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2024-09-19 00:00郭娇秦泽洪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8期

摘 要:党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是正确处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从历史维度看,党带领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从理论维度看,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从实践维度看,党在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持续改革,不断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的,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则是遵循资本逻辑,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党的领导;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则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研究”(23SKJD067)。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71-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5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2]。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3]。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大历史观、系统观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命脉,不断更新经济建设的理论命题,不断回答经济建设的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两大奇迹”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超过百亿大关,连续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高技术制造业展现强劲活力,汽车产业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新业态新产品持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全景式视阈下,我国引资规模连创新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得到解决,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历史性解决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纪难题,创造了世界脱贫奇迹。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取得突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公平、安定、平稳、有序,创造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韧性强,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等等。反观美国等西方主要经济体,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美国国债屡创新高,经济社会运行的可持续性不断降低。尤其是近两年,美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面临衰退风险,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显著加剧,危机风险的外溢效应愈加明显。IMF对低收入国家进行债务评价,警告称“约有60%的低收入国家、30%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5]。“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6]

从中国经济走势表现良好和世界经济总体不乐观的明显对比来看,党作为经济建设的领导核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公平正义,有力驳斥了某些西方现代化理论所谓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难以兼顾,“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7]的论断。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是开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的密码。

(一)党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立即发生相应的改变”[8]。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9]449。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40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锐意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持续解放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执政的共产党是否坚强正确、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否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10]。中国共产党清楚认识到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聚焦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调整,不断深化对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认识,创造性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1]的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尤其是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认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理论自觉性,正确处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新飞跃,为通过体制改革激活生产力、盘活经济大棋盘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党善于洞察时势,善于在复杂变局中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善于在大局之变中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

(二)党坚持公平正义,创造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人类生活的任何时期,公平正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充盈,人们对财富分配是否公平正义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分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公平正义问题,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本身就代表制度合理性和社会公平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控制的来源,由于有限度的团结和可行信任,使共同体的成员结成一个亲密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稳定的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动乱的产生,对社会控制是非常有利的。”[12]市场本身具有调配资源、提供平等机会的功能,但各种外部因素介入可能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急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修正和弥补。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存在普遍的不平等现象,“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3]158,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不断完善,党对公平正义分配方式的探赜也愈加科学合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坚决革除当时流行吃“大锅饭”、过度平均主义等分配现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高屋建瓴提出构建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关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坚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从公正的视角认识经济发展,只有坚持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让人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15]。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根据国情不断探寻更加科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分配制度,摒弃不平等分配或者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真正把公平正义融入经济发展目标中,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更加美好和谐,创造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二、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制约着整个社会活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3]519“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3]532-53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一种积极的动力,服务且巩固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抓住了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一症结点,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经济建设之于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因为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一方面为着革命与战争事业的物质供给上的需要,一方面为着人民的需要,都必须从事经济建设的工作”[16]。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是正确处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7]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看得见”的手掌舵中国经济建设这艘巨轮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续航。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闯过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实现了各个阶段的经济建设目标,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升,中国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独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破解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难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8]。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伟大创造,打破了经济体制发展的僵局,激发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活了社会的蓬勃生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开展。”[1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六稳六保”政策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调整之深,系统性改革成效举世瞩目。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社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经济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命脉所在,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正确处理中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只有找准主要矛盾,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才能针对性为解决矛盾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化解各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发展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抓经济建设,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发展才能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保障。党的六大提出的土地革命路线,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这一时期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期党兼顾各阶级的利益,明确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要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社会一切力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尊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恢复国民经济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316党领导人民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举全国之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恢复,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党聚焦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实现“两个一百年”为目标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统筹到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党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肩负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不断促进生产力充分、平衡发展,这是正确处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党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特征,也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最根本的区别。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内核

“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应是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20]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固,社会主义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经济社会运行更加健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内核。

从历史维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落后,如果机械地按照“生产力决定论”发展社会经济,当时只能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由此国民经济体系初见雏形,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奠定了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富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步入新时代,党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经济布局,明确经济新发展阶段目标,以系统观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社会更加公平和谐,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提供了丰富物质保障。

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的过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就反复研读《资本论》等经济学理论著作,强调坚持理论创新,结合国情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21]。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初步勾画了新中国的经济蓝图。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结合,就社会主义本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全球化等重大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基本规律、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发展主题、制度基础、战略举措、第一动力、主要着力点等基本内容的阐释和总结,把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又一次理论飞跃,首创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促进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实践的同频共振。

从实践维度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依靠党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22]的边实践边探索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考上大胆突破,推动改革纵深发展。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转变,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凝练和升华。同时,党在实践中积极摸索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历了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更大程度更广泛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过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创造性提出了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又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位,适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解决了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题。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根本区别

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政治经济学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也不同。区分政治经济学姓“社”还是姓“资”,关键要看站在什么立场,追求什么目的。建立在党领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以遵循资本逻辑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

1.人民立场和资本立场的对立

资本逻辑视阈下研究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资本以无限增殖、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从本质上讲,资本虽然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其首先是实现价值创造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它既能够借助物的力量塑造文明,又必然借由一定的生产关系追求价值增殖”[23]。资本不断超越自身界限,吸纳、扩张、同化并改造社会其他的一切因素,包括支配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过程,这也凸显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资本本质。因此,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本主张。

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主张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上,分析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不断实现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劳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5]。人心背向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走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保持鱼水之情,一旦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遭遇“滑铁卢”。坚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关键所在就是解决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怎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核心问题。“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6]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主线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并将其立场方法贯穿于社会经济建设全过程全方面,以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探索绘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最大同心圆的方法和路径。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和血脉,人民支持不支持是衡量党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创造世界奇迹,生态环境治理进展明显,尤其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辐射带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急难愁盼民生问题整改整治取得立竿见影的新进展,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价值立场得到进一步彰显。

2.劳动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对立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27]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下,二者就是一对活生生的矛盾,在有限生产与无限增殖,手段与目的的矛盾中循环往复,这个过程所呈现的就是以资本为主的生产最终将超越自身限制的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主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映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和资本生产关系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13]129-130资本和劳动二者矛盾地存在,不断鼓吹市场供求矛盾决定的均衡价格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形形色色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形成本质区别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核是“人民性”,彰显的是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党的领导作为平衡劳动和资本的主导力量,促进了劳动和资本的充分融合,资本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从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资本的扬弃并非外在于人的纯粹客观过程,它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活动,特别是革命性实践(劳动)才能真正展开和实现。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8]。马克思通过剖析商品内部矛盾提出劳动二重性原理,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来源不是资本,而是人的劳动。劳动是交换价值的衡量标尺,劳动产品表现出来的社会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由此i4PR0Qq/pgWw01n7ZYtI4gx6sWqN0+SV1VmQdRqze2A=可以推演出劳动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所在。坚持以人民(劳动者)为中心,扬弃、超越资本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9]。广大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中坚力量,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为劳动者营造更好的生产工作条件,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价值取向直接体现在对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上。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以资本逻辑为遵循决定按资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按劳分配,促进机会公平。以劳动分配为主导的分配方式,主张人民凭借劳动投入量分配劳动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本逻辑支配下主要按资分配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捍卫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促进了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劳动逻辑和资本逻辑之间的矛盾也“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30],“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31]“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32]在资本主义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对立的阶级政权,从政治上、经济上确立自身的领导地位取而代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应运而生。因此,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本质区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6.

[2]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5] 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22:Development prospect in a fractured world:Global disorder and regional responses.Geneva: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22:4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278.

[7]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9]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316.

[10] 杨承训.从历史比较维度深化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J].社会科学辑刊,2023(1):105-114.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7.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519+532-533.

[14]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

[1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1.

[16]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5.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1).

[18]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上海经济研究,2020(10):6-8.

[19]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

[20] 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26-38.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1.

[22] 周振国,程家明,李焕诚,等.邓小平改革方法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9.

[23] 代金平.超越资本逻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105-115.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6-787.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

[2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9.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1.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2.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oJiao1 Qin Zehong2

(1.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Sichuan , 61173; 2.College of Marxism,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The Par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the center, respecting the objective law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leading the people to create a miracl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This i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ensur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ing the key to correctly handling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since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arty has led the people through a glorious journey of standing up, becoming rich, and becoming strong;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Party adheres to the use of Marxist basic position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to guid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in lead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arty has continuously reformed and made breakthroughs based on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es adher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ing to the value stanc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aiming to continuously meet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while various bourgeois economic theories follow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maximize the acquisition of surplus value, which i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ndamental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