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公共图书馆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将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休闲场所,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文章基于产业融合、服务创新等视角对北京城市图书馆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图书馆应以文化为根基,赋予旅游深度内涵,以文养旅的结论,为促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文旅融合;城市文化地标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4.0050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文化与旅游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成为我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情况》显示,高达40%以上的游客前往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位居游客假期参与文化休闲目的地第一名[1]。把图书馆打造成当地的城市文化地标,吸引更多的游客驻留,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市场价值,为文旅融合带来多重效益。
1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也是图书馆未来事业的发展趋势[2]。在此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的路径上积极探索,开发出“图书馆+研学”“图书馆+民宿”“图书馆+景点”等多个文旅融合的经典模式[3]。从探寻文化背景出发,为所在城市的旅游增加故事与温度,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产业升级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底蕴和动力,城市以文化涵养精神焕发出持久的光彩。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对于想要快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游客来说也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4]。2020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5],出台19条硬措施促进消费扩容,其中在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方面提出“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强调支持公共文化场所拓展旅游服务功能[6]。图书馆也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休闲场所,在传播城市文化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又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既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也在促进当地城市旅游相关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从城市定位、政策支持、服务创新等理论视角,以北京城市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北京城市图书馆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路径探索
2.1依托政策,积极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密不可分。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中央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7]。2016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未来首都北京规划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8]。2017年12月,“城市绿心起步区图书馆项目”正式立项。 2021年6月8日,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举行钢结构封顶仪式。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杆,所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建立全面、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故而,北京城市图书馆既是北京市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的重点工程,也是承载公共文化属性的地标性文化建筑。
2.2利用风格独特的图书馆建筑,打造多元化的美学空间
北京城市图书馆位于通州三大文化建筑群落中心位置,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状似“粮仓”的剧院、样似 “帆船”的大运河博物馆共同组成文化建筑聚落,形成独特的“文化路线”,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源于银杏叶片和森林山谷,它方正、赤色的外形恰似一枚中国传统书画的“赤印”,刻印于城市绿心的画卷上。图书馆的屋顶以银杏叶片为灵感,宛如森林伞盖。570片“银杏叶”是由曲面铝板组成,126个采光顶让自然光照进图书馆,144棵‘银杏树’则承担着温湿度气候控制、雨声处理等声学功能。建筑内部是敞开式阅览空间,也是世界最大的单体阅览室。阅览室内两座贯穿南北的书山,犹如一组连绵的山峦,行走在一层大厅,仿佛穿越山谷。通过通透开阔的超大玻璃幕墙,图书馆与窗外的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夜幕降临,幕墙的反光会将图书馆延伸出去,仿佛置身于森林环抱,有一种立体的美感。坐在书山上读书,便营造出“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的静谧空间。这就是城市图书馆为游客读者营造出的一个“森林书苑”。
北京城市图书馆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内部又运用大空间营造宁静氛围,这种通过视觉效果和氛围营造出的美学空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的沉闷,展现出第三代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运用上的艺术,使其一跃成为建筑“网红”打卡地。
2.3立足资源优势,提供多元化服务路径
北京城市图书馆打破单一的活动模式,立足馆藏资源,在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上做突破,为游客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路径。如,组织开展“古籍修复多媒体体验”,以“书之源”“书之盛”“书之藏”与“书之修”为线索,分别向游客读者展示珍稀善本、小说文献等古籍的起源、发展、收藏与修复等相关知识
[10];科技赋能,数字化技术让传统文化释放时代活力。《北京旧戏单集粹》是北京城市图书馆收藏的从清朝光绪末年直至1942年间,京城大小40余家茶园、戏园和戏院印发的总数近800种的旧京戏单,通过知识关联等数字化处理技术将这些静态的旧京戏单呈现出浮动、聚散的视觉效果[9],很多京城票友特意来这里“寻根溯源”,感受北京老城的发展、变迁与传承;增加图书馆的社交属性。如,挖掘本馆馆藏资源,开展《万寿盛典图》《图踪寻缘》等实景探索、解谜探案类的体验活动,为游客读者带来年轻化、趣味化的阅读体验,搭建起连接年轻用户情感的桥梁;此外,北京城市图书馆还举办了一系列演出性质的互动活动,如风华国乐演奏会,并组织开展国风穿越、银杏谷集章、雕版印刷等分享性的文旅活动,剖析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魅力,找到与当代的契合点,经过内容创新再造,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活起来”。
北京城市图书馆针对文化旅游这一新切入点进行积极探索,在游客读者服务创新方面力求突破单一的活动形式,通过多方融合的活动形式,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满足参观者的文化旅游需求,让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承担更多的文化旅游服务。
3公共图书馆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路径思考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等重要文件之中,均提出鼓励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事业,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旅游功能,以旅游扩大文化宣传,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4]。其中也特别指出,公共图书馆不仅应该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完善图书馆的旅游公共服务,同时也要依托地方文旅资源增强游客体验。新型公共图书馆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拓展旅游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把旅游、休闲、社交等新功能置入其中,把城市中的图书馆打造成以知识为主体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形成“旅游+图书馆”的文旅模式。构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发展新业态,推动优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优秀文化的高效传播。
3.1深入挖掘地区文旅资源,推动地区间协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公共图书馆应把握机遇,以互助合作共赢为原则,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基于自身馆藏资源,深入挖掘地区文旅资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推动资源共享,打造地区属性的人文旅游品牌,让参观者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地区间协同发展。
京津冀是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区域特色鲜明的重要区域。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有相似的社会风俗、文化特色。2014年三地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为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联动雄安新区,联合举办“图书馆里过大年”“博物馆里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戏曲过大年”等6大系列主题活动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不仅展示了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推动文化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推进了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向更广泛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运河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宝贵资源。京津冀段大运河贯穿北京、天津、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七座城市,串联起沿线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京津冀城市文化圈的历史文化纽带,做好京津冀段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可以促使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内容丰富,涵盖制度文化、水工遗址、艺术成果等实体形式,以及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和价值观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这也是运河最应该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可以深度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元素,加强沿线景点与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结合,如“皇木古渡”、引滦入津纪念碑、靳官屯九宣闸等;或者选取某一段运河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古道、古城古镇等历史资源,高度还原运河及其沿线的原始景象、人文活动,打造京津冀运河文旅的形象定位。通过创建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阅读+讲座、阅读+研学、阅读+展览等多样性、趣味性的品牌活动,让人们切身感受漕运往事和昔日的繁华景象及大运河生活的烟火气息,推进京津冀文旅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助力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标和信息地标。优秀、稳定的文化能够为地区带来长期的旅游爱好者,从而达到“文化带动旅游”和“旅游表达文化”效果,做多样化文旅服务的创作者。
3.2通过建筑美学,传递城市文化价值
人、资源、空间被称为图书馆三要素,空间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要素之一。北京城市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结合咖啡厅、艺术展场、非遗文献阅览空间、亲子空间等当代休闲功能,打造出的多元化的美学空间。它代表着城市形象、业态现代化的文化新空间,成为美学文化新地标,展现着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与引领力。通过建筑美学、空间美学实现文化价值,这对全国图书馆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技术、艺术和人文思想高度融合的产物,更应该强调建筑美学和空间美学的运用。国内外众多图书馆凭借自身的文化气息与极具美感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居民和游客选择的重要景点和城市的文化地标。比如,哈利·波特的取景地-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图书馆就以其古希腊建筑风格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北欧最美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也为公立图书馆立下了最新的里程碑[2];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滨海之眼”的独特建筑风格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上海图书馆东馆借助其简洁、宏伟且深厚的几何形状建筑设计,已经转变为上海市最新的文化标志。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地方文化为核心,从理念、美学、功能、消费等多个角度去建设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利用建筑地标打造城市名片,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前往,让用户游客在游览和探索图书馆的过程中,体验其独特的美感并与之产生情感连接。彰显图书馆自身美学魅力的同时,也促进当地城市的文化传播和旅游消费。
3.3科技赋能,开启“图书馆+科技+旅游”的智慧旅游
图书馆能够形成文旅资源的关键就在于其宜游性和体验效益。因此,以更多形式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感,激发旅游资源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增值赋能,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读者的关键所在。目前,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虚拟数字馆员、智慧书架、“智慧+”知识咨询系统、图书馆集成服务系统等[3]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中被应用,这些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与游客的智慧旅游需求正好相合。游客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欣赏、接受以及探索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也已经进入到智慧旅游时代。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各大省级图书馆都在积极应用智能技术,规划智慧空间,建设智慧场馆,创新智慧服务,推进智慧管理,这也为我们开展智慧旅游奠定了基础。
智慧旅游是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的重要环节。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客读者的探索欲以及新鲜感,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多感官体验,为智慧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技赋能,让游客用最便捷、快速的方式获取图书馆的相关资讯以及运行情况,不仅解决了游客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局限性,为游客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也让游客对图书馆的服务产生更多期待,让游客读者从观光式旅游逐步过渡到体验式和探索式的智慧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寻找创新突破点,助力图书馆从传统文化服务向数字文化服务迈进,为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融合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蝶变,公共图书馆也将开启“图书馆+科技+旅游”的智慧旅游时代。
3.4增加旅游元素,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旅游服务功能
作为当地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旅游属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丰富的旅游服务活动,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在图书馆参观项目中,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中央图书馆艺术与建筑之旅”项目,每周五、周六由馆员带领游客读者参观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与图书馆的宝藏一起学习”活动,是馆员向教师、学生团队提供馆员讲解及导览手册,为青少年提供体验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实践机会[11]。未来,公共图书馆可以策划、开展以探索图书馆为主题的不同旅游路线。以“学”为核心,打造馆藏珍宝之旅、探索建筑之旅、智慧体验之旅、古籍修复体验之旅、展览之旅等个性化的图书馆旅游线路。比如以游览图书馆独特地标性建筑风格的参观项目,或者以参观图书馆弘扬中华典籍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展aOc53pxe8JXwfOeIDL59fw==览、古籍修复体验室、非遗文献阅览空间、艺术阅览区等项目。
图书馆不同类型的参观项目,完全可以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旅游产品或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多种探索活动向游客读者宣传图书馆的功能与文化,使其切身感受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读者参观。将旅行活动打造为与公众交流的窗口,通过“图书馆参观”的活动形式,将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打造成独具吸引力的“网红图书馆”,向游客读者宣传图书馆的功能与文化,发挥图书馆实体空间在旅游空间服务中的职能,做创新型文旅服务的策划者。
参考文献
[1]梁文静.国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研究及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2020.
[2]张瑞兰.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3.
[3]陈亦伟.“十四五”规划下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20(11):17-21.
[4]于帆.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角色定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2.
[5]高霞,周品秋.停摆的旅游业如何度过寒冬[J].当代广西,2020(9):22-23.
[6]陶俊,陈秦钦.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J].图书馆论坛,2023,43(10):47-54.
[7]陆小成.高水平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J].前线,2023(6):67-70.
[8]贺瑾瑞,郝春燕,张长敏,等.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遗迹特征及保护利用建议[J].城市地质,2020,15(1):81-89.
[9]赵鹏.有趣的森林书苑[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4-01-11(004).
[10]王星星.公共图书馆与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发展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4):69-77.
[11]高春玲,沈文君,宋金劢.中美高竞争力城市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比较研究[J/OL].晋图学刊,2024:1-12.[2024-02-24].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JTXU/detail?uniplatform=NZKPT&index=1.
作者简介:
胡波,女,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收稿日期:2024-03-20责任编辑:马玉娟)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Public Library Building as City Cultural Landm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aking Beijing C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Hu Bo
Abstract: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culture and tourism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and public libra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ublic libraries will gradually become important cultural landmarks and cultural leisure places in the city while shaping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city, injecting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to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ower of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Library in building a city cultural landmark. It is concluded that libraries should take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endow tourism with deep connotation, and support tourism with culture,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public libraries.
Keywords:Public Library; Beijing City Librar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ity Cultural Landma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