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呈现出传播多元化、叙事故事化等特征,新闻可视化成为当前新闻行业的热点话题。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利用可视化来优化新闻报道,以期为新闻可视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可视化对于优化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明确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类别,发现可视化具有提升新闻生产率和传播率、拓展新闻报道深度与广度以及推动新闻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在综合分析可视化新闻报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新闻内容、报道形式以及受众交互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新闻报道优化策略。具体来说,在新闻内容上,要选用优质选题,关注新闻深度与广度,注意新闻的故事叙事性;在报道形式上,要选用适宜的可视化形式,扩展视觉传播形式;在受众互动上,要重视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分享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潜在问题。尽管可视化极大地优化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及传播效果,但并非所有新闻都适用可视化技术,只有把握住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应有的深度,抵制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等,新闻可视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可视化;新闻报道;新闻内容;受众交互;新闻深度
中图分类号:G212;TP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3-0004-04
当前,主流媒体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攻坚期,新闻报道逐渐表现出传播多元化、叙事故事化等特征,这预示着未来的新闻报道或将朝着可视化方向发展。可视化是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通过可视化手段实现跨媒体新闻报道,从而使受众更快、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新闻可视化不仅强调新闻固有的真实性,还优化了新闻的视觉美感。数字化时代,新闻报道可视化早就不局限于在新闻中加入视频、图片等直观的可视化元素,而是开始追求将数据信息等以文字为载体的元素转化为可视化材料,以增强新闻信息的可读性[1]。
相较于传统新闻报道,可视化新闻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创新了新闻报道的传播结构,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触达率,整体上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质量与传播效率。
目前,常见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图片、视频、直播等本就可以直接呈现的新闻。这类新闻早已存在,且具备专业的存储传播介质和属性分类,夯实了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的基础。另一类则指的是政策文件、数据、时间线、时空场景等无法在现实中实时呈现的新闻,此类新闻是当前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当前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优势的集中体现者[2]。
(一)有助于提升新闻生产率和传播率
相较于传统新闻侧重内容挖掘的做法,可视化新闻将重点转移到了数据呈现上。基于可视化手段,将数据等较为抽象的新闻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一方面赋予了新闻清晰的逻辑和完备的结构,另一方面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感官体验,最终达到吸引受众眼球、扩大受众范围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多类数据比较时,可视化新闻不再采用繁复的文字叙述,而是采用动态折线图处理数据,使数据增减情况一目了然,这正是新闻生产率提升的表现——省略大量文字描述,其减少了新闻生产所耗费的时间,节约了相应的时间成本[3]。此外,通过动态折线图,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得以精准、快速地传递给受众,这便是新闻信息传播率提升的表现。
(二)有助于拓展新闻报道深度与广度
新闻报道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要素,即新闻环境,也可理解为新闻背景。新闻环境作为解读新闻事件发展脉络的关键,对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环境以文字叙述为主,倘若描绘过少,则难以发挥新闻环境对新闻报道的支撑作用;倘若描绘过多,便会显得枯燥啰唆,影响新闻报道的整体观感。传统新闻报道在新闻环境上的着力受限,在挖掘新闻深度和拓展新闻广度上也面临阻碍[4]。
然而,新闻报道的可视化让新闻环境摆脱了尴尬。可视化新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数据等转换为“有声有色”的动态图或视频[5],既节约了新闻报道的“空间”,也大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据此可知,可视化新闻是新闻环境得以发挥自身优势的关键,而随着可视化新闻相关技术的日益精进,新闻环境也获得了更多新闻从业者和受众的关注,这又拓展了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当前的可视化新闻报道表现出较强的交互性,开始逐步探索交互叙事路线,这种交互叙事可以在拓展新闻报道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增强新闻的说服力与叙事效果,加深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达到增强用户黏性的效果。
(三)有助于推动新闻行业发展
新闻同可视化技术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闻可视化已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数字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报道方式愈加多元,如今已经出现了AI新闻、AR新闻等新型新闻报道模式[6]。新闻行业面临重大改革,迈入转型阶段,全媒体发展成为新闻行业的主论调。全媒体大环境下,人们逐渐养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偏好个性化服务,这为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形式丰富、视觉冲击效果强、能够实现实时交互的可视化新闻必定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经开设了可视化新闻报道专栏,大量可视化新闻借由新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7]。从行业发展环境来看,新闻可视化发展具有可行性。
基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成长起来的可视化新闻,有效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构建起直观、立体、可读性强、生动形象的认知网络,从而达到拓展新闻深度和广度的目的。结合可视化新闻报道发展现状,要优化新闻报道,应从新闻内容、报道形式以及受众交互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闻内容入手
新闻报道可视化对增强新闻内容可读性具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新闻报道可视化可以将新闻内容重构为更易理解、更生动有趣、更具交互性的内容,以便受众进一步解读新闻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可视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呈现方式[8]。因此,可视化视角下,要想进一步优化新闻报道,就必须确保新闻内容优质,并在此过程中凸显可视化技术保障新闻内容优质的作用。
要确保新闻内容优质,首先应确保选题优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内容的质量取决于新闻内容的价值,而新闻内容的价值有时要受到新闻选题的影响。一个好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与传播效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融媒体表现不俗,这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助力。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9],一篇新闻报道要想吸引受众眼球,可以借助叙事故事化技巧,采用具有故事感的标题,创设视觉语境,构建交互叙事场景。此外,新闻报道应尽量选用社会热点或与受众密切相关的话题,并确保选题具备较强的可挖掘性和独特性,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例如,人民网2018年推出的可视化新闻《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不仅选用时下颇受关注的“监察法”话题,还引入了“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激发受众观看兴趣。该新闻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反响热烈,广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因选题新颖,该新闻不仅吸引了本就关注监察法的群体,还获得了一批《西游记》粉丝的青睐,有效扩大了新闻报道的受众范围。可见,一个好的选题对可视化新闻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做好选题工作,才能为整个新闻报道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
要想确保新闻内容优质,还要关注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多可视化新闻作品主要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数据分析。换句话说,这些作品仅仅侧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虽然看似拓展了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但忽视了数据背后的潜在社会价值[10]。大数据时代,在创作可视化新闻时,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那些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由此进一步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凸显新闻的社会价值。
此外,还需要注意新闻的故事叙事性。为了增强新闻趣味性,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新闻报道逐渐表现出叙事故事化特征,即通过故事化叙事方式,巧设悬念,采用特定叙事节2e3cc4745ac4a2fa2d626bb7fac6b6280a05706885120d1a653727b5be2d4c30奏,将新闻事件拆解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激起受众阅读兴趣,引发受众情感共鸣[11]。推动新闻可视化发展,应当进一步放大新闻叙事故事化特征,采取交互叙事技巧,构建交互叙事场景,将受众引入新闻叙事的角色设定,建立叙事结构,达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叙事效果,以突出新闻核心视觉要素,让受众在既有叙事环境下完成与内容的互动,优化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交互叙事场景时,应当把握好视觉语境的创设工作,可采用VR技术、3D技术等数字可视化技术模拟场景,增强场景真实感,一方面激发受众参与兴趣,另一方面优化受众参与体验[12]。
(二)从报道形式入手
要提升可视化新闻的质量,必须丰富报道形式,从而优化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阅读体验。总体来说,丰富可视化新闻报道形式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选用适合的可视化形式,二是扩展视觉传播形式。
首先,选用适合的可视化形式是丰富可视化新闻报道形式的关键,也是增强新闻趣味性和可读性的重要保证。目前,较为流行的新闻可视化形式包括数据地图、时间轴、图解新闻、视频动画等,应当根据新闻报道的叙事特点及需求来选用适合的可视化形式[13]。例如,数据地图能够将地理空间同数据信息关联起来,展示更深入的信息,因此,其多用于展示数量、呈现趋势和关系等方面。央视和百度于2014年推出的“百度迁徙地图”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数据地图。又如,图解新闻重在将较为复杂的信息、数据等转换为图表、图形等更直观的形式,从而增强新闻内容可读性,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所以其在经济数据、社会趋势报道等方面应用较广。澎湃新闻在2022年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图解新闻作品就是典型代表。
当然,总体来看,当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可视化形式当数视频动画,不论是具有叙事感的新闻事件,还是略显枯燥乏味的现象解读,均可通过视频动画的方式来增强其可读性,激发受众观看兴趣。经济日报推出的《“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便是基于视频动画这一可视化形式创作的优秀作品,获得了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其次,视觉传播形式的扩展同样能丰富新闻报道形式,这对增强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及趣味性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可视化新闻之所以能够取得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的表现效果,主要依托可视化新闻的视觉传播形式。多样化的视觉传播形式让可视化新闻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极大优化了受众阅读体验。而视觉传播形式要想实现扩展,则需要依靠交互性传播技术[14]。
因此,应当推动交互性传播技术在可视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综合运用H5、网页交互、AI、AR等工具,为新闻视觉传播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视觉传播形式的扩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5G时代,VR技术作为兼顾沉浸式、交互性、联想性等传播特征的新兴技术,能够为可视化新闻增添体感传播的功能,倘若应用得当,将大幅优化可视化新闻的受众阅读体验。目前,主流媒体已经进行了一定尝试,如央视就在其客户端推出了VR频道,反响良好。可以预见,未来的AR技术必然成为扩展新闻传播形式的重要技术,相关从业者应当对其予以重视。
(三)从受众交互入手
应当明确的是,受众对新闻报道可视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意味着在利用可视化技术优化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受众应当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元素。新闻报道的受众往往有特定的新闻内容需求,对于新闻报道,他们既有知晓需求,也有传播、交互等需求,因此不少受众将信息的直观性、可视性等视为评价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标准。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交互性顺应了当前新闻媒体的社交化发展趋势,在基于可视化优化新闻报道之时,应当关注新闻报道受众的行为特征,由此从受众角度实现对新闻报道的优化。
首先,当前可视化新闻报道受众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便是沉浸式参与[15]。这表明此后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应当重视受众参与度,在激发受众参与热情的同时,尽可能增强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愉悦感与满足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受众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受众不再仅仅关注新闻内容本身,还开始重视新闻内容的交互性、传播性及讨论价值等。一般来说,具有良好视听效果、优质审美体验以及多样化互动方式的可视化新闻会更受受众青睐,而这恰是提高受众参与度并由此实现新闻意义的关键。因此,此后的可视化新闻一方面要重视利用技术打造具象化场景,在可视化交互设计上迎合受众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选择适当的新闻选题及故事叙事方式,优化受众感官体验,增强新闻真实感,提升可视化新闻报道质量。
其次,当前可视化新闻报道受众的主要行为特征还包括分享性。社交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大量新闻移动客户端应运而生,媒介矩阵也成为新闻行业的热点话题,受众在浏览新闻时,除了自己获得愉悦体验,还常常出现分享举动,这其实也是受众交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16]。受众的主动行为不仅可以强化新闻传播效果,还具有拓宽新闻受众范围、提高新闻影响力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关注新闻受众分享性这一行为特征,在生产可视化新闻时,有意识地选择可供受众分享与交流的选题,并在新闻中留出可供讨论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受众分享欲望,促使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推动受众进行“二创”。例如,人民日报曾推出的作品《中国父亲图鉴》,以叙事手法讲述了男主父亲走失、男主艰难成长的一系列故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感慨,一时之间成为不少网友的“泪目神作”,不少网友在转发新闻报道的同时,制作了自己同父亲的故事。诸如此类利用视觉元素来传达情感,从而引发受众共鸣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充分考虑了受众分享性行为的特征,并实现了对其的良好运用,最终取得了极为不错的传播效果。
在数字时代,新闻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视化、短视频和交互性成为新趋势。可视化新闻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新闻报道形式的日益复杂化,我们也必须警惕符号过度生产可能带来的意义扭曲问题。
具体而言,可视化新闻报道将原始信息采集转化为精致的可视化符号,但这也可能引发新闻虚假和失实等问题。随着受众参与性的提升,有时新闻的真实性却被牺牲。同时,在泛娱乐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新闻的个性化逐渐被大众性所取代,人们越来越偏好碎片化阅读和浅层思考。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变得模糊,而视觉冲击逐渐成为评判新闻报道质量的主要标准。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
新闻从业者必须认识到,虽然感官刺激和视觉效果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至关重要,但可视化新闻的核心价值并非仅在于提供视觉盛宴。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方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推进新闻可视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当前,新闻可视化的发展是行业需求和市场选择的结果。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并非所有新闻都适合可视化处理。在推进新闻报道可视化的同时,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新闻可视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海霞.数字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变”与“不变”:以AI新闻报道为例[J].视听,2024(3):135-137.
[2] 孙晓菁.新闻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2):56-59.
[3] 王永帅.新媒体背景下可视化新闻报道作用及实践路径探析[J].传媒论坛,2024,7(1):97-99.
[4] 党李丹,骆贵.媒介形态变化视野下主流媒体全国“两会”报道形式创新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12):25-27.
[5] 王玉琦,薛佩宜,李懿.由“介入”到“互动”: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的优化策略探析[J].传媒论坛,2023,6(23):4-7.
[6] 陈立,李翀.融媒体中可视化新闻的构建与创新发展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3):58-61.
[7] 剡文鑫.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可视化探究[J].中国报业,2023(21):108-109.
[8] 袁星洁,何欣宇.数据可视化报道的人文价值创新[J].新闻战线,2023(20):59-61.
[9] 刘佳.论可视化新闻的视觉之美[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106-108.
[10] 李梦媛.叙事式可视化在数据新闻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7):112-114.
[11] 向雯.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新闻可视化研究[J].中国报业,2024(2):198-199.
[12] 张玮.新媒体时代可视化新闻报道的提升策略[J].传媒,2024(3):61-63.
[13] 郭梅.新闻编辑在数据新闻和可视化报道中的作用[J].新闻文化建设,2023(22):121-123.
[14] 严璐.大数据时代新闻采写新趋势:数据新闻可视化[J].电视技术,2023,47(8):88-90,94.
[15] 郭金金.可视化、情感化、碎片化:主流媒体二十大报道的多元叙事实践[J].新闻论坛,2023,37(3):25-27.
[16] 刘畅.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可视化实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8):16-18.
作者简介 王瑞颖,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