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生命智慧。本文的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尝试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走进名著深处,打通书里与书外、名著与生活,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名著阅读教学更是充满活力、不断创生的过程。关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第四学段指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是学生进入初中后,人教版教材推荐的第一本必读名著,它是鲁迅先生1926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集合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与学习的成长经历。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是七年级下册的教读课文,《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的教读课文。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可借此了解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进而体悟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思想的成长历程。由于时代久远、经历欠缺、表达方式特殊等原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将《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要求定位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深处,打通书里与书外、名著与生活,去感受作品里的那个“我”。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鲁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大多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而且是零散的、片面的、模糊的,对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并没有整体的认知。经过一次整本书的阅读之后,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可喜地发现有些学生会主动与我聊鲁迅,并提出他的发现或疑惑,但部分学生依然存在选择性阅读、读过即忘、不会梳理和评价人物等问题。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这一板块的第七点提出: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因此,我决定给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专题再次走进《朝花夕拾》,最后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展现阅读收获。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用语文活动展示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收获,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走进名著深处,进而找到自己打开经典的最佳方式。
一、携朝花
1.教师展示学生写的一则对联,略做修改提升,引出冷、暖。
2.学生对照思维导图用一句话说出在鲁迅成长过程中给他带来冷、暖的人和事。
学生此前已经完成《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前,教师通过布置一副对联的形式概括读后心得,培养学生按照要求概括的能力。课中,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梳理《朝花夕拾》里面的人与事,引导学生读书要抓住重点。
看遍朝花夕拾
尝遍酸甜苦辣
——陈怡萱
教师改下联:尝尽人情冷暖
■
二、悟情思
阅读交流汇报(分四个小组)
▲第一组汇报形式:访谈
学生1(主持人):欢迎各位穿越到现代,请坐。
大家都是鲁迅成长的见证人,我想代表我们班的学生跟各位聊一聊被鲁迅先生后来写在《朝花夕拾》里的那些事。首先,我想问一下长妈妈:“您是怎么想到给鲁迅买《山海经》的呢?”
学生2(阿长):我了解迅哥儿,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带画的书,那时候从远房叔祖那听说了一本书,天天念叨着,连晚上睡觉时也会喊出书名来,看他那着迷的样子,我就问他了。你们也知道我不识字,记不住确切的书名,但我记在心上了,一次告假回家,想起这事,跑了好几家书店,好歹买到了。
主持人学生1:长妈妈真是有心了,您看鲁迅一直记着这件事呢。
学生3(阿长):是啊,我看到了。
学生1(主持人):寿老先生,您的“三味书屋”是迅哥儿的启蒙地,相信您对诗书的喜爱也曾在少年鲁迅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学生4(寿镜吾):惭愧惭愧,老夫不才,是迅哥儿聪明颖悟、有慧根啊!听说现在的小学教育又重视传统经典诵读了,好啊!
学生1(主持人):初一也在背《〈论语〉十二章》。
学生5(藤野先生):贵国传统文化精深啊!
学生1(主持人):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里面,鲁迅用整篇文章来写您,可见您对他的影响。我想问下,作为一名日本教师,您为什么如此看重来自中国的鲁迅呢?
学生5(藤野先生):因为他是我的学生,我应该对他的学习负责,而且他又是那么认真,可惜他后来弃医从文了,不然他一定会是位杰出的医生。
学生1(主持人):此处应该有掌声。
学生1(主持人):范先生,您和鲁迅真是不打不相识啊!
学生6(范爱农):都是误会。
学生1(主持人):您和鲁迅先生都是外冷内热的人,所以后来你们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生6(范爱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师总结提升:第一组学生读书非常细致,问的问题和做出的回答都比较符合人物身份。我在第一遍读《藤野先生》时,有个疑惑,就是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这只是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怎么在当时的鲁迅眼里和心里就伟大了呢?藤野先生究竟在鲁迅的记忆中还为他做了什么超出本职之外的事呢?其实理解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伟大之处需要结合当时的时局变化以及鲁迅的人生经历等来看,要还原到人物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资料、鲁迅传记之类来还原,这是一种把书读厚读深的方法。希望到八年级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家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组汇报采用人物访谈形式,中间又有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用合乎人物身份的语气来表达的能力。
▲第二组汇报形式:吐槽大会
学生1吐槽:衍太太,你怎么能鼓励小孩子吃冰呢,你不知道吃冰对小孩子身体不好吗?在迅哥儿父亲临终咳喘时,你让他拼命地喊父亲,不难受吗?这成了迅哥儿一生的遗憾。还有,你怎么能怂恿小孩子干坏事呢,你还传出流言说迅哥儿偷了家里的首饰出去卖,害得迅哥儿小小年纪就到外地去上学了,你,你,你反悔去吧!
学生2吐槽:虽然你是迅哥儿的父亲,我也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你怎么能让小鲁迅在看会前背那么多书呢,你不知道五猖会难得一次,而且已经快开始了吗?你看,迅哥儿是背完了,但他开心吗?
学生3吐槽:老莱,你是演技炸裂,还是实在太皮了,居然想出这么一招来哄老人开心,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实在反感,不敢想象一个满脸褶子的老小孩滚在地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4吐槽:郭巨啊!你刷新了我对孝的认知,你养不起儿子可以把他送给别人养啊,怎么想出要埋了他呢,实在替你的智商着急!
教师总结提升:大家吐槽得欲罢不能了,我上学的时候读这本书心里想的和你们一样。那个时候是不是只有这几个人有问题,只有这几个人曾经给鲁迅带来过心灵上的伤害?鲁迅选取这几个人物仅仅是想中年时吐槽一下吗?是批判这些人身上的一些丑陋的人性吗?衍太太只在书中有吗?
《朝花夕拾》这本名著虽然是1926年创作的,但是放到现在人物身上同样是鲜活的。因此,我希望同学们不仅是读书,还能读出生活中的我,我有没有书中人物的这些槽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读经典名著可以涵养性情、提升个人品质的道理。
▲第三组汇报形式:微讲座形式
主讲人:鲁迅一生经历丰富,见过的人又那么多,为什么在《朝花夕拾》里面只呈现这几个人物?
学生1:我来说说阿长,鲁迅笔下的阿长连名字都没有,甚至连阿长这个名字都不是她自己的,是沿用鲁迅家里之前用过的一个女工的名字,试问现在,谁愿意这样被人叫呢?她算是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的代表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最底层、不识字、没有文化、远离家人,只能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外人,对童年时期的鲁迅特别照顾,给他讲故事,在读书人都办不到或者不愿意帮迅哥儿买《山海经》的情况下,她一个不识字的长工居然买到了。鲁迅这样形容“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我认为鲁迅与书的结缘应该始于阿长。
学生2:我说说衍太太吧,衍太太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代表,有一定的资产,但狭隘刻薄、爱八卦别人私事、唯恐天下不乱,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多次受到这样的人的污蔑和伤害,这是鲁迅最痛恨的一类人,多次在作品中对这类人进行了讽刺。
学生3:我来说说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孤独时期的恩师。在阅读中我们知道,鲁迅带着学医救国的梦想到了日本之后看到的状况让他非常难过,甚至有些消沉,但是藤野先生的关照和信任,让那时的鲁迅备受鼓舞。鲁迅在文中是这么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学生4:我来说说无常吧。鲁迅专门花了一整篇来写无常,可见无常对他的影响还是蛮大的。看书中是这样写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些”。听听,这不就是现实中的鲁迅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就一副严肃的面孔,却有一颗最热情助人的古道心肠。
学生5:我来说说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代表,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寻不到出路,彷徨而又无助。鲁迅在书中这么写到“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而当时的鲁迅却也没有机会给范爱农寻一点事做,一直到范爱农死去。我认为鲁迅对范爱农是有一丝丝愧疚的。
教师总结提升:以上列举的这些人物对鲁迅的性格、学问和修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帮助者,更是鲁迅每个成长阶段的见证人,有的甚至还对他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些需要同学们课后再回到文本细细体会。
▲第四组汇报形式:颁奖
颁奖对象:阿长、无常、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
学生1:您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保姆,虽然您没有文化,又有些封建迷信,但是您善良、淳朴。尽管小鲁迅一开始并不待见您,但是您依然深爱着他,就是不识字的您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却给他买来心爱的《山海经》。经研究决定,我们七年级七班授予您“最佳保姆奖”!
学生2:少年鲁迅喜欢在乡间迎神会上追随你的身影,可怖却不可怕,丑得可爱,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在你身上似乎看到了成年后鲁迅的身影。经研究决定,我们七年级七班授予您“最有人情味的鬼”!
学生3:您是鲁迅的启蒙老师,方正、质朴、博学是人们对您的公认评价,您严厉但不可怕,当同学们趁您读书入神时在底下做各种小游戏,其实您是知道的,然而您并没有惩罚他们,这让孩子们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厌倦。经研究决定,我们七年级七班授予您“最佳启蒙奖”!
学生4:您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期的大学老师,您治学严谨,让年轻的鲁迅受益终身,对当时来自“弱国”的留学生的无私帮助和无比信任,是开在鲁迅孤独寂寞留学生涯里最温暖的花。经研究决定,我们七年级七班授予您“最没有民族偏见教师奖”!
学生5:从相看两厌烦到把酒言欢,鲁迅对您的称呼也从范爱农到爱农,可见你们的情谊不断加厚,然而时代的不幸让你们彷徨和呐喊,对国家的深切之爱,对革命的热切支持,让你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经研究决定,我们七年级七班授予您“志同道合之友奖”!
本环节活动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投入人物身上,作为旁观者去感受、去表达他们对书中人物的亲密关系,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见成长
学生交流此次汇报课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接下来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有什么启发。
学生交流略。
教师总结提升: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积累了阅读名著的经验,也体验了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情谊。同学们,读名著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初中三年,希望名著时刻与你们同行,伴你们成长!
本环节希望学生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为接下来的名著阅读做好思维上的启发和准备。
吴欣歆指出:“读完一本书以后,教师要鼓励学 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做成 实在的文化产品。”《朝花夕拾》作为散文集,相比于小说来说,情节较散、故事性不强。此外,鲁迅先生作品里所特有的理性批判精神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笔者设计了《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来,在与教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表达能力,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交流既是对文本的复述,也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我阅读的反思。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行展示,采用穿越访谈、吐槽大会、写颁奖词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时代久远、经历欠缺、表达方式特殊等原因,文学名著与初中生之间总有一道隔膜。如何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消除这一隔膜,是笔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因此,本节课设计旨在以“活动”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完名著之后,与名著进行心灵对话,并与现实生活相勾连,产生情感共鸣。本节课尝试用各种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深处,打通书里与书外、名著与生活,去感受作品里的那个“我”,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事实证明,名著阅读教学不可能通过几节课来完成,它是需要师生共同阅读、不断交流来相互促进的。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较满,活动多样,这都是建立在师生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碰撞基础上的成果。当然,初中阶段的十二本必读名著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去,才能更好地站在新课标要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在名著中悟情思、见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一中学思益学校)
编辑:赵文静