三)同质化创作缺乏艺术创新性
数字化语境使得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创作趋于同质化,在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新媒体影像创作者受到同质化思想的裹挟,导致同质化影像作品层出不穷。近几年,一系列主打恋爱、婚姻等主题的综艺节目生产同质化严重,继素人恋爱《心动的信号》爆火之后,《怦然心动20岁》《半熟恋人》《再见爱人》等类似节目在新媒体影像市场上相继播出。现今,越来越多的影像创作者秉承商业化的运营原则,与精品创作的艺术追求存在冲突,这也导致许多新媒体影像平台上充斥着低俗、浅薄的作品。即使新媒体影像平台提高了影像内容的审核标准,但仍无法完全消除这种现象。因此,在新媒体影像数字化的发展中,树立正确的影像作品创作导向,不断优化新媒体影像产业生态显得尤为重要[12]。
(一)新媒体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1.发展两极化
新媒体影像领域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其一,在影像内容制作与传播方面,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将促使创作者运用数字化设备来制作专业化的影像作品。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影像作品也会产生更高的商业价值,具有更强的传播影响力和盈利能力。如新媒体平台拥有较多粉丝量的用户,能够凭借传播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完成流量变现,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其二,在创作主体方面,新媒体影像创作主体会更加“平民化”,他们会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制作、传播大众化的影像作品。因此,新媒体平台的普通用户没有粉丝基础,将很难凭借传播新媒体影像作品来获取流量,便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2.内容专业化
新媒体影像内容将更加专业化。其一,处于新媒体影像数字化风口期时,在作品呈现方面,更多表现为全民参与及自我展示,众多创作者会根据平台热点跟风创作内容,影像内容会趋于同质化,很难产出精品化的影像作品。其二,处于市场成熟期时,新媒体影像创作者会意识到自身创作的问题及市场发展的规律,明确质量低、无新意、盲目跟风的影像作品将无法持续获得关注。因此,在内容方面,创作者会不断反思,创新影像内容。同时,在制作方面也会不断调整方案,转变影像制作的方式,促使新媒体影像作品的创作最终进入专业化阶段。
3.创作垂直化
新媒体影像领域将呈现内容创作垂直化的趋势。“创作垂直化”是指新媒体影像的创作者将创作中心放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视角上,深化影像内容,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化信息,以此创作出专业程度高、内容深度化、受众明确化的优质影像作品[13]。在新媒体影像发展初期,企鹅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便对内容创作提出要求,鼓励用户在各自的兴趣领域内进行影像创作,内容创作逐渐向垂直化发展。如今,伴随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创作垂直化已经呈现出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以新媒体影像创作的角度来看,垂直化将有效提高影像创作者的作品质量,促使各个垂直领域的头部作者产出更加优质的头部内容[14]。
(二)新媒体影像数字化的发展策略
1.明确创作导向是关键
首先,新媒体影像艺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加强网络法治规范,不断优化新媒体影像领域的产业生态。其一,新媒体视频平台需要加大对新媒体影像作品内容质量的审核力度,确保新媒体影像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符合审查标准,引导影像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作品创作导向。其二,新媒体影像创作者应充分发掘数字技术的优势,坚持创新的理念,去除商业最大化的创作思想,努力构建新媒体影像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同时,新媒体影像创作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精品化原则,生产出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又具有好口碑的新媒体影像作品,推进新媒体影像的良性循环发展。
2.增强现实交互是关键
受众须辩证看待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发展的利与弊。其一,受众应减少碎片化观看及阅读的时间,避免形成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受众须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尽量做到谨言慎行,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另外,受众也应增强对虚假影像信息的鉴别能力,避免被虚假失真的影像所误导。其二,受众应积极参与线下活动,多与现实中的人互动交流,避免沉浸于屏幕化观看、痴迷于虚拟社交,从而丢失现实交互性。另外,受众应积极参与线下传统艺术活动,多用身体感官去感知传统艺术,从而避免造成人体的感知降级[15]。
数字化语境下,新媒体影像的发展具有多面性,利弊明显。数字化在给新媒体影像艺术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学会辩证看待新媒体影像数字化发展路径的利与弊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新媒体影像创作者还是受众,既需要合理利用数字化所带来的优势进行创作和发展,又需要合理规避数字化所带来的问题,做好应急预案,及时调整和改变,促使新媒体影像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亚红.新媒体影像艺术对乡村文化体系构建的影响[J].中国果树,2022(5):110-111.
[2] 李长东.新媒体影像的艺术特征研究[J].知识文库,2017(14):18.
[3] 陈伟.高校学生公寓数字化管理研究[J].学理论,2011(35):210-211.
[4] 王江莉.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秦皇岛市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6):67-69.
[5] 马卓,王晓明.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像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20,3(19):42,44.
[6] 王珺.视听新媒体的“数字吸引力”美学建构与传播[J].未来传播,2023,30(5):52-58.
[7] 张宇翥.城市形象短视频中的用户互动行为研究[J].记者摇篮,2024(3):81-83.
[8] 张玥,庄碧琛,李青宇,等.同质化困境:信息茧房概念解析与理论框架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3):107-122.
[9] 张莉,李长东.国内新媒体短视频现象思考与问题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3.
[10] 吴立敏.新媒体艺术时代现代戏曲传播形式虚拟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4):242-245.
[11] 王雁,薛依珊,张曦,等.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J].新闻世界,2024(3):6-8.
[12] 白莉.新媒体语境下影像与装置艺术的结合[J].艺术工作,2023(6):104-107.
[13] 朱永宁.短视频风口下垂直账号打造的必要性:以天下泉城客户端工作为例[J].新闻传播,2023(24):48-50.
[14] 2023中国新媒体蓝皮书:短视频内容持续垂直化、直播化、电商化[J].全媒体探索,2023(7):142.
[15] 王晓昱.符号互动论视角下虚拟人博主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 王雪,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吴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影像艺术、媒介文化、传媒艺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