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践行育人职责、深化用户参与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20年起全面推进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围绕三全育人宗旨,整合多方学生团队,构建由图书馆总体统筹、多团队协作融合的常态化、规模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系统总结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整体理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多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46
2022年,《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提出大学图书馆应主动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1]。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挥育人功能、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亦是深化用户参与、打造优质服务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诸多探索,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了差异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模式,但现有的模式路径一方面难以兼顾图书馆的管理自主性和志愿服务的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其顺利实施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对图书馆人力投入、机制设置或学校志愿者协会的发展规划等具有一定要求。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图书馆,现有模式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还需寻求更加适宜自身情况的建设路径。
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20年起全面统筹推进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围绕“育人为本,团队为先”的基本理念,整合多方学生团队,精心打造志愿服务队伍,现今已颇具体系与规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成为图书馆日常服务运营的重要组成力量。本文系统总结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理念与具体实践,提出一种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新思路,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的路径选择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借鉴与参考。
1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1.1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问题与对策、参与动机、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管理机制研究聚焦于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运行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优化。一方面是从协同管理理论[2]、自组织理论
[3]、人力资源管理六模块理论[4]等视角探究管理机制构建;另一方面是关注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从参与到退出的各流程环节管理[5]。如,刘东林[6]基于招募、培训、上岗、表彰这一志愿服务通用的组织管理流程,指出应重视每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此外,还有学者对流程中的特定环节管理展开探索,如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7]和激励研究[8]等;问题与对策研究聚焦图书馆志愿服务运行管理的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相关研究普遍指出当前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存在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队伍结构稳定性不足、岗位设置欠缺多样性和吸引力不强等具体问题,从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形式构建、服务项目拓展、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9-10];参与动机研究主要基于志愿者的个体需求与主观意愿探究志愿服务建设。如,顾润德等[11]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因素,提出提升学生参与意愿的路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与先进经验进行了调研,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提供参考借鉴[12-13]。
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势头强劲,但相关案例研究不多,仅有少数研究结合具体的管理建设实践展开分析。如,张晓静等[14]基于厦门大学图书馆实践,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依托志愿服务推进育人工作提出策略建议;赵丽香[15]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了高校图书馆建设志愿者服务体系的重点与注意事项。
1.2实践现状
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普遍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招募,规模相对不大。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图书馆自行组织,即由馆员负责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运营;二是图书馆学生团队组织,即由图书馆指导组建的学生团队来负责志愿服务的具体运营管理;三是依托学校志愿者协会开展,即由学校志愿者协会统筹,图书馆作为志愿岗位提供方之一,配合开展工作。前两种组织模式主要发挥图书馆单方力量,影响力和号召力相对较小,且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管理机制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第三种模式借助了校级团队的影响力与资源,但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图书馆的能动性与话语权,后续发展相对取决于学校志愿者协会的整体规划,不利于图书馆志愿服务实现自主化、规模化、体系化发展。
1.3现状述评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在研究方面,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管理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案例研究的数量与视角相对不足;在实践方面,当前常见的志愿服务组织模式一是存在管理自主性与活动影响力之间的取舍,二是具有一定的实施门槛,或是需要图书馆方面足够的人力资源投入和高效的管理流程与激励机制,或是需要学校志愿者协会对图书馆岗位工作的充分重视与资源支持。
针对上述局限,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实践案例,提出一种可操作性强且兼顾管理自主性和活动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建设新思路。
2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工作自2020年起全面推进,由图书馆用户关系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图书馆立足“育人为本,团队为先”的新建设理念,充分调动校内多类型学生团队力量,依据不同学生团队的特点,匹配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构建适宜的队伍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多团队融合,打造了由图书馆总体统筹管理、多方学生团队联合运营的常态化、规模化、高质量的图书馆志愿服务体系。
2.1建设理念:育人为本,团队为先
在队伍建设初期,图书馆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多方走访沟通,最终立足志愿服务育人宗旨,依托学校学生团队众多的特点,确立了“育人为本,团队为先”的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理念。
2.1.1开展现状调研,厘清现存问题
图书馆充分开展前期调研以明晰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方向。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基于网上信息、公开报道与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20余所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队伍相关组织模式与政策,寻求启发与借鉴;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馆员、学生志愿者进行访谈,分析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现状与问题痛点。
调研发现,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多从图书馆需求出发,忽视了志愿服务的育人职责和用户参与功能;二是现行组织模式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若不满足则会导致志愿服务规模受限、队伍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难以直接照搬经验;三是志愿服务岗位体系与学生兴趣专长脱节,工作内容较为简单且种类有限,导致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
2.1.2多方走访沟通,探索破局路径
厘清志愿服务建设待优化的问题后,积极与学校教务部、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仲英公益促进学会等多个相关部门及学生团队交流,明晰学校志愿服务政策与团队体系构成,了解各团队特点与需求,发掘合作资源与机会。同时,与馆内各业务中心、馆内现有志愿者以及普通学生代表反复沟通,分别从馆内业务开展与学生参与角度了解各方对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需求与期待。
经过调研与沟通,图书馆突破以往仅将学生志愿者作为人力补充的观念,将志愿服务作为发挥学生专长、践行教育职能、促进用户参与的良好契机,立足学校具有众多学生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客观条件,确立了“育人为本,团队为先”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理念,由图书馆总体统筹,通过与校内多个学生团队多方协作、有效融合,推进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2.2组织管理:馆方统筹,多方协作
高效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图书馆秉持“团队为先”的建设理念,积极对接多类型学生团队,并依据不同团队的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合作方式与运营管理制度,打造了由图书馆总体统筹管理、多方学生团队联合运营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团队力量,有力保障志愿服务队伍的自治力与执行力。
2.2.1因材施策,构建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提升队伍自治力
在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体系建设上,图书馆系统谋划布局,积极与校内多种学生组织与志愿者团队开展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统筹协调各学生团队负责志愿服务的具体运营工作。同时,注重因材施策,依据各学生团队的不同特点,匹配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内容,帮助其各施所长、成长壮大,推动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多元化融合与发展。例如,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因面向全校,影响范围广,负责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运营;医学部预科生团队,因人员构成稳定,组织能力强,承担综合服务台与咨询台的值班工作;仲英公益促进协会团队,因前期与图书馆有较长的合作,有丰富的服务经验,承担书库与闭架服务工作;元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因学科涉及广泛,参与意愿较强,承担大钊阅览室展览讲解与整理服务;图书馆之友协会,因具有开展常态化活动的需求且可借助社团活动室的空间优势,承担常态化志愿备勤等服务。
在志愿服务实际运营工作中,为确保各学生团队工作高效开展,图书馆指导其构建了以骨干志愿者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各学生团队的干事团负责志愿者整体招募运营流程的组织与实施,骨干志愿者作为学生团队与普通志愿者之间的桥梁,负责各个岗位志愿者的具体管理、监督、协调和保障工作,通过以点带面、以身作则、以老带新的方式调动各岗位普通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完善了图书馆志愿服务体系的末端管理。
这种由图书馆统筹管理、学生团队干事开展运营、骨干志愿者把控末端的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的自治力,保障了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层层细化、层层落实,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良好格局,也有助于各学生团队的稳健发展。
2.2.2因事制宜,形成规范标准的运营体系,提升队伍执行力
在图书馆的统筹指导下,各志愿者团队根据自身构成与职责特点,以制度性文件为纲领,构建有针对性的工作制度以及包含岗位规划、招募配置、培训管理、激励反馈的标准运营流程,从而提升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的执行力与工作效益。
图书馆整体制定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方案》《北京大学图书馆骨干志愿者管理办法(草稿)》《北京大学图书馆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评选办法(草稿)》等制度性文件,形成了从岗位设计、招募、骨干遴选、排班,到培训、签到、统计、激励、总结的规范流程,确保各个环节的操作均有规范指南可循。例如,在志愿者培训环节,图书馆联合志愿团队干事与骨干志愿者针对常态化岗位制作了上岗说明文档或岗位工作手册,保障志愿服务效率与质量。此外,在每期活动结束后,图书馆认真收集汇总各业务中心与志愿者的反馈,及时与各学生团队沟通协调,不断改进和完善志愿服务流程、优化用户参与模式。
2.3工作体系:拓展岗位,培育文化
丰富完善的工作体系是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扩大队伍规模、提升队伍活力的保障。为促进志愿服务队伍的多团队融合,发挥其育人功能,图书馆依据不同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特点和特长,设计多类型岗位、拓展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同时加强队伍文化建设、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志愿队伍工作热情与凝聚力。
2.3.1精心设计岗位,提升队伍积极性
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过程中,图书馆高度重视岗位类型与工作内容的设计。一方面,立足育人职责,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岗位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尽量涉及图书馆多方面业务领域,以激发志愿者兴趣,发挥志愿者专长,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团队的特点,精准匹配适宜的岗位,充分发挥不同团队的优势,为不同学生志愿者团队提供适宜的平台,打造多样化的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
目前,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已形成了集多元化岗位与专业化岗位、常态化岗位与临时性岗位于一体,覆盖广泛、吸引力强的岗位项目体系:一方面,为及时应对不同时期节点的需要,灵活推出临时性志愿服务岗位,如在线数据整理、毕业季迎新季活动策划、阅读文化节问卷设计、科艺文讲座支持及通讯编审等;另一方面,设置了6个大类超过15个常态化志愿者服务岗位,岗位内容涉及图书馆大部分业务,包括:馆藏建设方面的新书收登、订单清点、编目协助、学位论文整理核对等;借还服务方面的送书上门、馆际互借服务等;秩序维护方面的馆内巡视、展览引导、入馆辅助等;创新设计方面的海报设计与新媒体运营等。
在岗位周期设计上,经反复讨论和考量,常设志愿服务岗位按每期3周开展,每学期共进行5-6期,从而在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熟悉业务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使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3.2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队伍凝聚力
图书馆注重依托馆藏文献、特色服务、空间资源、宣传资源等各种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的队伍文化建设,提升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挖掘红色资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红色资源,将思政教育嵌入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大钊阅览室设置革命文献整理与专题展览讲解志愿者常设岗位,2021年引导学生志愿者完成约2 200册革命文献和2 000册孑民图书室的整理清点工作,指导学生完成十余场讲解工作;在庆祝建党百年展览上,招募80余位来自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各院系的学生组成图书馆展览讲解志愿者团队,为预约登记的校内外200余个团队,超过8 000人次提供了讲解引导服务。
借助宣传资源,结合价值观念教育,加强志愿文化建设。图书馆不仅定期在微信、微博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文案,而且积极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宣传图书馆志愿者先进典型,展示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风采。例如,与学校融媒体中心合作在北京大学官方账号发布志愿者宣传微信推文、与学校广播站合作推出图书馆志愿者访谈节目、与校团委合作拍摄志愿者宣传视频等。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充分借助学校与自身融媒体平台讲好志愿者故事,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领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从而增强志愿服务队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践效果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从2020年暑期探索全新的组织模式至今,在队伍规模体系、服务质量效果、学生成长收获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影响力持续提升。
3.1形成规模体系,打造志愿服务优质品牌
自实践探索以来,图书馆志愿服务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每年均吸引千余名学生参与,服务时长稳步增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志愿服务力量。在志愿服务推出的首个学期,有20多个院系的900多位同学参与到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中。随后的三年里,图书馆每学期都开展5-6期、寒暑假2xgzm0uw3Pvi5Cae6V+fJUwFxKah3RGb8bxrNT81uXzY=-3期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以及讲座支持、展览策划、数据处理等临时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共计1 442位,累计工作15 713小时;2022年共计1 214位,累计工作15 658小时;2023年共计1 354位,累计工作18 374小时。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凭借其规模化发展与高质量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好评,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一大亮点和优质品牌。队伍于2020年从学校众多志愿队伍中脱颖而出,获评“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团队”,并且近年来被校级媒体平台多次宣传报道,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hsdimYlm+p1sfZhd7tNUUZQqLpmuyztaV98yoQWCNDc=.2助力多方业务,提升图书馆用户参与度
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已深入参与到馆藏建设、日常运营、宣传设计、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组织等图书馆的多方面业务领域中,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系统化培训,志愿者能够协助馆员高效完成工作,全面支持馆内日常业务与迎新季、毕业季、阅读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为图书馆的发展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学生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优化与拓展,促进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发挥育人实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效得到学校以及学生层面的充分肯定。作为学校“劳动月”常规项目与院系实践教育平台,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支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学生志愿者们普遍反馈,在图书馆志愿服务过程中加深了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了解,接受了图书馆深厚的文化熏陶,获得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体悟了助人奉献的意义。此外,学生们还定期将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收获与感悟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
4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思路及启示
4.1坚持图书馆主导,发挥高校社团优势
在志愿服务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提高站位,确立主体意识,明确志愿服务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同时积极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动态、寻找多方合作机遇。近年来,高校内学生社团组织遍地开花,与学生社团组织合作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参与、构建伙伴关系的重要机遇[16]。图书馆可充分依托校内众多学生社团组织的客观条件,主动整合学校及院系志愿者协会、学生会以及社团等多类型学生团队,系统打造图书馆志愿服务队伍。相比由图书馆单方运营或依托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这种由图书馆牵头整合多方学生团队协同共建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图书馆在志愿服务工作建设与发展上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发展路径、扩大队伍规模,还能汇聚多方团队的资源与力量,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营效率与影响力。
4.2推进多团队融合,加强系统谋划布局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高效有序运行,图书馆在整合多方学生团队时,还需加强系统谋划和布局,促进志愿服务队伍的多元化融合与发展。一方面,建立多团队协同工作机制,强化组织管理。图书馆应与多方学生团队采取灵活高效的合作方式与运营管理制度,依据不同团队特点匹配特定合作方式,确保学生团队各施所长、精准发力。同时指导学生团队构建针对性规范化运营体系、完善末端管理机制,确保各团队工作开展高质高效。另一方面,优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提升内在吸引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凝聚各方人员的核心要素。图书馆应为多方学生团队打造丰富完善、有吸引力和收获感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基于各学生团队兴趣与特长,积极拓展并精准匹配志愿服务岗位类型与工作内容,同时充分调动馆内外资源加强队伍文化建设,增强队伍内部凝聚力,切实保障队伍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4.3注重可持续发展,构建队伍更新机制
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需注重构建科学的队伍更新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做好各学生团队干事团的平稳换届工作,确保队伍管理班子稳定性。图书馆在志愿服务日常工作开展中,应积极引导各学生团队干事团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以及新老成员间的经验技能交流传承,同时在每年干事团换届前后,为各学生团队的工作交接与过渡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 二是规范志愿服务工作全套流程,确保队伍日常运营稳定性。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各流程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每一期新的志愿者均可顺利完成相应工作,保证服务品质的长效平稳。三是注重人员流失与补充问题,确保队伍动态发展稳定性。在构建队伍更新机制的过程中,图书馆应特别关注志愿者的流失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图书馆还应不断发掘和培养新的学生团队资源与志愿者资源,保持志愿服务队伍的活力与动力。
4.4打造品牌化效应,夯实育人基本理念
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服务活动,更是一种育人实践。图书馆应转变将志愿者单纯视为劳动力补充的传统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全方位打造收获感强、吸引力高的高质量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志愿服务优质品牌。同时,图书馆还应注重品牌传播,充分利用馆级、校级等各类媒体平台,深入发掘如特色服务项目、典型人物、志愿者心得感悟等优质内容,多维度宣传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到图书馆志愿服务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志愿服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5结语
随着立德树人与用户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布局的重要切入点。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志愿服务建设时需根据自身所处环境条件和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志愿服务组织模式。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践案例,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希望助力更多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用户关系的深度构建,形成图书馆与学生互利共赢、携手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龙,邵燕,张慧丽,等.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沿课题和时代命题——《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1):17-28.
[2]彭迪,李海瑞.学生馆员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角色定位与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协同管理理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3):76-83.
[3]王晨晨,林岚.自组织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21,43(2):6-10.
[4]欧小波.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与创新[J].图书馆,2014(6):124-126,132.
[5]张田吉.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与服务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4):83-86.
[6]刘冬林.重视过程管理——关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2014(2):129-131.
[7]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8):88-90,93.
[8]唐增增,张俊,吴天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70-73,102.
[9]王磊,张学平.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S2):241-243.
[10]李翠香.谈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艺术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53-55.
[11]顾润德,任婕,陈媛媛.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提升路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6):16-23,30.
[12]王琼,王丽玲.高校图书馆构建专业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18):26-34.
[13]王丽玲,曹冉,王琼.高校图书馆吸引专业志愿服务的路径与方法研究——基于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的调研[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5):35-44.
[14]张晓静,邵剑彬.“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再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5):113-117.
[15]赵丽香.高校图书馆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3(2):63-65.
[16]Johnson M,Clapp M J,Ewing S R,et al.Building a participatory culture: Collaborating with student organization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y instruction[J].Collaborative Librarianship,2011,3(1):2-15.
作者简介:
及桐,女,博士,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用户关系、用户研究。
赵飞,男,硕士,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用户关系、用户研究、信息素质教育。
周春霞,女,硕士,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用户服务、用户关系。
(收稿日期:2024-05-27责任编辑:侯鹏娟)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in Building the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Team
at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Ji TongZhao FeiZhou Chunxia
Abstract:
Launching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to fulfill their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deepen user participatio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team since 2020. Based on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tegrating multiple student teams,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has built a normalized and large-scal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with overall library coordination and multi-team collaboration. Apply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oncept and practical path of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s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team build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academic libraries.
Keywords:Academic Library; Volunteer Servic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Building; Multi-team 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