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实证分析:以海南为例

2024-09-19 00:00:00任丽梅黄意泉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8期

摘 要: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匹配科技创新资源,带动经济社会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上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基础与条件日趋成熟。而享有零关税、低税率优惠政策以及在人员资金信息数据来往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是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前沿。海南自贸港背靠国家科技力量和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战略与政策支持,较早试行发展跨境科技贸易,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乃至全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全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都应充分发挥自贸区最高水平开放政策激励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布局积极融入并引导国际科技创新大循环,将自身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关键词:科技贸易;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双循环;最高水平开放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海南万宁调研基地项目(2021—2024)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111-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8

科技实力是当今世界中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硬实力。大争之世,科技竞争是常态环境,科技合作是理性选择,科技贸易则是各取所需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跨境科技贸易,从广义上讲是指世界上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不同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进行的有偿科技转让。近代以来,发达国家成功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和技术转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产品,以迅速发展自己的科技及产业。当今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资源在国家间的转移愈发成为影响国际力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变量,跨境科技贸易将是未来各国科技竞争与合作、力量角逐与博弈的主战场。跨境科技贸易的发展将深刻影响全球化的走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中国已具备了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科技条件和产业基础,希望通过自身的科技进步来促进自身以及世界的共同发展[1]。海南的相关实践,不仅证明了中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为中国未来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相关经验。

一、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是打造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战略选择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是当今大科技时代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新趋势。跨境科技贸易可大大加速创新的扩散,节约创新成本,缩短科技创新周期。跨境科技贸易让双方实现双赢,引进技术可加快进口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而转让技术也加速了出口国的技术更新迭代。对于中国来说,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既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战略选择。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发展跨境科技贸易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胸和世界的眼光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准确识变,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面向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内外双循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新质生产力

首先,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2]。传统的以要素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此时,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有待提升[3]。那些长期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制度惯性和崇拜增长速度的既有制度性藩篱,将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堵点。未来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2]的新质生产力,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工作。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已经进入下行通道,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抬头,大国博弈更加激烈。竞争的核心与实质是高科技竞争。近年来美国商务部频频发布所谓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了上千家中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对中国造成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卡点”,不仅影响中国的经济循环与科技创新,更威胁到了中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再加上,当前已取得了相关发展成果的中国需要为世界经济增长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如“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等,也向自身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

结合内外环境的双重变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整合内外双重资源,推动形成内外双循环良性互促的动态均衡,保证自身经济循环畅通无“堵点”,加速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内市场规模以及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减少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增强国家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控制能力,维持产业链条完整无“断点”,解决来自外部的“卡脖子”难题,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行稳致远。

2.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创建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人类文明进步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而加快。“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4]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科技创新驱动着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升为制约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已退居其次。尤其是在当所有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地缘优势等几乎用完用尽,或者本身就是弱势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只能向科技创新要红利,向科技资源要效益。新发展格局致力于促进经济的内外双循环,内要有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市场基础,外要有世界分工中的重要一席之地[5]。二者的共同基础在于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发展及其创新性应用为经济内外双循环提供新动能。而科技创新在驱动经济内外双循环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资源也要形成内外双循环。“科技创新双循环”能够带动和加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是“经济双循环”的内生动力[6]。

3.构建新格局要求面向世界发展跨境科技贸易

当今世界,尽管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但是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趋势并没有减弱,各国经济联系和科技合作反而因新一轮全球化而更加紧密。如我国高铁的发展,就是通过技术贸易引进吸收各先发国家经验后进行集成式“再创新”而实现的。跨境科技贸易贯通科技成果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让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学习和利用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重大原创性科技发明、颠覆性科技产品,通过技术许可、研发合作、企业并购等市场方式带动科技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和融会贯通,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将外部知识本土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需求,拉动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6]。

同时,也让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进入国际大循环,进入国际大市场,在助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反哺中国的基础科研。在当前美国加速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脱钩的情况下,我们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就是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辟一个可以通过交换创新资源来推动科技创新以促进经济循环的新赛道,助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及其服务业来推动自身的转型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做出的重大决定。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政策优势,是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最佳区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既符合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将自身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真正纳入创新的轨道上来,又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各试验区应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将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升到服务国家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高度,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际贸易政策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和基本战略,优化科技贸易发展的软硬环境,主动布局和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为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新赛道,注入新动能。

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22个自贸区[7]。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契合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拓展国际贸易和开展文化交流。海南多年来是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虽然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强,却因此节约转型成本,是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最佳区域。在过去30年特区建设中,海南着重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发展依赖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消耗,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型。所以,在2018年庆祝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8],并颁布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要求海南发挥自身优势,大胆探索创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虽然目前海南还不足以仅凭自身的力量提升科技实力、发展科技产业参与国内外的竞争,但是,海南可以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依靠国家的科技力量和产业吸纳能力,另辟蹊径地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就近引进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促进自身经济转型,将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其相关的实践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利用自身资源禀赋趁势而上,从而成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示范和借鉴。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如前所述,当今中国不仅要积极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内国际的科技创新双循环的科技发展格局。给予更方便更有灵活性的政策环境支持,让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发挥创新集散地作用,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抓手。

首先,科技创新需要在更广的范围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来进行科技迭代和产业升级,自由贸易区拥有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成果与科技创新产品在其中流动。尤其对于一些受国内法律规范限制较多的领域(如医疗服务、生物医药技术与产品的研制)非常重要。譬如,国家赋予珠海的横琴和海南的乐城先行区特许医疗、特许经营、特许国际医疗交流、特许研究等优惠政策,使得相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能够得以开放。

其次,科技创新的前期大多投入大产出少,而零关税、低税率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海南还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机构来此创新创业。包括每年举办的全国“双创”大赛,实施有实际的现金奖励、补贴的“百万人才引进”等计划,为人才创造更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条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与团队参与。

再次,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员来往更自由,资金流动更自由,其创新生态更有活力,可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汇集区域。从共性来看,国际创新生态标杆区域都具有开放的创新网络、包容的创新文化、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设施,并因此才能够吸引全球人才。从实践来看,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创新型人才的来往相对更自由,经常参加各种国际科技创新论坛和交流会,参加各种科技创新产品展览展销会,有关科技创新的最新思想借此得到深入的交流碰撞,逐渐汇聚形成了一个既有大型企业和研究型大学,又有各式各样的专精特新和小微企业的创新生态。

最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带动创新资源流动和汇聚。数据成为继土地、人力、资本、管理和技术之后新的生产要素。而扩大数据的自由流动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政策。金融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国际文化交流、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国总部办公等外向型产业主体需要跨境数据流动提供更完善的网络服务与更开放的网络环境。另外,科技数据交易在国际科技贸易中的分量越来越大,而数据由于经常关联着国家安全,因此,需要一个国际数据交易和资源使用的特殊区域作为缓存与中转。自由贸易试验区具备这样的资质和条件。譬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中国内地唯一真实世界数据应用的先行区。2020年海南自贸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10],又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辟了数据贸易的新试点。

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机会有条件发展成为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并充分发挥世界科技创新集散地的作用。

二、中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基础与条件日趋成熟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需要科技条件、人才储备和市场基础。大科技时代,科技自身研发出现的国际离岸化、产业独立化的趋势,以及数字贸易蓬勃发展,分别为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市场基础和技术支持;而中国科技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则为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供给基础。

(一)国际离岸研发发展、研发产业独立化以及数据贸易的发展构成跨境科技贸易的行业发展背景

当今时代,是大科技时代,也是数字时代。大科技时代为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国际研发产业化和离岸研发的行业发展背景。而数字时代的跨境贸易很大一部分是数字贸易,数字技术为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

1.国际研发产业化和离岸创新模式的普及促进跨境科技贸易行业大发展

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社会分工。研发活动作为创造知识的活动,过去主要以社会效益为重,较少实现产业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研发活动日渐规模化、分工化。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趋向于采用更有利于快速革新的开放创新模式,将一些研发业务外包出去。研发活动日益外部化和市场化,使得作为从事研发活动并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企业逐渐独立发展出来,研发服务日益分工成为新的产业。近年来,离岸创新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尤其在软件开发领域盛行。软件开发领域的“离岸外包”就是一个机构把软件开发工作委托给远在外地或外国的某个团队,以降低研发成本。研发的产业化,以及离岸创新模式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跨境科技贸易的发展。各研发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发展模式,开拓新的研发领域,推动经济发展。

2.数据贸易成为数字时代跨境科技贸易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趋势

传统的研发服务主要是提供智力成果,能够进行交易的很少。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科技贸易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首先,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科技贸易提供了强大的通信支撑,譬如,能够实现网上精准对接,频繁的视频会议以及跨境支付保证科技贸易能够顺畅地进行,等等,这些支撑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科技贸易快速发展。其次,深度数字技术在跨境科技贸易中实现了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和场景融合,为其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跨时空的技术支持。深度数字技术正在成为跨境科技贸易的新引擎。再次,数据特别是科研相关数据成为国际数字化科技贸易中的重要交易品。跨境科技贸易的内容从专利、商标以及技术三大主要内容发展到专利、商标、技术和数据四大主要内容。各国的科技企业和各种类型的科学数据中心成为跨境科技贸易的重要新入局者。科学数据和与科研有关的各类数据的国际贸易正在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敏感也是受政策限制影响最大的部分[1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其长期建设的科学数据中心和各种科研成果发表平台,从全世界范围内吸取科学数据。后发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科研大国,需要通过发展跨境数据交易来平抑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劣势。

(二)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稳定的成果供给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建设科技创新双循环交汇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持续供给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建成了一个与工业体系相匹配、门类齐全的科技教育与研发体系,并与现代工业体系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创新网链,展开纵向与横向的合作创新,在科技需求和产业化扩散间实现循环[12]。虽然,这个创新链还有待完善,但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机制和科技意识形态指导下,已经能够协同起来,可以稳定产出科技成果,成为跨境科技贸易所需的强大的供给源。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式科技现代化道路,促进国家的高铁、航母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贸工技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我国自主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从移动支付到数字人民币,从动力电池到智能驾驶,从北斗组网到5G引领及5.5G创造性领先……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宽新技术的应用新场景,促进贸易供给形式和价值链结构的新变革。与此同时,中国已经从科技进口国转变为进口与出口趋于平衡发展的新时期。据2022年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总量,已经接近全世界论文总量的半数,其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而热点论文的数量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13]。据自然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大量增加,2015—2021年经调整后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幅高达81%,远超其他四国[14],是自然指数研究开展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渐增长的科技成就为国家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量大且稳定的科技成果供给。

(三)西方国家经常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制裁为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充沛的市场机会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基于自身的霸权思维与唯我独尊的“上帝选民”的价值观,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以科技创新利益优先分配为准则行事,扭曲市场公平原则,限制各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应。如众所周知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即是通过调整高新技术转让政策来管制国际科技贸易。因此,后发国家经常受到来自先发国家的科技贸易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管控或限制。后发国家很可能因此失去先进技术的市场来源,独自承担技术迭代成本,从而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放慢前进的脚步。这最终会伤害到后发国家既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竞争力,进而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延缓产业化进程,限制科技实力的增长。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型跨境科技贸易,对于后发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科技贸易只是在专利、商标和技术转让等领域依托比较传统的专业化中介贸易方式进行,整体的技术转移效率并不高,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技术管制相对容易。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的深化,为科技贸易提供了全新的对接技术条件,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创新场景,实现了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跨境支持服务。数字化技术支持端到端(即研发者到技术使用者企业间)的直接对接,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贸易和技术转移的效率,为后发国家或地区提供了避开先发国家的管控或限制、快速获得先进技术成果并学习跟进的机遇。

当前,中国已经可以取代90%的欧美技术,拥有了与欧美“大部并跑”的科研能力和快速产业化实力,有责任抓住发展跨境科技贸易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高举“开放”与“共享”的国际科技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主动布局和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打通科技创新内部的“堵点”和外部的“卡点”,将自身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创新轨道上来,并基于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塑世界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挥政策优势,敢于制度创新,将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内外科技创新双循环的交汇点

海南推动跨境科技贸易发展,打造跨境科技贸易平台并非是独擅一域的筹谋,相反它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中重要的部署。海南背靠国家科技力量和拥有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推动海南科技及其政策的集中供给、助力海南深度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在发挥其科技贸易在创新价值确认及其扩散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其服务于国家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中的竞争优势。

(一)正确认识自贸港政策激励的价值和作用,找准发展定位和基本战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15],是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主题。改革就意味着先行先试。中国为促进科技创新双循环而开展跨境科技贸易,需要开辟一些背靠国内、面朝国际,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的区域先行先试起来,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多方需求,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让各国的科技成果与产品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起来。海南过去是最大的经济特区,现在是自贸港,一直享受着国家特殊的“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既有区位的优势,也有科技及其高端产业的基础,是适合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最典型的实验区。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社会向创新性转型的挑战。

首先,海南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是一种离岸型岛屿,“独立地理单元”虽便于关税管理,也因为不能与大陆形成连接,物流成本相对过高,不利于发展一般自贸港所赖以支撑的转口货物贸易产业。加之受大湾区的竞争与分流,也不利于海南在转口货物贸易方面形成规模优势。所以未来在物流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海南的贸易重点不会是一般货物贸易,而应是轻资产重服务的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持[16]。而在所有的服务贸易中,科技贸易将是未来海南的优势领域。

其次,海南是一个有着开放精神和开放历史与传统的海岛。历史上,海南就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如今它依然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古至今,它都起着交流交易的枢纽的历史作用。海南既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全国知名的侨乡,又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传统一直在传承。因着自身的开放基础,自建省以来,国家就致力于将海南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经济特区,给予了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的特殊政策激励。包括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等,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全面开放战略,进一步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等[17]。但是,特殊的政策激励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是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力,也有可能成为阻碍自身走上创新性发展的窠臼。

海南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跟海南没有用好特殊激励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关。哪怕到了现在,在社会层面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沉浸在自贸港有可能通过“赌马”“特别政策”等“政策激励”获得超速发展的迷思中拔不出来。甚至有专家还提出要在“三亚旁边的某个岛,和澳门合作,把这个岛租给澳门50年,让其发展博彩业,从而带动海南发展”[18]。这样的超越基本国情条件的政策幻想,在海南当地还是很有市场。而抓住时代机遇和中国条件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将是海南向现代化自贸港转型的关键。

(二)加强新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机构的落地建设

发展科技贸易及其服务业,需要打好基础,提供科技与创新扩散的配套政策与基础投入,优化科技贸易发展的硬环境。海南经过30多年的特区建设,通信、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具有发展跨境科技贸易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是,无论是传统基建领域,还是数字新基建,海南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需要升级完善新的基础设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给。海南近年来紧抓国家大力投入新基建①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两个基地”、构建“两个网络”和“两个枢纽”②,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机构的落地建设[19]。大力发展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加快构筑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科技环境,打造海南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基础。

未来的跨境贸易将是线上交易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海南是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区,有条件发展各种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为海南发展科技贸易提供数字化支撑。特别是在新一代数字科技加速创新和应用的窗口期,搭建数字化的全球科技贸易服务体系和平台,可为新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场景与服务。根据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1],海南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重在以下四方面完善科技贸易服务体系:其一,最重要的是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跨境技术交易体系,为建设世界性科技大市场提供数字化条件。它将是一个全国性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和科技贸易服务的大市场;其二,要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以及结合企业研发需求,打造跨国合作离岸研发基地,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技术研发、测试、中试和熟化服务,实现快速的知识产权国际认证,构建顺畅高效的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的服务空间;其三,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智库和检测检验机构的积极作用,建立基于明确成果产出的技术研发路线,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性评价体系;其四,畅通国内国际数据与信息循环,推动构建云端开放创新市场,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全球科技创新数字化协作体系,以期通过基础环境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创新,促进创新扩散,协调和减少在创新资源应用与开放共享中存在的壁垒问题,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贸易的服务品质和整体价值,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及政策落地,将国家科研实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力

海南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除了提供以上硬环境外,还需要针对科技贸易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在产业激励政策的开拓创新上面多“做文章”。

多年的科技积累和产业发展,海南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高端科技基础和产业承接能力。海南不仅科研实力整体提升,而且还形成了“海陆空”三大领域的高科技优势,带动了深海产业、以种业为核心的热带农业、以航天和数字空间(空天信息)①为核心的空天产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其中种业已基本进入市场化,而深海、航天也不再是一种未来产业,而是即将到来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风口与热点。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些产业实质上还都是国家级的战略高端事业,走的依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区域配套服务为辅的路径。因而,为了让这些产业真正发挥出其经济效益,避免重复走上苏联的航天事业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负担的老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将这些高端产业的科技成果辐射应用到本国国民经济领域,或者引进更多的国际资源,与现有的优势领域一起开拓国际市场,产出溢出效应。然而,当前我国科技研究院所的管理行政化、科技发展事业化,严重影响我国科技进步,它是未来科技改革的重点。海南是改革排头兵。按照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海南需要配套“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科技合作机制”[17],以改革的意识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扫除阻碍科技创新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科技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科技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及政策落地,优化科技贸易发展的软环境。2023年9月28日,海南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联合发布《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专项项目经费跨境支付实施细则》,突破财政资金使用区域限制与对象约束,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财政科技计划经费跨境转拨[22]。如此等,海南以区域开放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创新体系,探索国际化的科研项目合作管理制度,推进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技贸易营商环境,降低跨境科技贸易的交易成本,促进国内国际科技贸易大市场的形成,既符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海南国际科技贸易发展的新要求。

(四)主动布局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引导世界迈向和平共赢发展的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既强调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还强调在国际大循环中的分工与合作。也即是说,“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15]。海南既是区域性的,也是国家性的,还是世界性的,只有主动布局和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才能提升海南作为科技创新双循环交汇点的国际影响力,在对外开放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实现“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

首先,在宏观引领方面发挥海南最高水平开放的职能要求和世界消费中心的功能,吸引一些国际性科研会议到海南召开,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年度性国际性科技创新论坛,与博鳌亚洲论坛等知名论坛和活动相呼应,深度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大循环,将海南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创新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并积极发挥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和活动,有利于提高和带动科技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增加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思想与文化传播,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彼此利益交汇点,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创新网络[23],吸引更多国家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体现中国科技价值的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大循环体系,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差距,实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其次,依据推进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发挥背靠国家整体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最完整工业体系的产业优势,引进并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转移服务载体,在国家科技部门的项目支持下,与先期建设的全国技术转移中心形成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凝聚的全国科技成果资源,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化的科技成果交易与技术转移市场,作为海南发展跨境科技贸易产业所需的强大杠杆支点。

再次,为满足跨境科技贸易中最活跃的行业——科技数据贸易的发展需求,按照“数据自由流动”的理念,探索建设“海南数据产品超市(www.datadex.cn)”的全球化跨境数据交易平台,为发展跨境的科技数据贸易提供新空间,创造新机遇。此外,海南还积极开展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国际科技交流与贸易合作,推进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建设。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4]。要实现科技现代化,就要遵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律,构建新时代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促进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在全球科技创新大时代,科技贸易推动各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网络,保证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与供需对接,弥补国内创新链的完整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安全。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及其服务,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与国家的科技实力相匹配、以国家的科技前沿阵地为要求的科技创新双循环交汇点,是包括海南在内的各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辟中国科技现代化新赛道的重要战略选择和主动探索。虽然就当前而言,国际上跨境科技贸易发展还处在成长期,规范化的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没有完全成型,尚未形成跨境科技交易的全链条闭环,堵点普遍存在,包括金融的汇率结算问题和一些出口管制条例,等等。但是,跨境科技贸易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而言,抓住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就会一跃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战略上,海南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力求将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级的科技交流和交易的中心,成为国际科技思想、技术转移与科技服务的交流枢纽,为增强全国产业中的科技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等提供服务支撑;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国际经贸合作、践行全球经贸治理提供载体支持。海南自贸港在各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不仅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资源,也为世界走向绿色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长峰,董晓辉.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J]. 红旗文稿,2023(23):35-38.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2-02(1).

[3]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6.

[4] 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2018年7月25日,约翰内斯堡)[N].人民日报,2018-07-26(2).

[5] 张明之.区位竞争优势转移假说:世界工厂变迁与中国“世界工厂”成长[J].江海学刊,2005(6):195-201.

[6] 杨中楷,高继平,梁永霞.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5):544-551.

[7] 陆菁.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J].国家治理,2024(5):63-67.

[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4-1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88811.htm.

[9]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8-09-2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5361.htm.

[10] 海南自贸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N].海南日报,2020-07-31(1).

[11] 周念利,姚亭亭.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对数字服务进口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1-15.

[12] 张凡勇,杜跃平.创新链的概念、内涵与政策含义[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130-132.

[13] 张蕾.我国热点论文数升至世界第一[N].光明日报,2022-12-30(8).

[14] 自然指数聚焦五大科研强国[EB/OL].[2022-03-10].http://www. naturechina. com/corpnews/nature_index_big5.

[15] 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6).

[16] 伍建民.科技赋能,加速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2-09-05(2).

[1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4-14].https://www. gov. cn/zhengce/2018-04/14/content_5282456.htm.

[18] 龙永图.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EB/OL].[2023-05-09]https://www. cssn. cn/zkzg/202305/t20230509_5633542. shtml.

[19]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N].海南日报,2024-07-23(1).

[20] 杨希义.海南自贸港努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枢纽港的若干思考[N].海南日报,2024-06-21(6).

[21] 海南自由贸易港科技开放创新若干规定[EB/OL].[2021-12-01].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zmghnwj/202112/01de7da097cf45589601c48d90259ff8.shtml.

[22]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海南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关于印发《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专项项目经费跨境支付实施细则》的通知[EB/OL].[2023-09-28].https://www.hainan.gov.cn/data/zfgb/2023/12/10657/.

[23] 段德忠,谌颖,杜德斌.“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9(7):998-1008.

[24] 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J].人民日报,2023-07-08(1).

Strategic analysis on developing cross-bor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e in pilot free trade zones: the case of Hainan

Ren Limei1 Huang Yiquan2

(1.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2.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WanNing. Municipal Committee, Wan Ning, Hainan 571500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technology trade can maximize the match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dr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ruly shift to the track of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ith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China's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cross-border technology trade are becoming more mature.The free trade pilot zones, which enjoy zero tariffs, low tax rates and more advantages in personnel,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data exchanges, will be the forefront of developing cross-border technology trade.With the strategic and policy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inan Free Trade Port has tried to develop cross-border technologyyfMGaY/0n/RF+tJjhOTgr7EvWLa+JZKHSziejeRyjSQ= trade earlier,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technology trade in the free trade pilot zones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In the future, the free trade pilot zones across the countr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role of the highest level of open policy incentives in the free trade zone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and guide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ycle, and build themselves into an important intersection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ual cycl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e; free trade pilot zone; double cyc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 highest level of open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