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本期继续开设“党的领导”专题,邀约西南大学吴舒婷博士生团队、电子科技大学郭娇博士生团队,分别就“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和现实感召”“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指引,以“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而来”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胸怀天下”进行探究,从而阐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正当性、道义性和超越性。从文化根源看,中华文明天下一家、以天下为己任、礼和天下为代表的人文精神,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品格;从思想动力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解放事业的需要,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前进方向;从现实观照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关注世界变化大格局、走和平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在胸怀天下的实践中不断为回答好“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文化根源;世界意义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研究”(2023ZTZD03);重庆市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叙事逻辑研究”(CYB2215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5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4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21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总结“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之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坚持胸怀天下”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精神特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奋斗中不断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之一。可以说,“坚持胸怀天下”是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提升过程中生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上的立场阐发,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大胸襟大格局。以“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而来”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胸怀天下”进行根源性探究,能够为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正当性、道义性和超越性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撑。
一、文献回顾
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思想内涵、理论来源、发展历程、时代价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理阐释体系。一是对思想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对坚持胸怀天下的深刻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胸怀天下即胸怀世界人民,是把各国人民的幸福与自由放在最高地位,把世界发展的最终目的落到现实的人身上[2],核心要义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3]。二是对理论来源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4]、和合观[5]等,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国际观[6]、世界历史观[7]、和平思想[8]等,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9]。三是对发展历程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融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新征程的百年历程之中,是致力于促进自身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10],更是树立世界眼光、团结进步力量、完善对外策略、践行政党使命的体现[11],呈现出国际主义的中国表达形态,即:支持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断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四是对时代价值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蕴含着重要的政治、道德、文明向度[13],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14],将助力“一带一路”新基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15],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新前景[16]。综上,当前学界对坚持胸怀天下展开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此外,随着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围绕坚持胸怀天下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关系[1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要求[18]等交叉研究成果也逐渐显现,以更宽广的视阈推动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不断深化。但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能”坚持胸怀天下的根源性探究尚未得到充分、系统研究。特别是“坚持胸怀天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本身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9]。因此,在“魂脉”与“根脉”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发生逻辑,是研究“坚持胸怀天下”不可或缺的核心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0]314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其蕴含“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既潜移默化地融进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也根深蒂固地形成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共产党自在、自发地内生出世界性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平合作意识,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
“天下一家”以一种强烈的回归性力量,不仅形成了中华多元民族聚合的内生动力,更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眼光。在世界观方面,以孔子、老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认为,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天下隐喻为“最大的家”,主张“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阐发了具有一体化特征的世界观。在政治观方面,“天下一家”主张天下是“一个最大并且最高的政治单位”[21],处于政治制度设计的第一价值序位,提倡“以天下观天下”的基本方法,在政治制度的宏观设计上要求以天下利益为出发点,在运行机制上要求由天下辐射至家庭、由家庭推广至天下。这种将“天下大治”与“内部政治”相结合的政治结构,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22]和普及化意识,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天下共识的“整体性”认识。在民族观方面,“天下一家”蕴含“内而无外”“夷夏一体”的和谐形态,崇尚“王者无外”的包容心境,追求各民族在“天下”的统一中共同进步,形成中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织互动的“大一统”局面。无论是毛泽东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23]133,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都不约而同反映出“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深刻影响,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和传播“天下一家”理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能够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艰险仍得以延续,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能够以强烈的责任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华民族向来不乏心系民族天下、共图世界大同的智者仁士,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等,他们将自我价值与朝政、天下的前途紧密结合,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特质,又以“内圣外王”意涵,表达着立泽生民、志济苍生的使命担当,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坚守。在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浸润下,关注世界发展、关心人类前途的淑世情怀嵌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内生出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坚持胸怀天下的主体前提。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广阔的心胸,保持对无产阶级的热忱关切,强调“要懂得向全中国与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23]60,又以一种责任使然的担当,呼吁“全世界劳动者团结起来”[24]7,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压迫。正是这种重气节、尚志操、为人类的宽广胸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钢铁般意志,在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
(三)“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处世之道
中华民族在协调华夷关系、调节诸侯关系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其以“和”为目的、以“礼”为手段的价值本质,在历史积淀中历久弥新、在传承赓续中不断确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同世界各国关系的政治态度和能力禀赋。第一,“尚和合”的优良传统内生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共处的意识。早在《周易》中就多次出现“天下和平”的表达,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使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等,无不流露出中国古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向往。而“以和邦国”“协和万邦”等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又将“和平”作为处理邦国关系的内在要求,使“追求和平”在价值方法与价值目标上达到高度统一,并融入中华儿女基因之中,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意识。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5],无论是提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为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世界和平、天下共存的政党形象。第二,“崇礼义”的优良传统内生出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合作的意识。中国自古有着“礼仪之邦”美誉,以《仪礼》《礼记》《周礼》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对诸侯国之间外交往来礼节有着独特建构,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价值导向。在价值意向上,中华民族推崇之“礼”是有施有报、有来有往的互惠循环,强调“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追求“以礼义导天下”“以礼义率天下”。这种宽宏、互通的博大胸襟,不仅促成古代朝廷与邦国之间秩序稳定,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与世界各国平等开展交流合作,以互利互惠促进多边交往的底色所在。在价值意志上,古人追求之义并非个人私义,而是坚守公德底线,不受战争、权利等诱惑的凛然大义,强调“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提倡以仁义作为震慑天下的重要引力,以普遍关怀绘就出中国古代各邦国安居其所、井然有序的历史画卷。中华文明的“重礼义”淬炼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气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大度兼容、热情友好的姿态主动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强调“同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建立友好关系”[24]397,还时刻关注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共同利益,非但没有在任何国家或地区谋求势力范围、组建“小圈子”、搞“集团政治”,反而致力于推进世界各国对话而不对抗,支持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携手推动和平和发展,共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多边关系,展现出不称霸世界而贡献世界的伟大抱负,这皆源于中华礼义文明德化四方、协和万邦的价值引领。
三、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思想动力
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过程中,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可能性和必要条件,阐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26]539。可以说,共产主义信念是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出发,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改变全人类命运的思想,其思想本身就具有为人类谋利益的大胸襟大格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灵魂和旗帜,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27]326正是在追求共产主义信念的实践中,在理论向实践、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养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高尚品格。
(一)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奋斗基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能够生存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而对这种交互关系的合理构建是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将满足人的需求尺度转化为党的实践尺度,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奋斗基点。
一方面,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 [26]519,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关系,更是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前提基础。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资产阶级对于自然界的掠夺性榨取和毫无理性的反生态行为,使人类深陷气候加速变暖、全球生态灾难的担忧和恐惧之中,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在此意义上,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之道。从人与自然界的现实关系来看,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阐释了人与自然作为“天下结构”,存在着休戚与共的生命联系。立足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马克思描述了人的普遍性表现,即“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26]161。这种“无机身体”是人活动、人本身重要部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体性关系。因此,自然界是人类获得利益的天然“仓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然基础。将人类纳入自然界,揭示了人类既具有改造自然、享用自然的权利,又要求人类必须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保护自然。从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看,马克思从总体性的人出发,认为只有人类形成保护自然的联合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由对立转向和谐,实现天人合一、平等自由、共荣共生的革命性变革,深刻阐明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必然。在此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既促进人类文明向着生态化发展,更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战略地位,提出与世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类对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生存的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都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20]435。这不仅充分表露了中国共产党以博大心胸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决心,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美丽天下的目标之蕴。
另一方面,满足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人类个体由片面到全面的丰富与完善过程,他指出“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26]566,表明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体发展,都依赖并取决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发展。然而,资本逻辑使人与人、国家之间始终存在“异化”关系,导致人的个性、独立性等发展独立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之外,并呈现出异化扩张的趋势,始终难以达到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根本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能够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社会形式只能是共产主义,其途径是将个人发展寓于一切人的发展中。因此,促进全人类发展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手段和目的,也是人与社会关系归之原位的唯一路径。在此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为价值尺度,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发展,更顺应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普遍愿望,从而在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中创造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类整体发展为奋斗基点的胸怀担当。
(二)“消灭剥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指引
消灭剥削是推动人类社会建立美好制度的基本前提,这本身就是人类必须联合起来为之奋斗的正当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曾鞭辟入里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将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绝大部分人的痛苦之上,其根本性质是一种剥削制度。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过去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28]42,这就要求人们联合起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8]45更加旗帜鲜明地宣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其包含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福祉的原则也得到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由此可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人类普遍利益有着高度契合性,指引着中国共产党消灭剥削,尤其是铲除超经济剥削滋生蔓延的土壤、维护人民最普遍的利益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聚焦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信念内在地转化为实践动力。在着力“解决所有制问题”的过程中,以“三大改造”实现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彻底结束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29],让更多受压迫民族看到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有效防止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类社会所有制的独霸与侵蚀。此外,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新阶段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新样态,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禁锢在“对立性”或“替代性”关系中,而是以开阔的胸怀和宽宏的气魄,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在当代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内的不同社会制度中的特殊表现”[30],既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来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又做好两种制度长期斗争的准备,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实现人类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终极追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路径,但是他们的思维、视域没有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没有限制在西方历史与现实中。相反,马克思、恩格斯立足长期的阶级斗争逻辑,指出“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8]14,揭示出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全局性演进逻辑。
从阶级条件来看,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28]41,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德国解放运动指出,人类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6]18,无产阶级不仅肩负着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还以解放全人类为解放自身的前提条件,代表着“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26]17。这既为人类解放找到了最具有革命性和包容性的主体力量,又内在要求共产党人以博大的胸怀关注全人类解放。从实现过程来看,人类解放与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同步的,是世界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普遍交往变成人类社会发展常态,人类解放与世界历史随之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当“现实中的个人”成为“世界的类存在物”,并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世界力量,进而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且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时,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因此,人类解放事业向前推进,就必然要求通过所有人的联合体而实现,这种“联合”既是“真正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最终结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处在世界维度中的人类解放的历史逻辑与处在实践维度中的民族解放的现实逻辑相结合,将人类解放进程中的普遍要求同无产阶级解放的独立探索相结合,始终以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实现民族解放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无反顾地用实际行动支持朝鲜、越南等国家反对西方霸权的侵扰,先后取得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为弱势国家解放提供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不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1];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的有效互动中,开拓人类解放的新途径与新视野。
四、回答“世界之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感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32]面对“两个大局”相互激荡带来的“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大党担当和深厚的天下情怀,及时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弥补全球发展赤字、打破文明冲突的中国方案,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发展挑战中推动人类进步事业。
(一)回答治理之问:持续关注世界变化大格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战争冲突给国际社会正常运行带来破坏与威胁,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人类整体利益为行动导向,切实回应各国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的普遍诉求,为国际社会实现广泛团结凝聚更多力量;以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广度,不断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体系开放性、公正性的普遍期待,有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些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蕴含着认清国际形势、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等现实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以胸怀天下的眼光持续关注世界变化大格局。
凝聚世界强大合力,推动全球治理走向全球共治。事实上,全球治理体系自产生起就被打上西方的烙印,民主、公平、正义、自由被一些西方国家推为所谓“普世价值”,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又采取一贯的“双标”手段,有时为了国家私利而采取损人利己的行为,有时打着全球利益和人类福祉的幌子,发动战争强迫弱势国家让渡或牺牲本国利益,不仅阻碍了国际秩序的良性发展,更使人类社会趋向分散化。事实说明,霸权逻辑解决不了全球治理问题,相反,世界各国友好协商、团结互助,彻底消除霸权主义,才是妥善解决全球治理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协商、集思广益,为解决世界共有问题凝聚重要力量。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相融合,更加“凸显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广度,为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3]。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打造金砖组织、南南合作等,这一系列共同协商的治理实践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兴大国加入,强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主体生成系统化合力机制,为推进全球治理向着多方共同发力的综合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走向全球善治。“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零和思维处理国际关系、以强硬方式压制和制裁新兴国家对外交往、以责任推诿破坏多边关系等,“美式民主”被生搬硬套在多个国家头上,严重违背国际新秩序的发展,更将世界历史推向逆流。与西方国家追求单向度的交往关系不同,中国共产党从未片面地以利益掠夺作为对外交往的出发点,而是以博大的胸襟充分关切各个国家核心利益,并根据全球局势变化、议题增设等新形势新要求,在获得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携手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共担责任,在平等参与全球治理中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今天,中国已与上百个国家建立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伙伴合作关系,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无不印证着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不懈追求和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担当。
(二)回答发展之问: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滋生了世界不平衡发展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局部战争冲突、疫情危机等带来全球经济减速分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甚至采取贸易保护等方式“逆”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愈发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立足世界发展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共建世界经济、共享发展成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方案,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创造出新业态和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共建经济推动各国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34]毫无疑问,从改革开放到成功“入世”,再到率先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建设的坚定决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1]32,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效降低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国际市场互利互惠、开放合作打造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贸易扩大了,各国都受益。”[35]中国积极构建对外贸易平台,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连续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其中,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永续活力。另一方面,在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边贸口岸等区域出台多项优惠的税收政策,在优化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同时,鼓励、扶持周边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务实行动向世界展示出共建开放型经济的坚定信念和大党担当。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际道义,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贸易、金融、减贫等全球性经济问题,既在“兼济天下”中发展自己,又通过发展自己更好地造福世界、繁荣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中国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发展目标,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为全球经济贡献应有力量。改革开放的最初30年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动力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坚定“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20]434,并帮助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提升国内生产总值,推进世界经济朝着更加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总体来看,中国发展给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好邻居、好伙伴,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谋实实在在的福祉的大情怀和大担当。
(三)回答文明之问: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民族文明在交往接触的同时,也频繁显现出摩擦与对抗,特别是西方国家秉持文化殖民思维,夸大文明交往过程中价值、意识形态、文化形态分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包容的胸襟、发展的眼光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63。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全新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新希望。
尊重文化差异和反对文化霸权,为各国文明平等发展提供机会。西方通过战争手段对其他文明进行改造甚至强行同化,又以文明优越的外衣贩卖多种价值观念,先后炮制“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历史终结论”等,推行不平等的依附、从属、压制关系。文明地位不平等、“文明现代化=西方文明普及化”的理论假定,在各民族文明更加开化的当代明显有失公平正义,不符合各民族文明发展的需要。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36],这是解决人类文明问题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强调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是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各民族文明各有千秋、绝无高低优劣的分别,那些“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20]468!这种以辩证和历史的思维客观看待人类文明的方式,打破了以往西方文明为中心的霸道思维,矫正了长期以来东西方文明不平等关系,消解了西方意志在各民族之间筑起的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差异,给向往实现现代化但又渴望保持自身文明独特性的民族创造了实现自我解放的条件,足以“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20]469。
推进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尝试构建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明之路。历史地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战争与冲突,亨廷顿更是悲观地将文明之间的冲突视为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灾难。如何应对文明的冲突?中国共产党将人类文明放在更加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阈,在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关系中,提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37]230的科学论断。这种将征服与挑战、独断与对立的思维,转换为包容理解、交流合作的建设性思维,为破解文明冲突问题贡献了世界性方案。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综合考量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影响,指出世界文明在新一轮交融、整合后更多地呈现出生命有机体特征,不同文明要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汲取先进养分来促进自身文明更新,如果长期封闭,必将失去活力,直至走向衰落,因此“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37]229-230。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世界文明对话,搭建孔子学院、文化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跨国别的新型交流平台,就是以促进各民族文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有益举措。同时,“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实践战略,不仅加强了世界各国的通力协作,更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各国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正确推断,对“美美与共”世界文明秩序的构想,无不体现着坚持胸怀天下的崇高情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赵付科,吴文慧.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东岳论丛, 2023(10):13-19.
[3] 陈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及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1):1-6+202.
[4] 李辽宁,魏倩倩.天下情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感密码[J].思想教育研究,2022(3):10-17.
[5] 晏俊杰,王世谊.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三重逻辑[J].学习论坛,2022(2):5-11.
[6] 章舜粤.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历史沿革[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5):57-66+115.
[7] 成龙,潘亚宁.从思想源头看“胸怀天下”世界观方法论的精神实质[J].新疆社会科学,2023(6):11-22.
[8] 黄婷.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价值自觉[J].理论视野,2022(9):13-18.
[9] 陈理.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2):16-20.
[10] 孙秀玲.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百年历程及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4):120-127+156.
[11] 丁俊萍,李泽鑫.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程、成就和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23(5):73-81.
[12] 辛向阳.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J].思想教育研究,2023(4):94-98.
[13] 孙海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三重意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0-18.
[14] 赵聪聪.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四维审视[J].长白学刊,2023(6):9-17.
[15] 张三元.论坚持胸怀天下[J].湖北社会科学,2022(12):5-17.
[16] 任伟,宋冠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三重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21-23.
[17] 黄蓉生,耿靖.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与根本行动遵循[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3.
[18] 杨洪源.从坚持胸怀天下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4-32.
[1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 .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世界哲学,2003(5):2-33.
[2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43.
[23]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3.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6.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 徐鲲,吴宝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23(8):45-57.
[30] 陈锡喜,王继承.“六个坚持”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及其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3(3):12-18.
[31]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42.
[3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33.
[33]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J].求是,2021(16):57-61.
[34]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全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4-07-19(1).
[35]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87.
[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60.
[3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committed to keeping in mind the cultural roots, ideological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of the world
Wu Shuting Wu Yandong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Guided by the essence of Marxism and the root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exploration delves into the logic of "where we come from, why we are here, and how we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w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can maintain a global perspective. This inquiry clarifies the legitimacy, morality,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CPC's commitment to a global vis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epts of "all under heaven as one family," "taking the world as one's responsibility," and "harmony bringing peace to the world," has nurtured the CPC's inherent quality of maintain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From an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ause of human liberation, lead the CPC's direction in maintaining a global vision. From a practical viewpoint, in the face of the unprecedented century-long changes in the world, the CPC must continuous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jor shifts in the global landscape, pursue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enrich and develop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CPC continuously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of the world" in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ave the world in mind;Cultural roots; World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