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苍逸图书馆旧址现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古镇西侧正义文化广场,它是由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的严子珍先生捐建。1939年9月图书馆落成时,喜洲著名白族文学家赵甲南专门为此撰写一篇记文,其见识、文笔一流,堪称民国时期图书馆碑刻记文的典范。苍逸图书馆曾为大理喜洲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抗战时期华中大学的西迁办学立下不朽功绩。从最初乡绅的创办管理,到新时代社会力量的接收运营,苍逸图书馆迎来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苍逸图书馆;大理喜洲古镇; 图书馆纪念碑; 民国图书馆史
中图分类号:G259.7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59
民国时期云南籍士绅办了不少乡村图书馆,大理喜洲古镇上的苍逸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苍逸图书馆曾为喜洲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抗战时期华中大学的西迁办学,立下不朽功绩。走访苍逸图书馆,可以让我们体验到80年前图书馆空间环境以及感受到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加深我们对民国时期云南地区乡村图书馆的认识。
1旧址位置
苍逸图书馆旧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市上街西尽头,即古镇正义文化广场东侧、喜洲镇中心完小(旧淑川女子小学)的西南。旧址建筑的南侧有一株树冠如云的高山榕树(当地俗称大青树,又被称为“万年青”,为大理市的市树,通常与庙宇、戏台等建筑构建成一个村庄的公共空间),树下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有溪水缓缓流过(见图1)。因此,远远看到大青树,就知道要到苍逸图书馆了。
喜洲古镇地处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与大理古城一样西枕苍山,东接洱海,是大理白族聚居的主要城镇之一。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白族人口截至2020年有209.1万,其中云南有160.8万,占总白族人口的77%[1];大理州白族人口为124.8万,又占云南白族人口的78%[2]。在喜洲古镇近6.39万的户籍人口中,白族人就有5.7万人,占总人口的89%[3],故喜洲古镇有“白族第一镇”之称谓。在喜洲古镇,白族民居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风格鲜明,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无不显示出白族建筑的高超艺术。
喜洲古镇不如大理古城规模大、名声响,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武帝时为叶榆县治,南诏时期名为大厘城,人口和市场规模都超过了当时的都城羊苴咩(今大理古城及以西地区),曾是南诏的军事重镇,也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虽然元明以后逐步落后于大理古城,但近现代以来却出现了诸多富商巨贾、社会贤达。近几年这里较之大理古城显得安静、淳朴,平日有很多写生爱好者喜欢来古镇写生。更有众多旅游爱好者,专门来喜洲古镇旅游,他们的最佳路线是:从喜洲正义门进入古镇(见图2),经过大青树光顾苍逸图书馆,游览严家大院,去看转角楼,走出古镇东侧边缘到麦田里打卡拍照,最后打车去古镇东约两公里的海舌公园,在伸入洱海之狭长半岛上体验浪漫的海滨风情。
2旧址历史
苍逸图书馆是由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的创始人、大理士绅严子珍先生于1938年捐建的。
大理曾是唐朝时期南诏国、宋朝时期大理国的都城,也是清末杜文秀起义的大元帅府所在地。所处为滇中至滇西的交通要道,东接昆明、贵阳,西经保山、腾冲而入缅甸,北通丽江、康藏,南连普洱、版纳。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四川通印度的汉代商道)与“茶马古道”(唐以来云南通藏区的商道)在此交汇,因此也成为了滇西的军事要塞、商业重镇。
大理喜洲镇是处于苍山与洱海间的一个小平坝,不挨山、不连海,耕地也少,故近代喜洲的发展以商业为主。当然,其商业的繁荣也与有一批克勤克俭、勇敢耐劳的商帮人才有关。特别是清朝末期,随着越南亡于法国,缅甸沦入英国之手,英、法势力入侵云南和大理白族地区,机器生产的洋货也随之大行其道,内地的蚕丝、茶叶、山货、药材、银铜器、珠宝、火腿等也开始经大理向东南亚一带大量外输。大理的下关地区成为商帮云集之地,聚集了四川、临安(云南建水)、迆西(指昆明以西,包括腾冲、鹤庆、喜洲等地)的众多商帮。其中大理地区的商人群体鹤庆商帮、喜洲商帮逐渐成长壮大,仅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鹤庆商帮崛起的大商号就有日心德、兴盛和、福春恒等20余家。光绪后期,喜洲商帮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民国二三十年代成为大理白族地区和迤西资本最雄厚的第一大商帮。抗日战争前后,喜洲商帮超过千万银元资产的主要有严家的永昌祥、董家的锡庆祥、杨家的鸿兴源、尹家的复春和“四大家”,此外还有“八中家”和“十二小家”的商号。在这大小二十四家商号中,“四大家”中的严、董两家实力最大[4]。
严家的永昌祥商号创立于1903年,是严子珍将其父严烈创办的永兴祥与另外合伙人彭永昌、杨鸿春等共出银11 166.25两在下关合办而成。严子珍(1871-1941)是大理喜洲本地人,白族,号镇圭,别号苍逸老人(见图3)。他原姓杨,幼时后随母改嫁严家,13岁学徒做生意,长大后掌管继父严烈的永兴祥商号。合伙的永昌祥成立后,严子珍又主理该商号业务。永昌祥初期经营的是茶叶、洋纱、烟草、生丝、瓷器、土特产等,前14年里每年获纯利30%以上,其中自己加工而成的沱茶,是永昌祥商号四十年不倒的品牌。1911年杨鸿春退出永昌祥,1916年彭永昌也从永昌祥中分离出去,商号由严子珍独资经营。从1917年至1937年抗战前,严子珍在儿子严协成、严宝成的帮助下,业务发展至极盛。曾在云南的大理、昆明、丽江、维西,四川的会理、叙府(宜宾)、嘉定(乐山)、筠连、合川、成都、万县,湖北的宜昌,缅甸的瓦城,还有香港、上海等地设立分号。经营品种有茶叶、生丝、洋纱、棉花、布匹、猪鬃、山货、药材等。还先后在云南开办茶厂、猪鬃厂,在四川开办丝厂,在缅甸创办农场等,投资其他商号、银行、矿产、工厂等[5-6]。严子珍去世时,严家财富资本已经达到3 500多万法币,到1943年,严家有职工3 000余人,并在昆明、大理有地3 000亩。总资本达2 000多万银元,按现在的货币计算,其资产约为20至30亿人民币[7]。
严子珍致富后,扶危济贫,乐善好施;关注地方公益、教育事业。先后捐资创办喜洲两级小学和女子小学,资助喜洲五台中学,还捐款设贫民工厂、染织厂,在大理创办医院、助产学校。在担任镇教育会委员期间,于1938年1月捐资国币62 181元兴建图书馆。1939年9月图书馆竣工,因其号为“苍逸老人”,故名图书馆为“苍逸图书馆”(见图4、图5)。开馆之时,众多中外人士莅临祝贺。感于严子珍之善举,大家推举喜洲著名白族文学家赵甲南为此撰写一篇记文,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1940年1月,赵甲南写的这篇创办苍逸图书馆的记文,经大理县长王仲杰书写,刻碑立于苍逸图书馆面朝东的正前方,分上柱、下座两部分(见图6)。下座由四块大碑石组成,其中东、南、西三块石碑有刻文
,北面石碑无字,四块碑石均高94cm,宽59cm,大理石质。四块碑石之上为一根三角形的石碑柱,正面刻有楷书“严子珍先生捐建图书馆纪念”,两侧面分别刻字为“民国二十九年一月一日”“大理县长王仲杰、杨勉率绅民等恭颂”。
下座石碑刻文有近千字,内容体现出当时社会贤达对图书馆的认识水平,且记载严子珍捐建苍逸图书馆始末颇详,实为近现代图书馆碑刻记文的楷模。
现抄录全文于此,以供大家赏读:
新建大理史城镇苍逸图书馆记
欧美之人,无论男女,莫不富于公共之观念。故凡关于公共之设施,靡不备具,如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公园等是已。其繁盛之区,固不惜巨大之费用,以求其完善;即一乡一村,限于财力未能各项建设,而图书馆则皆有之,不过规模有大小之差别耳。
盖吾人在学校中,于规定之教科书外欲增益其智识,不可不购置各种必需之图书。然而有难焉者,学生之衣服饮食及其他各费,无不仰给于父兄,若再事购置图书,富者自易为力,贫者将奈何?此图书馆所以设立之必要也。
考图书馆之设,其制不一,有国立、公立、私立之别。国立规模较大,以泰西言之,最大者为巴黎之图书馆,其所藏之书,共三百万部;次为伦敦之图书馆,所藏共二百万部;又次为圣彼得堡之图书馆,所藏共一百五十万部;柏林之图书馆,所藏共一百万部。其阅览室内,每日来者有几千人。彼都文化为世界冠,虽云学校教育之功,然图书馆补助之力亦不少也。我国自古以来雅好藏书,近今则有聊城杨氏、常熟瞿氏、钱塘丁氏、吴兴陆氏,藏书均极富。然皆私家所藏,未尝公诸同好也。富者有书而不能读,贫者欲读而不得书,此其失即由于无公共之观念,是以无公共之设施耳。
民元以还,各省虽倡设图书馆,然为数寥寥,且仅设于通都大邑,而一乡一村之间,则尚未之有闻。有之,自吾榆史城镇始。史城又名喜洲,在昔明清两代,魁儒迭出。迩年地方人士,对于小学、中学提倡不遗余力,以故教育日形发达,各校学生几有不能容纳之势。惟是设备尚未完善,而图书一项亦属缺少。一般学子除日所诵习外,询以我国古书,非特目所未睹,抑耳所未闻。而旁行斜上之书,更懵然不知所对矣。如是而欲增益其智识得乎?
本镇教育会委员严子珍先生,早见及兹,以为图书馆所关甚大,亟应设立,曾蓄此意久矣。适女子两级小学告成,其西隙地颇广,可为馆址。因邀集众议,佥曰善。先生遂慨然捐资创建,鸠工庀材。经始于民国廿七年一月,越明年九月而竣工。为室十有九间,置书三千零四十六种,为数一万零六百一十三册,悉称善本。室内设备俱全,室外环以栏干,亦大理石为之。四周杂莳花木,可供玩赏。有亭一,可资休憩。总计建筑购置设备各项,为费共支出新币十贰万肆千叁百陆拾贰元,合国币陆万贰千壹百捌拾壹元。既蒇事,名其馆曰苍逸。苍逸者,先生别号也。
开幕之日,中外人士咸集。佥曰是举也,其嘉惠后学者可谓至矣,宜建标以永纪念,并嘱甲南为文述其缘起。甲南于是扬觯而言曰:先生好义之士也,举凡地方公共事业,先生皆慨捐巨资为之,图书馆特其一端耳。然即此一端,而其效用固已无穷矣。乃叹先生实富于公共之观念,非沽名者所可比也,以视欧美之人又何让焉。甲南不文,然曷可固辞,爰不揣谫陋而为之记。
里人冠三赵甲南撰大理县长王仲杰书苍逸图书馆成立初期,馆藏图书3 046种、10 613册。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万有文库》等大部头书籍,又有《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等地方文献,还有《中学生杂志》《国文月刊》等文教刊物,适合男女老幼阅读。馆舍内置科学馆,陈设有进口仪器、动植物和矿石标本以及科技图片等。创办当年,图书馆年经费1 000多元,到了1942年就增到21 000元(其中薪俸10 800元,办公费10 200元);1943年更是达到了35 760元(其中俸禄19 200元,办公费16 560元)[6]。
苍逸图书馆落成之日,正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铺开。因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远离战事,故内地大学纷纷迁徙于此,如1938年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到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3月,私立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也迁来云南,落脚大理喜洲。华中大学为教会学校,半年前曾迁入广西桂林。后因桂林常遭到日机轰炸,幸得云南省主席龙云与严子珍等积极襄助,华中大学才得以从桂林历经周折,辗转安南河内、滇越公路,1939年3月中旬抵达喜洲,驻扎在喜洲古镇南部文庙、大慈寺、张氏宗祠以及腾让的民居大院。1939年5月1日,华中大学在喜洲这个边陲小镇开始了新的学期,直至抗战胜利。
华中大学的到来不仅为喜洲带来了学术文化新气象,喜洲的苍逸图书馆也成为师生们就近出入的公共阅读场所。为办好图书馆,严子珍曾聘请毕业于清华大学、时任五台中学校长的杨伯仑先生兼任馆长,下设职员3人。由于文献丰富,管理有方,苍逸图书馆逐渐被外界所知晓,成为学术文化名人来喜洲旅行的逗留地之一。
1941年8月,舒庆春(笔名老舍)受西南联大邀请从重庆到云南讲学。10月,他顺道大理探望友人而抵达喜洲。后来他在《滇行短记》一文中写道:“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8] 1942年3月,老舍的好友、西南联大文学系主任罗常培到大理做民族语言调查兼旅游,他到过喜洲后写道:“镇里绅士捐资兴建的苍逸图书馆和五台中学,在抗战时候看起来,都觉得堂皇富丽,颇堪羡慕。当地有‘穷大理,富喜洲’的俗谚,大概不算是夸张。”[9]1944年暑假,时任西南联大历史系主任、校总务长的郑天挺与罗常培、游国恩等一批名教授,应大理方面的邀请来大理修志和讲学。8月5日至14日一行人来喜洲考察时,就在苍逸图书馆住宿了九天[10]。由此可知,当时的苍逸图书馆还有待客下榻的房间。
新中国成立后,苍逸图书馆由政府接管。1953年底至1954年初,喜洲文化站成立,站址设在苍逸图书馆内。苍逸图书馆被撤销,馆藏28 000万册书刊被大理县文化馆接收[6]。后来,图书馆馆舍一度转由西侧小学管理使用。有小学毕业者晚年回忆:1963年,喜洲二完小的教室和少先队活动,用的就是那宽敞的馆舍[11]。直到2000年后,政府有关部门才对图书馆馆舍重新修缮,并面向社会征集图书,逐步恢复了图书馆的部分功能[11]。
3旧址建筑
苍逸图书馆落成于1939年9月,位置在淑川女子小学(1963年时称喜洲二完小、今为大理市喜洲镇中心完小)西,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约1 000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耗资新币124 362元(合国币62 181万元)。图书馆院落门口还曾建有一个石牌坊。
现存馆舍为“一字”形,是一排木构架两层建筑,南北走向,面东背西。馆舍正面带有外走廊,中间部位为主楼(见图7、图8),南、北为相连的辅楼。辅楼结构南、北对称,各为三大间(见图9)。屋顶是仿大理地区寺庙建筑常用的“一主二从”的屋顶形式,中部楼顶为重檐歇山顶,南北两侧相连的辅楼楼顶是两坡悬山顶;中部歇山顶屋面翼角起翘,正脊两端饰以一对巨大的鳌鱼,底层和楼层顶均有斗拱、飞檐,显得整个建筑端庄大气[12]。它是一座典型白族风格的走廊楼。
苍逸图书馆的正面前有花坛,杂莳各种花木,花坛正中东边就是大理石栏杆围护的严子珍先生捐建图书馆纪念碑。图书馆东北角还建有一个六角攒尖顶的“文惠亭”(见图10),掩映在花木里,显得清新雅致[12]。馆内的门窗,如木雕格扇门、花格玻璃窗,精致无比,尽显白族特色。只是不知这些门窗是馆舍最初的原物,还是后来修缮更新而成的。从馆中二楼窗子西望,近可看到正对的石桥、戏台以及西南方向正义门上的魁阁,远则可以看到遮掩白云的苍山黛峰。
4走访过程
2024年4月14日,借去云南弥渡县做乡村图书馆家庭阅读站公益项目的机会,我和爱人来到大理。在大理大学余光岚老师安排下,4月18日前去参观古镇西面的苍逸图书馆。步行几百米,远远就能看到一棵繁茂的大青树屹立在镇西口。没错,大青树下就是苍逸图书馆了。
进入图书馆,我们看到馆内空间布局已经过改建、装修。不过空间结构没有大变动。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使外部建筑保留传统的风貌,尽显历史沧桑,也可以让内部空间体现时尚的风格,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从而达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气息的协调。图书馆整个一层是“书店+咖啡馆”的经营场所,经营图书、文创、饮品。前来读书、打卡的人出出进进。一楼的中间,是一个展览区,墙上挂着苍逸图书馆历史介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如果从图书馆西门进入的话,正好就是一个展馆展示区。一楼的南北两端都有通往二楼的楼梯(见图11)。
二楼是一个免费借阅的公益书吧,空间主色调沿用原有色彩,通体蓝色,以期能为读者营造一个静心、遐思的阅读空间(见图12)。二楼的中间地带,即外部看上去呈现突出的阁楼部位,是一个可以举行读书会、分享会以及路演活动的空间。苍逸图书馆经常举办免费观影会、诗歌朗诵会、名家讲座等。据媒体报道,苍逸图书馆目前有10 000多册书籍可供读者阅读,同时还有本地扎染、泥塑、甲马(祭祀神灵的木刻版画)等文创产品零售,读者在这里还可以动手制作明信片、书签、相册以及手绘地图等形式展示喜洲之美[12]。
其实,苍逸图书馆在民国初创时期,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地方,它还有许多功能,如馆内不仅陈设有进口仪器、动植物和矿石标本以及科技图片等,还从事图书的编纂与出版,如重印《大理府志》。1943年3月8日的《滇西日报》登有一则报道短文称:“喜洲苍逸图书馆,为本邑已故士绅严子珍先生所创设。该馆藏书丰富,设备完善。馆址清幽,房屋华丽,堪称迆西最完善之公共图书馆。该馆为沟通大理与各县之文化起见,拟将新近重印之四巨册《大理府志》数部,与各县交换府、州、厅志。凡备有上述书籍愿交换者,可迳函该馆接洽。”
[13]昔日的苍逸图书馆为民间乡绅创办、经营,今天的苍逸图书馆则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重新焕发了活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其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乡梓的主旨一直未变。可以说,苍逸图书馆既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符号,即不仅是喜洲乃至大理、云南的白族人民守望文化的一座灯塔,也是当今网络自媒体时代喜洲乃至大理、云南文旅界的一张名片。有道是:
自理云霞百丈荫,衍传文脉子珍勤。
栏干碑石皆物旧,文献名邦敢事新。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人口及民族[EB/OL].[2024-05-20].
https://www.yn.gov.cn/yngk/gk/201904/t20190403_96251.html?ivk_sa=1024320u.
[2]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大理白族自治州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05-20].http://www.yndali.gov.cn/dlrmzf/c100640/202201/4304131ec7224c26bcaf33fd2a3f1d84.shtml.
[3]中共云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大理市喜洲镇:文化传承促民族团结进步[EB/OL].[2024-05-20]. http://www.swtzb.yn.gov.cn/mzzj/gzdt/202006/t20200611_1011910.html.
[4]申旭.大理白族马帮与商帮的形成与发展[M]//纳麒.中国西南文化研究(2004总第七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252-271.
[5]杨克诚.永昌祥简史[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46-104.
[6]《喜洲镇志》编纂委员会.喜洲镇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17,199.
[7]熊清华.百年滇商:1840-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04.
[8]赵勤.喜洲史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50-151.
[9]杨光复选注.情系大理·历代白族作家丛书:赵甲南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6-99,262.
[8]老舍.想北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199.
[9]罗莘田.苍洱之间[M].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20-21.
[10]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册)[M].俞国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884-909.
[11]严镇威.家乡喜洲的图书馆[EB/OL].[2024-05-21].
https://14j.powerchina.cn/art/2021/8/16/art_824_1199375.html.
[12]杨霞.喜洲,历史悠久的苍逸图书馆旧貌换新颜[EB/OL].[2024-05-19].https://www.dalidaily.com/wenhua/content/2022-03/02/content_24699.html.
[13]责任者不祥.喜洲苍逸图书馆,与各县交换县志[N].滇西日报,1943-03-08 (01).
作者简介:
王子舟,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史、乡村民间图书馆发展等。
(收稿日期:2024-06-02责任编辑:孙炜)
Tour of the Former Site of Cangyi Library
Wang Zizhou
Abstract:
The former site of Cangyi Library is currently locat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Justice Cultural Square in Xizhou Ancient Town, Dali, Yunnan. It was donated and constructed by Mr. Yan Zizhen from the “Yongchangxiang” business gang of Xizhou in 1939. To commemorate this event, the renowned Bai ethnic writer Zhao Jianan from Xizhou specially wrote an inscrip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a paragon of library inscription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due to its profound insights and excellent literary style. Cangyi Library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the Xizhou area and the relocation of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From its initial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by local gentry to its current operation by new-era societal forces, Cangyi Library has ushered in a rejuvenated phase of its existence.
Keywords:Cangyi Library; Xizhou Ancient Town of Dali; Library monument; 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