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分析

2024-09-19 00:00:00刘君琦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3期

摘要:时事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事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存在不少短板,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探讨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以强化新闻传播效果,深化受众理解,引发受众共鸣。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共情化传播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传统的时事新闻传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主体层面:理念传统、语言生硬、人才短缺,传播内容层面:选题固化、太过呆板、太过宏大,传播渠道层面:分发泛泛、形式融合不够、互动缺乏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共情化传播策略:在主体共情层面,转变观念、软化语言、打造IP、培养新人;在内容共情层面,选题内容年轻化、标题语言创新化、视角呈现多样化;在渠道共情层面,信息投放精准化、平台选择多样化、渠道互动日常化;在受众共情层面,传播做好地域区分、背景区分、代际区分。共情化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强化时事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促进受众理性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正确引导舆论。

关键词: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08-04

一、引言

时事新闻作为传播媒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然而,在传统的时事新闻报道中,常常存在一些短板,如传播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等,导致传播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共情化传播策略,引起人们的关注。共情不仅可以在传受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还可以改善信息传播的效果。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时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共情化传播策略,以期为时事新闻传播提供启示和借鉴[1]。

二、时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主体层面

1.理念传统。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拘泥于传统的报道方式和语言风格,缺乏创新和活力。这种传统模式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内容呈现形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等。由于理念传统,时事新闻报道往往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因此传播的效果不佳。理念传统的问题源于新闻机构对传统新闻报道理念的过度坚守,以及记者们的传统训练与思维定式[2]。

2.语言生硬。传统的时事新闻报道往往采用严肃、正式的语言风格,时事导致报道内容显得生硬乏味,难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语言生硬可能导致时事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产生隔阂,削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要解决语言生硬的问题,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注重用词的精准与生动,使表达更具亲和力。此外,培养具有良好文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新闻从业人员,也是解决语言生硬问题的关键[3]。

3.人才短缺。在当今时事新闻报道中,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对新媒体传播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了解和实际应用,无法适应当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趋势。

此外,受限于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优秀的新闻人才往往流向其他行业,导致新闻行业整体人才储备不足。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新闻机构需要加大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改善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提升职业吸引力,也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时事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4]。

(二)传播内容层面

1.选题固化。时事新闻报道存在选题固化的现象,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往往倾向于报道相似或重复的主题。选题固化可能是由于新闻机构对一些特定领域或话题存在偏好,也可能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颖、独特的主题缺乏发掘能力。选题固化导致时事新闻报道单调和重复,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削弱了时事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5]。

2.标题呆板。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门面,发挥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时候时事新闻报道的标题过于呆板,缺乏独特性,无法激起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呆板的标题可能是因为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创意和想象力,也可能是因为其思维受到束缚,对标题创新不够重视[6]。

3.太过宏大。新闻报道往往注重宏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而忽视了具体问题。选择宏大的视角可能是由于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细节不够关注,也可能是因为新闻机构受到传统报道模式的影响,缺乏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和突破。视角宏大导致时事新闻报道单一和抽象,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和可信度[7]。

(三)传播渠道层面

1.新闻分发泛泛。新闻机构传播新闻时,往往只是简单将新闻发布到不同平台上,缺乏对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和个性化服务。这种泛泛的新闻分发方式导致新闻内容的广度大于深度,受众无法获得真正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信息。同时,新闻机构也难以通过这种宽泛的分发方式建立起与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互动交流[8]。

2.形式融合不够。传统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往往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对其他形式如视频、音频、动画等缺乏重视。形式融合不够使新闻报道显得单一和呆板,无法满足受众对多样化信息表达的需求。同时,形式融合不够也限制了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削弱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9]。

3.传播缺乏互动。传统的新闻传播往往是单向的,新闻机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则缺乏对新闻内容的反馈和参与。这种缺乏互动的传播方式使新闻报道变得单调乏味,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同时,传播缺乏互动也使得新闻机构难以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无法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新闻报道[10]。

三、时事新闻共情化传播策略

(一)主体共情层面

1.转变理念,与时俱进。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时事新闻报道的形式与传播方式。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需求。转变理念、与时俱进意味着新闻机构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和传播手段,灵活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丰富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同时,转变理念还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内容表达形式,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2.软化语言,拉近距离。软化语言的目的是通过更亲切、更自然的语言,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引发受众的共鸣,增强受众对时事新闻的认同感。软化语言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与可读性,还可以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因此,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在时事新闻报道中积极运用软化语言的策略,注重用词的简洁、生动,使其贴近受众的生活语境,拉近受众与时事新闻之间的距离,提高受众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和信任度[11]。

3.打造IP,转换形象。在时事新闻报道中,打造独特的IP(知识产权)可以帮助新闻机构改变形象,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所谓IP是指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的新闻品牌形象,其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帮助新闻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传统新闻机构往往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个性化特征,难以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因此,打造IP是新闻机构改变形象的关键策略之一。新闻机构需要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凸显特色,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和风格,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号召力的新闻品牌,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新闻机构也需要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形式,灵活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提升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实现品牌形象的改变和升级。

4.培养新人,壮大队伍。传统新闻机构存在人才结构老化的问题,新的传播理念普及度不高,时事新闻报道生产及传播传统,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多样性和更新速度的需求。因此,培育新人成为新闻机构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培养新人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机构的活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新闻机构内部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同时,新闻机构还需要为新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新闻机构人才结构的更新和优化。只有不断培养新人,新闻机构才能更新血液,保持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12]。

(二)内容共情层面

1.选题内容年轻化。新闻机构必须积极追踪和了解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如科技、娱乐、社交等,以满足他们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需求。现在的年轻人作为数字原生代,对科技的兴趣和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新闻机构应该增加科技领域的报道,涵盖最新的科技趋势、应用和创新,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兴趣。娱乐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新闻机构也应该增加娱乐领域的报道,包括电影、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以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和参与。社交也是年轻人十分关心的话题。新闻机构可以深入报道社交媒体的影响、青年群体的社交行为以及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和关注。

除了关注特定话题,新闻机构还应该挖掘年轻人身边的新闻故事,发现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增强年轻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13]。

2.标题语言创新化。首先,创新的标题语言需要注重巧思和创意。新闻工作者应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反讽等,使标题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受众眼球。例如,可以采用让人一眼就能记住的独特词语或搭配,或者加入一些引人注目的诙谐元素,从而使标题更具吸引力。其次,创新的标题语言需要简洁明了。标题作为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应避免过于冗长或晦涩难懂。简洁的标题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够更好地传达新闻的主旨和要点,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创新的标题语言还应该与新闻内容相契合,准确概括新闻的核心信息。标题不应该只是吸引眼球,还应该准确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让受众在看到标题的同时能对新闻内容有所了解,产生阅读的欲望。除此之外,新闻机构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标题语言,以吸引不同群体关注和参与。例如,针对年轻人的标题可以更加幽默活泼,针对专业人士的标题则必须严肃专业[14]。

3.视角呈现多样化。首先,多样化的视角呈现需要新闻机构充分挖掘不同群体、不同立场的观点和看法。这意味着新闻报道不能仅聚焦主流观点,还应该关注少数群体和不同的声音,使报道更加全面和客观。通过收集和呈现不同立场的观点,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其次,多样化的视角呈现可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和立场倾向,而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事实,展现不同的观点,让受众自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升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此外,多样化的视角呈现还能够吸引不同群体关注。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需求。因此,时事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呈现多样化的视角,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影响范围,进而增强新闻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15]。

(三)渠道共情层面

1.信息投放精准化。新闻机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需求和行为特征,从而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群体。基于这些数据,新闻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信息推送策略,将相关的时事新闻内容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通过定向广告和推广等方式,将时事新闻内容精准地投放给特定的受众群体。

2.平台选择多样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平台日益多样化,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因此,新闻机构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群体的偏好,灵活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在选择传播平台时,新闻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平台的覆盖面、受众群体的活跃度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等因素,以确保时事新闻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触达目标受众。同时,新闻机构还可以通过跨平台合作和内容输出等方式,拓宽时事新闻报道的传播渠道,提升新闻内容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渠道互动日常化。渠道互动是指新闻机构与受众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互动和交流。新闻机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渠道,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反馈和需求。为了将渠道互动日常化,新闻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互动机制和平台,鼓励受众参与到新闻报道中,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开展用户调查等方式,积极促进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互动和交流。

(四)受众共情层面

1.做好地域区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人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因此,新闻机构需要根据不同地域受众的特点,量身定制针对性的新闻报道。首先,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不同地域受众的调研,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从而确定适合不同地域的新闻内容和传播策略。其次,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地方分部或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各地开展新闻报道,提高新闻内容的地方化程度,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利用当地方言、传统习俗等元素,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地方受众的生活实际,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2.做好背景区分。时事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因此,新闻机构需要充分收集事件信息,以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增强传播效果。首先,新闻机构应该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入的背景调查和解读,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背景和相关历史文化,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其次,新闻机构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表、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报道。最后,新闻机构还可以通过专题报道、系列解读等形式,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受众深入思考和讨论。

3.做好代际区分。不同代际的受众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信息接收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新闻机构需要针对不同代际的受众,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新闻内容和传播方式。首先,新闻机构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代际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其次,新闻机构可以在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上进行差异化处理,如针对年轻人的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生动活泼,针对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更加沉稳庄重。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兴渠道,拓展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吸引不同代际受众关注和参与。

四、结语

当今时代,通过精准化的信息投放、多样化的平台选择以及日常化的渠道互动,新闻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时事新闻的共情化传播。同时,做好地域、背景和代际区分,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期待,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使新闻机构以更加全面、多样化的方式,为受众呈现更加生动、贴近生活的时事新闻。

参考文献:

[1] 李波.新闻短视频的发展趋势与路径探索[J].全媒体探索,2024(2):68-69.

[2] 潘紫辉.新闻短视频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J].采写编,2024(2):25-27.

[3] 陈晨.广播媒体与新闻短视频融合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4(2):160-162.

[4] 陈娟.地方融媒体中心新闻短视频传播效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2):216-219.

[5] 宋锐佳.新闻短视频节目的传播优势与编辑生产探讨[J].新闻传播,2024(2):48-50.

[6] 李怡青.健康传播类短视频的叙事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3.

[7] 宋奕霏.新媒介事件理论下央视新闻官方抖音号传播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3.

[8] 王柏鸥.基于算法理论的短视频平台信息茧房现象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3.

[9] 徐方圆.视觉修辞语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英雄报道叙事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10] 袁航.西瓜视频“三农”自媒体短视频的叙事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3.

[11] 王志冰.新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媒介伦理失范与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3.

[12] 曹伟.地方报纸社会新闻视频化传播探析[J].中国报业,2024(1):94-95.

[13] 武斌.新时代践行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的路径[J].中国地市报人,2023(11):90-92.

[14] 陈秋思.时事新闻类短视频主持风格浅析[J].声屏世界,2023(19):51-53.

[15] 李江涛.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J].文化产业,2023(26):19-21.

作者简介 刘君琦,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