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2024-09-14 00:00:00赖丽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学习、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让评价不再是学习的尾声,而与教学无缝对接,强化评价的即时性与发展性。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教学指导。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从物候学到地质学,再扩展至生态学和古生物学,涵盖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单元文章从“草木枯荣”到“大雁去来”的生动描述,直至探讨“恐龙无处不有”之神秘,再到沙子的物理特性,均在阐释自然界的规律及其科学原理;通过细致入微的说明,传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科学道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强调了观察、推理与实验证明等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单元的开篇,引领学生进入物候学的世界,通过分析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的有序性和科学探索的重要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通过恐龙这一主题,连接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引导学生理解科学问题的复杂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大雁归来》则从生态学的视角,通过大雁的迁徙现象探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时间的脚印》作为单元的收尾,通过岩石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展现地球岁月的痕迹,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五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说明文的基本构成和写作方法,对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单元打好了基础。然而,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经验,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说明时不讲顺序,往往停留在对事物特征的简单罗列上,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此外,学生在说明方法的掌握上也存在不足,多数学生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充分说明对象的多维特性。这反映了学生在文本组织和语言运用上有欠缺,其说明语言较为随意,不够精准、规范。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进行

设计。

1.掌握专业的科学术语,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能够在科学文本中准确运用这些术语,进而提升表达科学概念的能力。

2.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推理,建立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型,从而在面对新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

3.在探索自然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科学的普适性,体会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在全球知识谱系中的位置,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4.通过赏析、模仿教材中不同风格的科学说明文,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准确、严谨的语言以及融入个人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在阅读中用笔画出你们不熟悉或不理解的词语。阅读完毕后,请使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查找这些词语的定义,并尝试自己解释它们的意思。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好机会,也能帮助你们在未来遇到陌生词语时,知道如何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进行查词活动。

师:请准备好笔和纸,我们将进行一个小测试,来检验你们对这些术语的理解。首先,我会展示每个词语的定义,你们需要写下对应的词语。

师:第一项,匹配练习。我将呈现一系列定义,你们需要找到对应的科学术语。例如,“海水的定时涨落”对应哪个词语?

生:潮汐。

师:正确!那“环绕着飞或走”指的是?

生:盘旋。

师:接下来是填空题。(呈现资料:“在春天,当温度升高时,雪开始____。”)

生:融化。

师: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测验。(呈现资料:填空题,例如,“当春天到来时,冰雪______,大地重新充满生机。”〈答案:融化〉选择题,如“‘周而复始’在描述哪种现象时最为贴切?A.日升日落 B.季节变换

C.潮涨潮落 D.植物生长”〈答案:B〉。造句题,例如,请用“草长莺飞”句描述春天。)

师: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科学词汇。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臀骨目恐龙”和“潮汐”,有谁能解释一下?

生:“臀骨目恐龙”是一类骨盆结构与鸟类相似的恐龙,而“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的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这些概念。(呈现资料:填空题,在地壳的______过程中,岩石层会形成褶皱。〈答案:漂移〉选择题,哪个词最适合描述化石的形成过程?A.腐蚀 B.沉积 C.磨损 D.浑浊”〈答案:B〉)

师:通过这些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科学术语,也加深了理解。希望大家能将今天学到的方法应用到后续两篇课文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词汇匹配、填空、选择题、造句和小型测验相结合的密集词汇练习,全方位巩固学生对科学术语的掌握,从而为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此环节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即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细致研读,理顺思路

1.梳理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师:现在我们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深入学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首先,我将展示本单元的整体思维导图(见图1),以便大家把握全局视角。

图1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大自然的语言》的思维导图。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生:老师,这篇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和季节性动物的迁徙,来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

师:非常好!我们将这个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接下来,我们要标记出文章中提到的关键时间点和自然事件。例如,文章中对春天的开始是如何描述的?

生:春天开始时,冰雪融化,草木萌发,不同的花依次开放。

师:这可作为我们导图的一个分支。(呈现资料:提供思维导图的框架,中心是“物候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支包括“季节的描述”“关键植物和动物的物候现象”“物候观测的工具和方法”,以及“物候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指引学生自主填充每个分支的细节,如“春季——桃花、杏花开放”“夏季——植物孕育果实”等。)

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观测工具?

生:文章中提到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即生物本身,因为它们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

师:很好!我们将这部分信息加入思维导图中的“观测工具”分支。最后,我们需要理解物候学如何帮助人们预测农时并选择播种日期。(继续引导学生填充思维导图,如1962年北京的植物开花延迟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作用。)每组选择一篇剩余的课文,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同时归纳出文章的核心主题和科学原理。

思维导图制作完毕后,师生参照表1所示的评价量表实施评价活动。

表1 师生评价思维导图制作量表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评价来巩固所学,从而在理解、应用和评价知识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实现课程标准中推崇的自主和互助学习目标。)

2.筛选信息,厘清次序

师:我们来梳理文章的信息和次序,深入理解每篇课文的逻辑结构。让我们从《大自然的语言》开始。请大家先读第1自然段,并注意勾画出关键的四字短语。

生:我发现了“草木萌发”“季节变换”等短语,它们似乎指向自然的周期性变化。

师:非常好!这些短语帮助我们捕捉文章的主要观点。现在,让我们一起填写空白之处,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信息。(给出支架:我从……发现作者运用了……顺序,是为了……)

生:我从“草木萌发”和“冰雪融化”这些四字短语发现作者运用了时间顺序,是为了展示自然现象的周期性。

师:阅读第7到第10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及其背后的考虑。

生:在这些段落中,作者首先从纬度的影响讲起,然后是经度和地形高低,最后讨论了历史变迁。这种顺序从最直观的因素逐步过渡到更抽象、历史性的因素。

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生:我选择的是关于恐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的短文。文章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出发,通过地壳板块理论,说明了恐龙化石的全球分布与大陆漂移之间的联系。这种分析展示了从一个具体的科学现象出发,如何通过科学推理揭示更广泛的地质规律。

师:有人说,作者用大雁归来的顺序委婉地回答了“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这一悬念,你怎么看?

生:文章通过描述大雁的迁徙行为和它们对环境的反应,间接展示了大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作者用这种自然的叙述来表达大雁似乎“知道”它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人类对季节变换的认识,这样的叙述技巧使科学观察更富有诗意和深意。

师:《时间的脚印》中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那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例子之间的层次的?请简要分析。

生:作者按照从简单的非生物过程到复杂的生物记录这样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岩石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记录时间的基本方式,然后通过具体的自然和生物化石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些过程。

师:请大家利用表格总结归纳以上的探究结果。(见表2)

表2 说明顺序自主归纳表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分析文本结构和逻辑顺序,加深学生对科学写作、逻辑表述的理解;通过布置解析文章结构的任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利用互动讨论、分析练习的优势,促使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关注文体,讲解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将专注于分析和讲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这是理解科学文章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四篇说明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我们从《大自然的语言》开始。

生:在《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通过比较不同年份的物候记录来强调时间对生物季节性活动的影响。

师:非常好!请结合文中内容,讨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

(学生分组讨论)

师:四篇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同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

生:在《时间的脚印》中,“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力对岩石的影响。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这张表(见表3)来归纳总结我们今天讨论探究的结果。

表3 说明方法归纳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技法增强自己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反思

针对本单元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尤其在迁移写作和师生共评部分,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写作任务。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揭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具体而言,在迁移写作环节,学生虽然能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但在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文章写作中,部分学生倾向于过度依赖已经学习过的模板,抑制了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深入分析的机会。为此,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更多开放式的任务,鼓励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写作策略,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师生共评环节虽然有效促进了互动学习,但评价过程中仍需更精细的指导。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进行同伴评审时,有时难以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评价技能的教导,如通过示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有效反馈的示例,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详尽且有建设性的批评。此外,在整合、应用新知识到实际写作中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理解的滞后,说明前期的概念讲解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为改善这一点,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更多的桥梁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概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

编辑:常超波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3-2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