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离开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开了共同富裕,人口高质量发展将大打折扣。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命题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在逻辑上,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主体上和时序上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促进的结合体是高品质生活、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应对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在实践中面临的消极影响和难题,需健全老龄社会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关注重点社会群体营造勤劳致富风尚以及推进精神共同富裕从宏观愿景向微观场景落地等,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不断积累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理论逻辑;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领军人才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究”(22VRC102)。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8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6
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重要理论命题,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指出“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如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2]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关重要论述,不仅突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且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联系起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人口理念创新、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思想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人口系统的转化、拓展和延伸[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纳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视阈中。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反之,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创造动力。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概言之,离开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共同富裕,人口高质量发展将大打折扣。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人口增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的“有调控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的“平稳增长”转变为了“负增长”。从积极方面看,当前阶段的人口负增长仍然是人口规模巨大背景下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资源承载压力的降低和新发展潜力的巨大。但从消极方面看,人口规模减小,消费人群将减少,宏观经济增速受到阻隔;人口负增长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会给劳动力供给带来潜在风险,从而影响生产发展。从共同富裕推进过程看,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当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质量与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充分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除了前述层次的理解外,在人口发展新形势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在理顺两者理论逻辑基础上,针对迫切问题,提出有效解决路径,进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不断积累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
一、学界研究进展
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重点关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并将其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以及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后,学界掀起了新一轮的共同富裕研究热潮。在如何促进或实现共同富裕领域也涌现较多研究成果。梳理发现,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研究。“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6]。具体而言,胡晓鹏认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内容与本质的关系[7];文丰安认为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8];姚树洁等认为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条件下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条件[9];吕进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与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10]。两者的关系不限于此。蔡昉认为三个分配领域的改革任务可形成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生产率成果共享,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良性循环[11];杨长福等则认为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2]。
二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内涵更深、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的综合性人口发展,是人口发展方式整体跃升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发展[13]。从内涵看,陈友华等认为基于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形势的最新研判,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3];穆光宗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是数量适度、素质优异、结构合理、流迁有序、红利持续[14]。从实践看,杜鹏认为须从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建立新常态下人口发展观念,转变人口应当一直增长的惯性思维,从战略上关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人才强国战略[15];田天亮认为必须加强人口工作的顶层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口工作方针,明确人口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夯实人口工作的物质基础[16]。
三是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已有研究一方面从发展目的视角阐述两者联系。如王晓峰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是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17];张冲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的基础上,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许琛等认为高质量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目标追求[19]。另一方面将两者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目标视阈。如费太安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从生产角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口与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从生活角度,要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居民综合福利水平[20];王小林认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有利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防止返贫和缩小发展差距的长期性制度安排[21]。杨菊华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研究认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反之,现代化发展持续推动流动人口实现共同富裕[22]。
从学界既有研究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方面内容,从属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间的促进关系、循环关系或辩证关系。有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现路径以及与共同富裕联系的研究,将共同富裕置于更高层次和更宽泛的视野中。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与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发展的目标,更是有机结合的两大重要组织元素和结构单元,共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从愿景走向现实。既有研究虽然探讨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两者间的耦合或有机联系,但并未深挖两者间“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以及缺少两者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路径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基础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机统一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因此,在理论基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命题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主要思想观点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两种生产”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体系,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自身生产又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充足劳动力,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一种生产的结果,正是另一种生产的开始。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全过程,所以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23]。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必须提高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以及个人文化素质,因为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4]。“两种生产”理论中的“人类自身生产”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应、“物质资料生产”与“共同富裕”对应,“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质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制度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物质基础是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内核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是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25]。从这一观点出发,共同富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即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高质量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基础、承接载体和标准,即共同富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且推动了具体的人的能力、素质、生活水准等全方位的提升。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其共同富裕思想将个体成长、人口发展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深刻揭示了人口变化与社会运动的辩证关系。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其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社会理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口发展思想和追求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理想及其社会运动。“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进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6]。从历史发展和历史传承角度而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基本理想在新时代必须有新发展的使命。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唐、宋以前,这一时期人口增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该思想把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如孟子认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荀子认为富民应建立在众民基础上[27]。第二个阶段为宋以后,这一时期人口控制思想逐渐兴起,该思想认为人口增长应与土地等资源占有量相适应、人口增长同时应重视人口质量提高,如马端临认为“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28]。受儒家思想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赋税制度的影响,人口增殖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人口发展思想的两阶段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背景对人口政策、人口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暗含着人口数量、规模与人口素质、质量以及生活品质间的联系。
中国古人有着朴素的共同富裕社会理想追求。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未来社会理想场景[2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30],从而将个体的富裕与其道德素养建立联系。社会运动中,中国古代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大多为追求温饱或过上好日子,如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31]的土地制度,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顶峰。中国古人共同富裕社会理想中对人与财富关系的探寻,和农民起义对平均主义的追寻,实质上所要追求的愿景即是人口向高层次、高素质、高标准的高质量方向发展,生活品质向共同富裕方向迈进。
受制于生产力条件、社会制度等束缚,中国古代并未实现人口的健康、科学发展,共同富裕也认为是“空中楼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重要理论命题,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相互促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愿望,是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基本理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
(三)中国共产党的人口发展思想及其领导的共同富裕实践道路新发展
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其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形成反映不同阶段社会背景、指导实践的人口发展思想;而且,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作为一条逻辑主线[32],领导并不断拓展共同富裕的实践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人口发展思想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党早期,以陈独秀、李大钊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撰文批驳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指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不是人口过剩,而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33]。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积极乐观地看待当时中国人口众多而遇到吃饭问题,但也不得不审慎地面对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政策[3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口问题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去谋划,确立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33];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口“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33]。第四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态势,适时推出全面两孩、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举措,将人口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视野中,开拓性地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新理念、新战略。
与此同时,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史性解决温饱问题、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伴随的是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面对的则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态势[34]。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将人口发展问题与共同富裕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人口发展思想及其领导的共同富裕实践道路在新时代的迭代耦合、创新发展。
三、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共同富裕思想,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关系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和共同富裕社会理想的追求暗示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源”;中国共产党的人口发展思想及其领导的共同富裕实践道路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中,既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答并厘清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对于实践中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发挥两者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内涵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主体上和时序上的一致性
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目标、发展观念或理念,包含人口的数量、规模、结构、分布、流动等必要的系统要素,其基本要求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目标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包括多维度的丰富概念体系,其指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或人民,至少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层面,需要形成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和分配结构,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最终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主体看,两者主体一致,“人口”和“全体人民”是不同学科或行业领域的不同称谓,指向的都是全体社会成员。从时序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正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状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也促进人口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迈向高层次。人口,从本义上来说,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或群体中的个体总数或人数综合。同时,人口又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智力、精神、社会关系等多种结构要素的复杂实体。从广义的人口学角度看,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地理、政治、遗传等具有相互关系。所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包括人口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和人口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每个人物质和精神的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动政治、社会等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的主体和唯一载体是政治学语境下的“人民”,也即人口学语境下的人口、群体或一国的人口集合。共同富裕既有政治上的公平正义内涵,又有经济上的新发展理念支撑,也有社会(文化)上的人力资源支撑,以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共同富裕的概念体系更宏大。社会整体进入富裕社会、全体人民都富裕、全面富裕、消除了两极分化但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四个重要特征,可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人力资本指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指标、人类发展水平指标、基尼系数等指标来进行衡量[35]。而且,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不同职业、身份、群体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即“橄榄型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必然是年龄结构合理、素质结构优良,能够持续进行价值创造且保持世代更替的人口发展基础,而这一基础即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加侧重将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即通过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改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个体福祉的普遍提升,包括教育公平与普及、医疗健康体系的完善、高质量的就业、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其更多的是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促进作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也更有利于人口素质,如人力资本、智力、精神或社会关系的和谐,共同富裕也将促进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两者在经济社会层面有着相互促进的逻辑联系。
(二)从逻辑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结合体是高品质生活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前提条件,高品质生活反过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万众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之间存在内在统一、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9]。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思想在人口系统领域的发展战略,从属于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之间的统一辩证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紧密联系。共同富裕是多维度的高品质生活[36],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两者均体现人民性、具有内在契合性[37],高品质生活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一体两面”。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均与高品质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创造高品质生活需“两种发展力量”推动、具备“两大领域必备条件”、形成“两个层次”内容体系。“两种力量”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两大领域必备条件”即宏观领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条件和中微观领域居民所拥有的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客观条件[38],“两个层次”即人们呈现出的共享高质量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精神生活的生存和发展状态[39]。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涵盖居民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及精神共同富裕等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条件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人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动力基础更加牢固、创造的积极性和活力竞相迸发出来,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随之变革,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的各方面条件将充分发展,进而造就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状态,当这一状态惠及每一个人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实现。反过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推动收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精神共同富裕的同步、均衡、高水平发展,这些内容嵌入、融进个体、群体、区域、城乡、国家等所有领域所有方面,伴随着背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层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涉及人口发展、人口安全、人口系统的体力素质、精神状态、劳动力(包括数量和规模)、年龄结构、收入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等迈入到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格局。至此,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图1)。
因此,从逻辑上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与高品质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互促互进关系。换言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互为支撑,高品质生活与共同富裕相互内嵌,高品质生活形似于一个“结合体”,抑或是中介变量、承载体,从而建构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逻辑结构。
(三)从目标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意味着“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绝不意味着个人的“全面自我终结”;虽然“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成现实,但其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范导[40]。具体而言,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在经济上充分享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以及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精神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41]。中国式现代化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求和目标导向,践行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构想[42]。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3]。从人的现代化角度看,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需要个人从心理、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44];或者是实现个体的现代化和整个人类的现代化[45]。只有社会为每个“现实的人”创造能够获得自己“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人不再受“异化”力量的控制,他们才拥有现实物质基础、自由支配的时间、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才能选择自己如何“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发展[46]。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个体能力、素养、生活行为、价值观念的提升与发展,而且涉及群体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适应性,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手段和条件,人的现代化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从发展的观点看,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共同富裕是前提性的,社会进入共同富裕状态为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因而,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实践进路
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最显著的变化是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阶段。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这些影响叠加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就业压力等,对个体、家庭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水平提升带来客观压力,不利于收入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提升等,将弱化或迟滞共同富裕进程。推进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城乡、区域、群体发展差距较大,以及精神共同富裕现实困境[47]等多种难题,既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无助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应对上述消极影响和难题,需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逻辑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整合思路,在国家、政府、家庭、社会协同力量助推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良性互动、长效发展。
(一)健全老龄社会共同富裕制度体系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促进老年人口共同富裕需面对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程度、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养老保障等方面存着较大差距。健全老龄社会共同富裕制度体系,一是制定老年人共同富裕标准。基于“限高、补低”原则优化养老保险基金标准。对于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水平,在已经连涨前提下设置最高限额;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基金采用全国统筹、地方对口帮扶机制提升标准。制定老年人口共同富裕全国标准及行动方案。总结浙江、深圳、上海等地推进老年人共同富裕经验。二是推动农村老年人共同富裕。基于中央财政兜底、地方财政配套、农村集体经济补充的原则,提升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对农村长期患病老年人,提高医药报销比例。积极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行动。根据农村老年人分布特点,在较为集聚的农村区域大力开展70以上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助餐服务。三是形成社会合力共促老年人富裕。政府出台鼓励低龄老年人就近就业的支持政策,推动临终关怀从市场化供给向社会化服务转变,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规范化、人性化,孵化、培育更多的老年救助型或关爱型社会组织等。
(二)关注重点社会群体营造勤劳致富风尚
继承勤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以致富,是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走向美好生活的基本立足点。人口发展新趋势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扩大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但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人口规模的“断崖式”减少,通过为“勤劳”致富创造条件,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甚至高收入行列,保持人口规模适度基础上的生活品质提升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成。一是提高劳动收入报酬收益。一方面重点关注目前尚处于低收入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畅通社会向上流动渠道。建设“人人向上”“人人奋斗”“人人都能通过勤劳改变个人状况实现生活水平提升”的公平正义社会环境;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2.8亿农民工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教育支持体系,提升各年龄段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建立勤劳致富宣传机制。通过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倡导官方媒体、自媒体大力宣传“等靠要富不了”“懒惰、躺平富不了”“啃老可能富一时、但不能富一世”声音,树立典型、推广“工匠精神”,营造勤劳致富良好氛围。
(三)提升家庭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社会,家庭是基本的单元。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保障民众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面向“十四五”规划时期,适应民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消除“低生育危机”下的人口负增长影响,需要转变人口持续增长背景下的增量规划思维,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的涵盖生育、托幼、抚育、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婚姻、娱乐、休闲、养老等在内的家庭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精细化精准化。尤其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服务券等方式,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公司为育龄、托育等家庭提供包括孕产妇、婴幼儿、老人病人照护等生活照料服务以及家庭管家、家庭教育等多元化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家庭照护压力。另一方面,在城乡社区建设以社区食堂为主体的养老便民生活圈,促进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就餐便利化、可及化;通过国有划拨土地、政府委托建设等方式,依托社会福利院、医院等养老及医疗机构,建设集居住、养老、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院,为老年人家庭提供休憩、养老等高品质康养场所。而且,也应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人口数量、素质、分布等结构性特征突出的省份或区域,设立若干“国家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着力在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最终目标。社会治理创新最终落脚点是人,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顺应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共同体”,形成鼓励生育、支持生育、积极生育的社区文化。一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组织体系中增设家庭生育照护委员会,为家庭生育提供托育服务、时间保障、经济保障、健康保障等多维度支持和多方面服务。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和引领作用,整合基层支持生育的包括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等各行业的相关资源,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生育支持型、生育友好型社区。三是大力培育和孵化本土型的生育友好型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相关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为生育家庭提供相应的精细服务,从而建立支持生育的“政府—社会组织—居民”间社会服务供给合作伙伴关系。四是积极落实《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从儿童视角出发,充分理解儿童的需求,扩大和增加适儿化的空间以及设施数量,优化儿童公共活动场所标识系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
(五)推进精神共同富裕从宏观愿景向微观场景落地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保持合理人口规模,与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的资源承载力、人民生活质量等相匹配,更要促进人口素质、能力以及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而此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实质与内涵一致,也是让共同富裕从宏观愿景转化为微观场景,以使每一个人“看得见、摸得着”并且真实可感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对人口负增长、共同富裕理性认识的宣传引导,对负面舆论及时澄清,倡导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新理念。二是将党的精神谱系中有利于激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坚忍不拔、注重修身等精神(如建党精神、红岩精神、红船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发扬光大。三是开展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化等系列工程,健全高品质、全覆盖的精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精神文明高地,在微观场景中丰富民众工作场所、生活家园的娱乐和发展功能。四是推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风尚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居民共享现代生活文明的均衡化、均等化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1).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3] 陈友华,孙永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5):5-16+2.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5] 郭瑞萍.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64-70
[6] 蒋永穆,谢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J].社会科学辑刊,2022(4):97-105+2.
[7] 胡晓鹏.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逻辑关系与理论建构[J].社会科学,2022(6):119-127.
[8] 文丰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重要性、障碍及实现路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42-48+188-189.
[9] 姚树洁,汪锋.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3(7):11-20.
[10] 吕进,唐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论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3(11):100-112.
[11] 蔡昉.共享生产率成果——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解析[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3):5-11.
[12] 杨长福,杨苗苗.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278-290.
[13] 周学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J].探索,2023(4):29-40+2.
[14] 穆光宗,陈功,林进龙,等.试论人口高质量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66-75.
[15] 杜鹏.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03):15-19.
[16] 田天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解析、困境辨识与优化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86-195.
[17] 王晓峰,刘华伟.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意蕴、支撑要素与实践路径[J].人口研究,2023(05):46-58.
[18] 张冲,梁晓林,王学义.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西北人口,2024(1):16-25.
[19] 许琛,唐琳,舒茗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4(5):107-121.
[20] 费太安.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口逻辑[J].经济研究参考,2023(3):24-40.
[21] 王小林.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24(1):13-17.
[22] 杨菊华.流动人口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4(1):72-80.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
[24] 胡显海,蒋若凡.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02-110.
[25] 田超伟.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81-91.
[26] 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6):1-13.
[27] 裴倜,王冲.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及其规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40-46.
[28]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人文杂志,2002(1):128-133.
[29] 王伟光.崇高的理想 不懈的追求——论从“大同”社会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5):5-12+155.
[30] 张彬斌,汪德华.共同富裕内涵溯源、路径探寻与实践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23(7):94-103.
[31] 鲁西奇.“公义”:中国古代的天下正义[J].文史哲,2024(3):5-17+164.
[32] 李娜.中国共产党反贫困进程中“人民至上”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22(7):54-66.
[33] 王钦池.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百年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西北人口,2022(6):14-24.
[34] 王正攀.由分化到平衡: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人才发展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探索,2024(3):95-110.
[35] 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J].改革,2021(10):12-21.
[36] 王晓虹.深刻把握新时代“高品质生活”内涵[N].湖南日报,2021-04-10(6).
[37] 李晓静,潘文轩.创造高品质生活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第二届城市治理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党政论坛,2022(1):63-64.
[38] 雷晓康,张琇岩.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涵、指标体系及省际测度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02):89-102.
[39] 孟东方.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与创造路径——基于重庆市39个区县的调查分析[J].西部论坛,2021(3):44-56.
[40] 陈曙光.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2-32.
[41] 周子伦.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解读——隐喻研究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7(12):28-32.
[42] 王虎学,凌伟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向度[J].学术研究,2022(11):13-20+2.
[43] 张忠家,张卫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N].经济日报,2023-12-20(10).
[44]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0-21.
[45] 黎文华,汪荣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61-71.
[46] 乔荣生,梁瑞敏,陈曦.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原初意蕴及当代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100.
[47] 文丰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探索,2023(4):151-163.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Wang Zhengpan1 Zhou Xuexin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ocie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Chongqing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400041;2.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Chongqing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of unity of opposites. The two are mutually premised, promoted and inseparable. Withou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common prosperity will become a source of water and rootless wood; without common prosperit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Regarding internal logic,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consistent in subject and time sequen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high-quality life ababf7812969f1b096f6d797cf9cb8443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In respons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problems faced by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an aging society, pay attention to key social group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diligence and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from macro vision to micro scen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reate high-quality life, and achieve high-efficiency governance—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superposition effect and multiplier effect.
Key Words: High-quality Population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Mutual Promo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