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量表在初中科学“教学评”一体化实验课中的实践与反思

2024-09-14 00:00:00寿琳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实验课是初中生提升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仅能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形成不同的实验思维路径,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科学核心素养。但是,目前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师从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试题检测中很难了解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情况,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科学实验课现状,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访谈以及学生实验操作独立测试的方式进行调查。

1.课堂观察

笔者在所任教的校区内一共听取了36节科学实验课,平均每节课实际用时超过45分钟。科学实验课的开课率随着大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程度的提升逐年提升,对于教材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和活动,科学教师大多能开课,甚至增加一些教材要求以外的实验,以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锻炼。但是实验课显得比较凌乱,突发情况经常发生:如学生实验速度慢,来不及在课时要求内完成实验;实验操作不规范,错误操作出现频率高;使用仪器不当、损耗药品和破损玻璃仪器情况多发。一位教师授课无法及时反馈所有学生的问题和及时给予帮助。学生未做到人人动手实验,特别是小组实验时完全不动手的学生占比高。

2.教师访谈

笔者的访谈对象为本集团20位科学教师以及6位外校科学教师。访谈问题有:(1)科学实验课的上课流程是怎样的?(2)实验课上下来感觉如何?(3)如何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基本所有科学教师反馈实验课的上课流程为:先由教师讲授实验要求和操作要领,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和指导,最后如果时间来得及进行集中小结,但是通常时间紧张甚至用时远超计划时间而来不及小结。其中有18位教师会利用配套的实验手册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教师普遍反映实验课上纪律难掌控,也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实验情况,感觉实验效果很一般,甚至在相关作业和测试上体现不出学生亲历过实验。评价学生的方法主要集中为作业和测试。

3.学生访谈

对本校区三个年级共40位学生进行集体座谈,让学生分享交流科学实验的感受体验。学生普遍反映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课的目标和内容往往不够明确,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是在机械重复教材中的实验,对实验设计的原理、操作目标等并不十分清晰,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极少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实验的设计安排没有更好的建议。学生做实验的时候非常热闹,但做过以后印象不深刻,甚至有不少学生只是看同学做,自己不敢做也不会做。

4.学生实验操作独立测试

随机抽取30位九年级学生进行独立的粗盐提纯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满分100分。测试结果为:90分及以上的占10%;80~89分的占16%;70~79分的占29%;60~69分的占33%;60分以下的占12%(见图1)。

图1 实验操作测试成绩统计图

(二)原因总结

1.实验课目标不明确

教师对实验课教学目标仍然只停留在让学生规范动手操作,而学生缺乏深度参与,没有引导学生厘清实验操作目的、原理、装置、步骤、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脱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及时的反思和归纳。久而久之,学生探究、创新等科学素养无法实现全面提升。

2.实验课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活动随意

当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停留在纸质测试、课中问答及操作规范显性表现等方式,缺乏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多角度的学习、评价中来。

3.实验课评价活动随意

评价活动的设计未依据实验课教学目标,一般以实验活动手册的填写或课后练习作为评价活动,未将评价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中。

二、初中科学实验课评价量表的制定

科学实验课中的评价应具有多方面的目的和功能,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理解实验原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实验操作及实验设置中的不足、明确实验改进方向从而学会实验探究、爱上实验探究,也能让教师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量表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工具,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在实验课中应用量表时要先把某种行为表现分解成若干基本要素,再用语言描述每个基本要素的表现水平,然后运用量表评价学生的表现,最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量表制定原则

教师遵循“逆向学习设计”原则,即先基于“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再将学习目标细化“嵌入”量表之中,让学习目标可视、可测,最后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评价。当使用这种方式评价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好地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可邀请他人参与其中,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和公正。

(二)量表制定流程

基于以上原则,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调整,实验课量表的制定流程基本确定(见图2)。

图2 实验课量表制定流程图

(三)量表制定策略

1.目标策略

教师坚持目标意识,依据新课标要求、历年中考题和学生错题情况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依据目标确定实验活动和评价,将目标分解到量表的评价环节和评价依据中。教师在叙写每个评价要素时具体、可测,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

2.评价策略

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活动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更多地引导学生作为评价主体,通过学习互动的形式及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给他人评价,使学生获得及时的评价反馈。评价方式可以是指点式、书面式、问答式、互评式等。

3.活动策略

实验活动始终围绕目标展开,使活动与目标高度一致。实验活动按照量表的“导航”开展,教师可以根据量表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也可以根据量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评价量表在初中科学“教学评”一体化实验课中的实践

(一)同一量表不同年段的变式应用

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6节“物质的分离”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过滤操作及进行粗盐提纯实验,而在九年级学习完酸碱盐的知识进行复习时也可以引入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探究。这两节实验课可以共用一张量表的不同变式,新授需要和复习需要都能兼顾(见表1)。

表1 粗盐提纯实验评价量表

(二)拓展性实验的辅助量表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拓展性实验。教师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实验,很难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可利用辅助量表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实验探究(见表2)。

表2 生物酶与化学催化剂探究实验辅助量表

(三)小组合作实验中的他评量表应用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八年级下册第3章第1节“空气与氧气”中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师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发现每个小组中都有学生不参与或者部分参与实验,实验过程比较混乱,因此利用他评量表把每个学生调动起来,且让每个学生有分工也有合作,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见表3)。

表3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评价量表

四、反思与收获

(一)教师的教

有了量表加持的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得以大大提高。教师改变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把实验课上成单纯的实验操作课。通过量表的制定,教师把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要素的评价标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把基础性的知识和操作通过评价标准明确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教师通过设计量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装置、流程、操作、原理背后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学生通过亲历、观察、反思和归纳,提出问题、改进策略甚至创新实验。实验课的秩序感VylyygkCbkrcpqnjl3UgFg==大大提升,避免了学生不参与的情况,大大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和参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从而使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实验。同一张量表在不同年段的变式应用大大提高了九年级实验复习课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既保证了基础复习回顾,又激发了深度思考。借助量表,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题教学过程中更有指向性,也为教师创编实验探究题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量表能帮助新教师更快、更精准把握实验课教学,大大激发了新教师研制和改进量表的兴趣,进一步使科学实验课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生的学

量表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深度兴趣。学生从过去被评价的角色转换为评价者的角色,在实验课中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不同的学生都能及时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更加懂得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对每个实际问题发现、分析、思考、解决的过程中,把科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少学生学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纸质测试过程中会从命卷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使他们在实验探究题中更有把握。这种互评的方式增加了学生互助、互动的机会,在合作中探索学习,实现了生教生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对实验质疑、改进的过程中大大锻炼了创新能力,其科学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杭州育才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