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初中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3年12月开展了主题为“构建新时代学校治理体系 推动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征集活动。全省各级各类初中围绕主题,积极申报,多方面展现了学校在推动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和特色。《专题》栏目将陆续刊发部分优秀案例,敬请关注。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地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办公室特批的第一所红军中学,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周恩来总理姓名命名的红军中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崛起”为校训,以“一鸾一长空”为办学理念,以“有精神,敢担当”为发展内涵,以红色德育为办学特色,营造红色育人环境,构建红色课程体系,搭建红色体验平台,开设红色社团活动,打造红色德育团队,探索红色育人途径。
一、营造红色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时代新人
利用虚拟式“长征之路”,让师生学习、了解红色革命精神。学校沿主干道及支道,设计“长征之路”;沿“长征之路”左边,定点标注主要行军地,用廊板图文简介主要战斗发生地、主要会议召开处等;沿“长征之路”右边,对应左边用廊板图文简介红军主要将领、英雄人物、长征诗歌及赏析内容。廊板图文简介长征知识,宣扬红军战斗时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年6月、12月,学校会组织全校师生每周沿“长征之路”进行一次长跑运动,总长约5公里;当月的最后一周,举行“小红军跑长征”比赛,各教研组教师、各班级学生自愿报名,按年级组织。
利用重点微型场景,让师生理解、养成红色革命精神。场景1:微型铁索泸定桥。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组织学生走一走没有铺板的铁索桥,让学生感受过桥时的艰险。场景2:微型沼泽草地。夏天暴雨后,组织学生经过小块两尺深的沼泽草地,感受红军过沼泽草地的艰难。场景3:微型夹金雪山。在冬天雪后的严寒中,组织学生单人或双人攀登“雪山”,让学生切身感受攀爬的艰险,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一心的宝贵品质。
利用“海棠剧场”,让师生传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海棠剧场”是多功能报告厅,主要用于举办“‘恩来杯’诗歌朗诵会”“‘邓颖超杯’话剧表演会”“红军故事分享会”“长征精神讴歌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铭记与弘扬红军精神,普及与强化红色德育。
二、构建红色课程体系,在循序渐进中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红色德育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利用地方课程,开发“长征寻梦”系列校本课程。“长征寻梦”校本课程主要计划开发四类14门校本课程:阅读类、研究类、体验类、活动类课程,具体如图1所示。
三、搭建红色体验平台,在立体交互中培育时代新人
首先,建设“长征寻梦”线上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学校组织信息、美术、历史等学科教师参与设计规划,建设“长征寻梦”网页,发挥网络教育便捷优势。
其次,搭建线下系列研究、交流、活动平台。各年级定期开展系列读书、展演、研究等活动。
再次,搭建体验式平台。学校分年级组织学生爬微型泸定桥、趟微型沼泽草地、攀微型夹金雪山,进入VR体验区,模拟主要会议场景、战斗场景等,真切领悟红色革命精神。
四、开设红色社团活动,在兴趣特长中培育时代新人
为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校团委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4:30—5:30时间段以及每周日下午,开设红色社团活动。活动包括文学类、手工类、研究类、运动类等。
如“遵义史海钩沉”社团,由历史教研组长负责,历史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长征历史,会讲长征故事;“雪山诗歌朗诵”社团,由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负责,指导学生朗诵长征诗歌,创作长征诗歌;“绿草地剪纸艺术”社团、“大渡河泥塑”社团、“湘江版画”社团,由美术教研组长负责,围绕长征内容,分别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剪纸、泥塑、绘画等手工作品;“长征风俗人情”社团,由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负责,指导学生搜集长征路途中的风俗人情,编写校本课程;“湘江影评”社团,由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负责,指导学生观看和评价关于长征的影片;“腊子口地理研究”社团,由地理教研组长负责,指导学生了解长征路程和地理知识;“长征表演”社团,由七年级英语备课组长负责,指导学生表演长征故事;“雪山合唱”社团,由音乐教研组长负责,目前已吸引十多名教师加入,他们经常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演唱,对红色文化课程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红军器乐”社团,由音乐教研组长负责,吸引有器乐特长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吹拉弹唱长征歌曲;“瑞金话剧”社团,由八年级英语备课组长负责,吸引有表演兴趣的学生加入,指导他们编演话剧,在校内校外演出。还有“鸾翔女子足球”社团、“勇士跆拳道”社团、“赤水乒乓球”社团,由体育教研组长负责,利用每天下午大课间进行训练,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展演活动,争得不少荣誉。
五、打造红色德育团队,在成长发展中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课程建设,关键靠教师团队的引领,学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思政教育能力建设,构建红色文化特色教师团队。
开发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红色校本课程材料由总校长任主编,副校长任执行主编,骨干教师编写,内容以长征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为主。师生人手一册,便于学习、继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创新红色德育方法,锻造智慧型教师团队。学校鼓励教师们充分利用淮安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如每年在周总理的诞辰日,全体师生瞻仰周总理故居和纪念馆,感受周总理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卓越贡献;在清明时节,师生祭扫烈士陵园,了解烈士的故事,牢记光荣的革命传统;组织“长征精神宣讲团”,由部分教师组成,首先在校内定期宣讲长征精神,然后到兄弟学校进行宣讲,逐渐在区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六、创新红色育人途径,在多维协同中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中,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红色德育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开展红色德育活动。
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红色文化引领力。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红色资源精华,形成立体式、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编写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等校本教材,广泛运用到语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让学生们课堂中接受红色滋养。
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增强红色文化渗透力。坚持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将红色元素、红色精神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体系;创建红色示范班级,要求红色班级经常性开展读红色书目、观红色影视作品、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访红色后代等活动,把红色精神与班风建设有机融合,让学生的思想在浓郁的红色德育中得到洗礼,从而激励广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学校把红色文化构筑成人文工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红色活动为载体,把音乐、舞蹈、情景表演、曲艺、诗歌等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开展读红色书目、看红色展馆、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诵红色经典、观红色影视、演红色剧目、学红色典型等系列活动,在“教中演、演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坚持使红色德育有形化、系统化、趣味化。
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学校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文化艺术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查阅文史资料、搜集红色歌谣、聆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红色故事,坚持建设红色基地、红色社团等实践平台,让红色的种子播种在全校师生心中。
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学校红色德育育人水平稳步提升。我们将以恩来精神为指南,以红军精神为动力,努力打造“红色”德育品牌,培养学生坚韧乐观、奋力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做一名有精神、敢担当的时代新人,用实际行动把靓丽的中国红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