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野下的初中体育课堂任务驱动

2024-09-14 00:00:00郑海梅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大单元教学是教学理念革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深层次变革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接近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一条必然路径。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利用大任务的逐步分解、大概念分步认知,可产生集聚作用明显的教学效果。现以大单元视野下排球发球教学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为例,从整体角度分析排球理念与教学要求、从微观角度调整课堂节奏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反思观点,助力学生将体育运动项目学深、学透、学扎实。

一、初中排球大单元目标及发球课时目标分析

本次大单元教学以最新版课程标准为依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为参照,先进行了任务驱动下的排球大单元目标分析。单元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本单元内参与基础性的排球发球、垫球、传球等技术体验活动。在确认整体目标后,教师与学生分步骤完成排球单元教学细化任务。本次发球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基于对排球知识的基本认知,懂得上手发球也就是直发球理论及其动作技术之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此发球方式在平时训练与正式比赛中的功效。

2.掌握抛球稳、抛球适中高度,在击球时能借助收腹来带动手臂而产生大力击球之效果,还可运用蹬、转以及挥臂等来协调用力形式以配合完成整个技术动作。

3.一面感受训练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一面获得努力拼搏、自强自信的学习精神。

本次发球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挥臂击球时机与部位的把握,难点在于抛球之稳与击球之准。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教学坚持“健康第一”基本指导思想,利用各课时模块组合形式,引导学生完成排球各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体到上手发球课时,教师基于大单元教学要求以及初中模块教学需要,着重采取理论讲解、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具体教法上,注重课时内容与单元内容的衔接,留意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让精讲和多练在课堂上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其中,精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希望由此使学生意识到上手发球部分知识与排球单元整体知识的联系,而多练则侧重于学生实际运动技能的发展,希望引导学生结合基本理论以及比赛要求正确认知发球与其他排球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在理论讲解与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兴趣点之所在,循序渐进。

三、教学过程

(一)理论讲解部分

1.大单元视野下的排球基础知识讲解

大单元视野下的排球基础知识讲解,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排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排球运动基本技术及竞赛规则等。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相关知识的简介以及同步的问题驱动自主思考为主。

教学开始时,教师手持一个排球,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和排球有关的知识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向其介绍排球起源,指出: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自从问世以来,这项运动广受欢迎。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排球便成为夏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

接下来,教师再次提问:排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哪些战术是由我国发明的?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并继续提出排球知识相关问题。如同学们,谁知道排球器材规格是怎样的?排球比赛时,运动员采取了哪些动作击球?你还知道哪些排球竞赛的规则?学生作答的同时,教师把大家的思考与讨论结果总结在黑板上。黑板上可列出:比赛场地、网高、球的规格、标志杆和标志带、比赛队组成、比赛规则及得分制等各项具体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借由问题的引导而完成对排球基础知识认知的深化。

2.排球发球知识讲解

在讲解排球发球知识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排球发球的演变历程。学生明确:发球技术目前已经由最初的单一发球过网,变化为在场上直接得分的一种具有较强威胁性的技术。

讲解的同时,教师将发球演变历程罗列出来:简单地把球发过球网,缺少威胁性与破坏性,只需要保证不失误便可;20世纪60年代起,发球技术格局出现转变,一些高技术发球没有稳定落点,导致接发球难度增加;20世纪70年代起,在原有发球技术基础上增加了出球强度、丰富了落点变化,后场跳发球技术得到运用;20世纪末,发球区域进一步扩大,发球破坏性更强。

在此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查阅资料,说明排球发球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排球发球种类总共包括四种,即下手发球技术、上手发球技术、勾手发球技术、跳发球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明确本节课的训练以上手发球技术为主。

(二)实际操作部分

1.准备姿势与基本技能教学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准备姿势和移动步法,教学目标包括:初步领会排球准备姿势和移动技术技能,感受动作重心位置所在,并进行顺利的动作衔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疾病预防能力与观念,为发球技能的获得奠定基础。

本次教学以游戏方法和练习方法为主,也就是寓任务于游戏和练习之中。教学重点为把握移动过程中之重心,教学难点为动作路线之清晰,步形之准确和连贯。

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前进小碎步以及前后交叉步等基础性的脚步练习活动,并在“打鸭子”游戏中做好热身。

本游戏的具体方法是:教师基于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人数,将其划分为偶数的若干小组,要求单数组成员在圈外围圈,偶数组成员在圈内围圈,前者的任务是“打鸭子”,后者则扮演被打的角色。外圈的打鸭子成员利用排球逐一淘汰圈内成员,圈内成员则进行准确的判断、快速的躲闪。这个游戏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较充分热身,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

接下来,教师提出本课驱动任务:(1)按照你的理解,排球运动员在发球前,身体会保持什么样的姿势?(2)在刚才的游戏里,大家运用了什么样的站立方法,身体重心放在了什么部位?教师向学生抛出的这些驱动问题,可起到帮助学生构建技能应用思维的作用。

教师做出讲解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姿势,如腿部僵硬、臀部后坐、腰不直、移动步子过大或者过小,以及不能控制身体起伏等。

当准备姿势与基本技能教学基本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拉伸肌肉,放松身心。

2.上手发球训练手段与方法

上手发球的要求是发球者面对球网站立,借助收腹、转体动作来带动手臂加速挥动,在头部前上方以全手掌击球过网。上手发球具有击球点高、出界概率低的特点,在准确性与攻击性方面的优势。

(1)观摩视频,了解动作细节

播放视频让学生观摩,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实际操作训练。为此,教师可在上手发球训练初期,先科学、合理地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具体过程是,学生先自主进行上手发球尝试。学生尝试后,教师要求:请将发球的感受和体验描述出来。

学生描述发球的感受,教师基于学生表达,播放排球训练时上手发球有关视频,帮助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形成形象化认知。

接下来,教师结合视频做动作要领的精细讲解,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不同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潜能思考自己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2)徒手模仿练习

教师讲解并示范上手发球,语言提示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分步骤展开训练,并给予巡回指导,使学生准确掌握击球时机和部位。

步骤一:原地进行徒手抛球练习。学生需要迅速完成侧身引臂动作,并在此期间同步完成抛球,保证引导臂与抛球两个动作的协调性。对于学生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之处,教师要及时检查并给予纠正。

步骤二:原地徒手引臂鞭打模仿训练。教师提出动作快、重心稳的要求,并及时检查学生表现,将其错误动作纠正过来。

步骤三: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持球,另一人进行引臂鞭打式击球。对于学生击球不准确、力量过大以及动作不规范等情况,教师一一说明。

在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步提出问题,如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单手挥臂击反弹球需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在此期间,学生将积极思考,并进一步研究上手发球时的动作技巧等。

(3)结合球的练习

在做结合球的上手发球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练习原地抛球,应做到抛球位置准确、高度达到标准,强调理想抛球位置最好置于击球手臂一侧身体前上方。抛球高度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最好处在头部上方1米左右,以便达到最稳定的发球效果。

学生训练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发接球练习。两名学生相距8米左右,并且不要过度发力,争取将球准确地发到同伴位置区域之内,并且落点要准确。

接下来,教师还可让学生完成对墙发球练习,也就是学生人手一球,在距离墙面8至10米的位置独立训练,以便学生更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击球手型、击球点以及击球部位,保证动作准确、用力协调等。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接受找点发球方面的练习。这一练习形式难度较大,对学生发球动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需要在保证基本动作水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运动精准度。具体方法:在训练场地固定位置安排一些障碍物(障碍物的位置在两个人接发球结合点),让学生在发球时做参照。

(4)结合比赛的练习

结合比赛的发球练习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发球部分学习与单元整体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大单元视野下课时教学的突出特点。

首先,学生进行对侧场地的三人接发球练习。具体要求:接球与发球队员分别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发球者应提前准确移动取位,并在身体重心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其次,学生完成对侧场地的二人接发球练习。具体要求:接球与发球队员分别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位置类似于三人接发球过程中的二人结合点,再找准位置完成发球动作,避免产生位置不准或者无法快速移动取位问题。

最后,学生进行落点变换发球练习。发球队员结合对方站位以及各球员能力强弱情况找人发球,依次完成指向于前区、后区、网前及偏向于左右的发球动作,做到对球的落点的准确把握、球的速度的合理控制,并尽可能给出具有不同变化出球的路径。

3.评价与拓展

(1)评价

教师基于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循序渐进的发球训练指导后,在进行增值评价时全面关注学生在上手发球方面的进步。

首先,学生完成徒手模仿方面的训练,并互相比较技术动作,彼此纠正各自错误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感受排球正面上手发球运动之技巧,了解自己的发球动作还有哪些不规范之处,发力技巧是否还可进一步改进等。

其次,学生进行每人五次发球训练,发球点在球网3米线后。教师了解学生训练时发球过网之成功概率,再要求其把发球点调整到距网6米线后、9米线后,再分别重新评价。这样做,不但教师的评价可以更加准确,而且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身进步幅度,从而树立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在整个单元学习期间获得更好的发展。

再次,学生二人一组做排球上手发球实战训练。训练之前,教师划定区域,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区域位置发球。每一名学生拥有6次发球机会,当成功发球过网1次,便计1分。在第一组完成练习时,其他组观摩,第二组再练习,其他组观摩,依次类推。这种做法能让学生更清晰了解自身已经取得的成绩,看哪里还有进步空间。

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随机分组参与发球比赛。比赛时,学生先展示自己在本节课掌握的排球上手发球技术,看是否可以利用发球直接得分,再把本课所学与单元其他课时所学结合起来,看是否可以做到协调与迁移应用,做到发球和接球相互衔接。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基础练习与发球比赛时的表现,并在课下运用列表形式总结出来。

(2)拓展

评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这一训练环节可以更好地衔接课时教学任务与单元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所选用的拓展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缩小场地训练。缩小场地训练发球属于排球发球教学时较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求:学生在场地宽度缩小至标准场地2/3的情况下,进行与课堂上同一要求的训练。因为场地缩小,学生的发球区域受限,他们会不自觉做如何提高准确度的思考与尝试。二是减小排球气压。减小排球气压可以给学生创造更为灵活的训练条件,让其形成有效应对训练场和赛场上复杂多变情况的意识。拓展指导时,教师对排球标准气压0.40.45kg/cm2这一标准值做出调整,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定量训练、定时训练以及分组对抗等形式完成练习。这将全面塑造学生的排球发球素养,并使发球素养与单元总体素养要求相衔接。

四、教学反思

本次上手发球教学,教师在大单元视野之下,利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指导”的形式,试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从整体到细节的优质构建,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发球训练中取得个人技能的不断突破。教学结果表明:教师应采取新颖多样的学练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排球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排球发球学练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已获得的发球知识融入排球单元整体知识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掌握排球技术要领,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本次教学尚存在两点不足,教师需要在日后教学中加以改善。

(一)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具体目标的关联性不够紧密

大单元教学视野之下,课时教学目标易于模糊,与单元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未来教师应注意此方面问题,使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引导与衔接功能。具体做法包括:(1)逻辑上具有连贯性,即各课时中的各项目标之间应当具有足够清晰的逻辑关联,使之在任务中合理分配、延伸或者深化,以促进学生思考或深化学习;(2)形式上具有渐进性,即目标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应当是逐渐增加的,以便让学生顺利提升自我能力及理解水平;(3)功能上具有启发性,即各任务可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的作用;(4)实施时的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在目标指引之下完成课时学习。

(二)课时具体教学过程不够灵活

大单元教学视野之下,教师在执行具体的课时教学任务时,发现有些任务过于简单,但教学时依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灵活程度不够。未来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进行教学程序与教学任务的灵活调整,比如可适当提高难度,以避免学生感到无聊与缺乏挑战性;若发现任务难度过大,可适当降低难度或增加辅导力度,以避免学生出现无从着手的情况。如设置以排球发球为主的练习活动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教师可视学生需要及实际情况,增加针对速度、敏捷度以及手部控制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石狮市实验中学)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郑海梅(1986—),女,汉族,福建惠安人,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