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14 00:00:00陆姝蒋庆丰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罗素极地北极

主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学情等创设某一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题情境,并设计与该情境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如何使学生学会将地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乃至用地理视角看待人生,成了每位地理教师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统编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为例,探讨如何围绕主题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与地理相连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据图描述极地地区范围和地理位置。

2.根据图文情境资料,归纳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3.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飞屋环游记》的主人公罗素说:“我要跟着科学家们去考察两极地区了。出发前,我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我想用以下几个英文单词来概括,分别是where,when,what,why,how。”

【设计意图】用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作为主线带领学生了解极地地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五个英文单词概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五大方面,既有新意,又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Where——认识考察地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创设情境】罗素和科考队员即将乘坐“雪龙”号科考船。“雪龙”号向北极出发则到达北极地区,向南极出发则到达南极地区,北极和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教师展示《南极地区图》,并提出问题: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代表什么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代表什么线?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点评并指导学生学习确定方向的方法。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及《南极地区图》,在图中进行圈画,继续思考南极地区、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点这几个概念并说明其有何区别,随后观察《北极地区图》,完成南北极地区比较表(见下页表1)中的“纬度位置”一列。

【设计意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读极地地区图,并在学习南极地区后自主学习北极地区,掌握方法的迁移运用。这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检测,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 When——确定考察时间

【创设情境】出发前,“雪龙”号船长告诉罗素:“去南极考察最好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去北极考察最好是在北半球的夏季。”罗素疑惑地问:“为什么呢?”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的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独立思考,帮助罗素解答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中的人物对话向学生抛出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3. What——了解考察地的自然环境

【创设情境】罗素在准备科考装备。小伙伴极力向他推荐了一套衣服,该服装分为四层,每层的材质、特点及作用均不同。学生仔细观察衣服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提取出“抓绒内胆”“隔离保暖”等与气温相关的关键词。

教师展示《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提出问题:①读图,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②为何南极比北极冷?之后,教师进行课外知识补充: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世界寒极位于南极洲的沃斯托克站,并总结出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之一是“酷寒”。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南极地区酷寒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出“纬度高”和“海拔高”两点原因,教师则提出还与地形有关,再次展示衣服图片。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出“防风”“抵御风寒”等关键词,引出南极地区的另一个自然环境因素——“风”。教师展示一位科研人员正在南极维加岛的风暴中行进的图片以及对南极地区风的描述,并将12级台风与南极的风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南极被称为“风库”。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南极泰山站建站防火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南极被称为“白色荒漠”,并用南极地区科考站失火的实例论证南极地区环境干燥的特征。学生回忆说出“寒极”“冰雪高原”“风库”“白色荒漠”等名称,并对应总结出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别是“酷寒”“烈风”“干燥”。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文字资料,完成表1中剩余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一件衣服联系到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将南北极的自然环境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学生能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认识到列表格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学习方式。

4. Why——明确考察的目的、意义

【创设情境】罗素向大家介绍各个国家前往南极地区考察的历史以及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的概况,随后问道:“极地环境这么恶劣,科学家们为什么还要建站考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教师展示出《世界各国打造破冰船争夺极地资源》的文献名称,向学生提问:“极地有哪些资源呢?”教师展示《南极洲矿产分布图》《地球淡水分布饼状图》以及南极冰盖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并向学生展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概况,通过地图展示它们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文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概况及故事,增强家国情怀。

5. How——如何保护考察地

【创设情境】罗素前往极地后看到极地环境正发生变化——冰山逐渐消融,北极熊的家园在逐渐变小,人类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对鲸进行捕杀,还了解到极地环境的变化和全球气候息息相关。罗素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这最后一片净土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全球面对极地地区环境恶化所采取的措施,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情况恶化,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作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图文资料展示,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出发,思考普通人面对极地环境恶化的可做之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反思

1.注意主题情境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主题情境是决定教学设计是否出彩的关键。结合初中学生的具体学情,主题情境可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以卡通动漫人物为向导,创设主题情境。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大多爱好卡通动漫等。教师可从他们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如本节课的罗素便是学生熟知的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创设主题情境。如“巴西”这一节可以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主题情境,将开幕式表演中涉及的殖民地历史、桑巴舞、足球、农业等与教材中的人种构成、巴西文化、农业特点等相结合。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围绕生活中的事件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第三,以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主题情境。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也需积极更新教学手段。如很多学生爱刷短视频,在“美国”一节中,教师可用短视频《加州圣塔莫尼卡海滩的黄昏》创设主题情境,视频中出现的地点、海景、人物等正好与教材中的海陆位置、人种人口等知识点相对应,将书本内容串联起来,利于激发学生对地方、区域和全球问题的好奇心。

2.巧妙设计子情境

如果将主题情境当作整堂课的母情境,那么下面各部分的情境就是子情境。如本节课中,罗素去极地考察探险就是母情境,罗素与船长的对话、准备考察的服装等便是子情境。教师选择母情境之后,需巧妙设计子情境,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子情境是从母情境中延伸出来的,要与母情境紧密相连。第二,子情境的数量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一般可将章节内容分为几大部分,每个部分设计一个子情境进行串联。第三,子情境的设计可以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让地理知识“接地气”。如本节课中服装的选择属于生活中的小片段,而服装的性能特点与极地自然环境特征息息相关。第四,子情境的设计可以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可以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也可以是动手操作、上台展示。教师在情境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爱上地理。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罗素极地北极
罗素悖论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奥秘(2022年6期)2022-07-02 13:01:13
北极有个“放屁湖”
罗素悖论的成因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
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48
极地之星
去北极喽!
幼儿园(2016年22期)2017-03-01 13:57:52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